《郑和航海图》并非《郑和船队航海全图》
八、“麻林国”考
明朝前期,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规模宏大,气壮山河,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盛举。但是,几百年过去了,郑和船队究竟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至今还没有完全考证清楚,尚有不少谜题未能破解,“麻林国”就是其中之一。
在明代出版的书籍中,记载有麻林国使臣两次来中国的情况。第一次来中国记载在《皇明象胥录》上:“麻林国,未详。永乐十三年,献麒麟。”[16] 这件事发生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之后。“麻林国,未详”, 虽然才五个字,却蕴含着很多信息。这五个字明确地表示,麻林是一个国家的名称;麻林国使臣是不速之客。当时,上自明皇下至文武百官对这个国家均不了解,也不知该国处在何方。因此,《皇明象胥录》注明了“未详”二字。另外,这五个字还告知我们,“麻林”不是地名,与航海图上的“麻林地”无关。
在中国逗留期间,明成祖曾给予麻林国使臣热情的款待。到永乐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明成祖在奉天门亲自收受了他们进贡的奇珍异兽。《太宗文皇帝实录》对此次接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永乐十三年十一月壬子,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上曰:‘岂朕德所致,此皆皇考深仁厚泽所被及,亦卿等勤劳赞辅,故远人毕来。继今,宜益尽心秉德,进贤达能,辅朕为理,远人来归,未足恃也。’”[17]
召见之后,麻林国及诸番国使臣才离开中国。
第二次“麻林国”使臣来中国是永乐十四年,即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朔:“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剌、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享(应为“亨” )、锡兰山、木骨都束、满(应为“溜” )山、喃渤利、不剌哇、阿丹、麻林、剌撤(应为“撒” )、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宣慰使(应为“司” )等各遣使贡马及犀、象、方物。”[18]
麻林国使臣是永乐十四年十二月辞还的,有文为证:“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里、爪哇、不剌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利、阿丹、苏门答剌、麻林、剌撤(应为“撒” )、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诸国及旧港宣慰司使臣辞还,悉赐文绮、袭衣。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偕往赐各国及柯枝国王可亦里印王诰并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19]
综上所述,根据明代文献记载,麻林国使臣曾于永乐十三年及永乐十四年两次来中国。 郑和于永乐十四年十二月曾受遣偕麻林国使臣同往赐麻林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郑和是1417年启程前往的。如果说郑和访问过麻林,这一次偕麻林国使臣同往的可能性最大。
据史书记载,榜葛剌、麻林、阿丹、忽鲁谟斯都曾向明朝进过“麒麟”。
从麻林国使臣以“麒麟”进贡中国这件事,我们可以推测出麻林国所处的大致方位。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这里所说的“麒麟”究竟是什么动物。明朝祁氏淡生堂抄本《瀛涯胜览》一书中有如下叙述:“有麒麟,前两足高九尺余,后二足高六尺余,长颈,抬头高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疑脱“能”字)骑。头生二短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20] 由此描述不难看出,所谓“麒麟”者,实乃长颈鹿也。
当时地球七大洲中,只有亚洲和非洲产长颈鹿。就历史研究而言,我们对亚洲历史的了解要比对非洲历史的了解详细得多。可以说,迄今还没有发现亚洲历史上出现过叫麻林的国家。因此,我们可初步认定麻林国位于非洲。那么,十五世纪时,非洲有哪些国家呢?
十五世纪前后,在非洲较具规模的王国有埃及(Egypt)、努比亚(Nubia)、埃塞俄比亚(Ethiopia);桑给(Zenj);刚果(Congo)、莫诺莫塔帕(Monomotapa)、津巴布韦(Zimbabwe);加纳(Ghana)、马里(Mali)、桑海(Songhai)、伊费(Ife)、贝宁(Benin)等等。单从发音方面探讨,唯有马里国名的发音与“麻林”的发音相似。马里国还有另一称说,即“Melle”,[21] 这个称谓就更接近“麻林”的发音。诚然,不能仅靠这一论据就妄下结论。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古马里国十五世纪前后的情况。
古马里国盛产黄金、铜和食盐,这些珍稀物品吸引着各地的富商大贾纷纷去马里经商。到十三、十四世纪已有多条商路从古马里通达北非和东北非。例如,由马里经廷巴克图(Timbuktu)、霍加尔(Hoggar)、费赞(Fezzan)、奥季拉(Augila)到埃及;由马里经廷巴克图、加奥(Gao)、卡诺(Kano)、卡内姆(Kanem)到努比亚等等。[22] 这些商路都经过黄金、铜矿区或者是产盐区。
到十四世纪,古马里发展成了西非最强盛的王国。“此时,其势力范围已扩大到北至撒哈拉沙漠北缘的塔阿扎(Taghaza)产盐区;南达热带大草原南缘的黄金产地;西抵大西洋沿岸;东逾塔开达(Takedda)铜矿区和商队中心。”[23] 请注意,当时古马里国的疆域已经“西抵大西洋沿岸”。
据传说,1324-25年期间,古马里国王坎坎·穆萨(Kankan Musa )曾携带奴仆五百,从古马里出发,横越撒哈拉,经开罗,到麦加朝圣。其声势之浩大,排场之阔绰,极为罕见。
在历次朝觐的过程中,古马里国的国王及其他穆斯林免不了会在麦加听到中国的消息,也免不了与中国的穆斯林接触。
1304年出生于摩洛哥丹基尔(Tangier)的伊本·巴图塔,21岁时,到麦加去朝觐,他发现自己非常喜好旅游,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游历了亚洲、非洲、欧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也到过中国,对中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1352年他到古马里国旅游,看到了那里国泰民安的景象,留连忘返,一直游览到1353年才离去。
不难想象,当时的古马里国王及文武百官完全有可能从伊本·巴图塔或其他到过中国的宾客口中了解到中国的消息。因此,明成祖登基后,在位的古马里国王萌生出将长颈鹿献给明皇的想法,是不足为奇的。
由此可见,十五世纪初期,古马里使者若从陆路出发, 先到印度洋西岸,然后取道海上,赴中国朝贡,是可以办到的。
不可否认,还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古马里国使者取陆路和海路将长颈鹿进献给明成祖后, 郑和奉命第五次下西洋,取海路,绕过非洲南端的麻林地,将古马里国使臣送回国。
早在唐、宋、元朝时期,中国的海外交通、海外贸易及航海技术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成祖登基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水平更加高超,航海技术益发先进。除此之外,当时明皇及郑和等朝廷命官都已知道非洲大陆是一个倒三角形的大陆。只要沿非洲东海岸南行,绕过南端,再沿非洲西岸北上,即可到达麻林国所在地。关于这个问题,有图为证:
“与汪大渊、伊本·巴图塔同时代的元代两位地理学家李泽民、释清濬分别绘制过《声教广被图》及《混一疆理图》。根据上述二图,朝鲜的李荟、权近二人合绘成了《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图上的非洲被画成一个倒三角形,尖端朝着南方的大洋,这是史无前例也是基本正确的非洲图形,图上用表示戈壁沙漠的黑色线条标明撒哈拉大沙漠,还注出了35个非洲地名。”[24]
除了上述地图,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人为朝廷绘制了一张《大明混一图》。这幅世界地图的左下方也比较清楚地描绘出了非洲某些河流、湖泊、山脉、海角的位置。
这一切为郑和船队出海远航,抵达非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前几次下西洋积累的航海经验,把麻林国使臣送回国,便成了并非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因此,我认为:《皇明象胥录》卷七中所言之“麻林国”即古马里国。
九、解读郑和船队非洲之行
《郑和航海图》上记录了郑和船队的非洲之行。因该图为横条形,横宽纵窄,空间有限,绘图者采用了特殊的手法。说得形象一点儿,非洲大陆被“头”朝西,“脚”朝东地横绘在了南图廓上。加之刻印时几个地名出了差错,郑和船队的非洲之行遂成了百年不解之谜。
说到这里,有必要点明,虽然为了易于理解,我一直是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叙述非洲地名的,但是航海图上所记录的郑和船队非洲之行,却不是由北至南,而是从南向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航海图上所记录的航线是从非洲南端的麻林地开始,途经葛荅干(国别待考)、门肐赤(马达加斯加的马尔加什岛)、所哈剌(莫桑比克的索法拉)、起若儿(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到慢八撒(肯尼亚的蒙巴萨); 然后便进入索马里境域,先到不剌哇(布腊瓦),又停经木鲁旰(梅尔卡)、木骨都束(摩加迪沙)、抹儿干别(今名待考证)、剌思那呵(待考证)、黑儿(待考证)、哈必儿(霍比亚)、哈甫泥 (哈丰角),而后船收葛儿得风 (瓜达富伊角)。因航程艰难,途中,除使用罗盘,还牵测了两个星座。一个是华盖星, 另一个是北辰星。至于在整个非洲航程中,船队还牵测过哪些别的星座,因没有提及, 不得而知。
我们可以把上述航线分为两段。
一段是南段。从麻林地到“华盖星五指内”。这一段只写了麻林地、葛荅干、门肐赤和所哈剌几个地名,却没有注明航向、航程等内容。类似的情况,在航海图其它地方也所在多有。譬如,从澳大利亚西南回南京的两条航线,开始的一段就未做任何注记。又如,船队回到长江口后,也只注明了“寳山,用辛酉針,三更,船過吴凇江,到太倉港口繋船”。[25] 至于郑和等要员所乘宝船及家住南京将士、船工所乘船舶继续前行,经东鞋山、西鞋山、樊山、叚腰、太子洲,最后回到宝船厂等行止,也只画了航线而未加记载。为什么这样做呢?一是,因篇幅所限无法注记;另一是,因一目了然无须赘述;再者,也有可能,是认为不宜记述。
另一段是北段。注记了如下文字:“在華蓋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針,六十五更,船收葛兒得風,哈甫兒雨。”[26]。
其中,“在华盖星五指内”,是指航海图上非洲之行北段的记录始于华盖星五指内某地。 在此地用牵星板测量北方的华盖星时,水平线到华盖星的高度在五指内。
牵星术是一种手握牵星板观测星辰高度的天文航海术,用此牵星术可判定船舶所在方位, 再通过计算可得知航程之远近。李诩所撰《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有介绍牵星板的文字, 原文如下:“苏州马怀德牵星板一副,十二片,乌木为之, 自小渐大,大者长七寸余。标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俱有细刻,若分、寸然。又有象牙一块, 长二寸, 四角皆缺, 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颠倒相向,盖周髀算尺也。”[27] 牵星板的刻度单位为“指”和“角”, 一指等于4角。
用“癸丑针”, 指的是船队所选的航向, 即船舶朝北偏东22.5°行驶。当时是用罗盘测定方位的。罗盘由方位盘及磁针组成。方位盘划分为24个方位,分别由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八卦的乾、坤、(坎)、(离)、(震)、(兑)、艮、巽24个字搭配而成,称“丹针”或“单针”。共计360°,每个字所占度数相当于现代罗盘的15°。 如航海图中有“用丹午針, 進西後門。” ,这里的丹午针义为船舶朝南180° 行驶。两字之间中缝线的方位称“缝针”,用相邻的两个字表示,如“用辛酉針,八十四更,船收加剌哈。” 这里的辛酉针指的是船舶朝西稍偏北277.5° 行驶。实际上这些缝针又构成了另外的24个方位
“六十五更”, 指的是航时、航程。在《东西洋考·舟师考》中,写有“如欲度道里远近多少,准一昼夜风利所至为十更。约行几更可到某处。”[28] 在《顺风相送· 行船更数法》中写道“每一更二点半约有一站,每站者计六十里。”[29] 这里所言之“六十五更”是指从华盖星五指内某地到北辰星四指的葛儿得风,航行了六十五更。知道了更数便可计算出航程。不过,这个更数可能有误。为什么说有误呢?因为同样是在这张航海图上,从翠兰屿到锡兰山的航程约为非洲之行北段航程的二分之一,但标注的却是八十更。再看,从官屿至木骨都束的航程本与非洲之行北段航程相差不太多,但标注的却是一百五十更。当然,如有讹脱,仍可能是刻印时出的差错。
“收葛儿得风”,说的是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北纬11°50’的瓜达富伊角,而在葛儿得风用牵星板测量北辰星高度时, 结果为四指平水。
郑和船队从华盖星五指内某地北上,“坐斗上山势”,越往北,离华盖星越近, 指数越高, 经华盖星六指、七指到达八指位于北纬1°5’的不剌哇。之后,继续前进, 从北辰星一指、经二指、三指,直到北辰星四指内的葛儿得风。
从北辰星一指到四指,实际上是从北纬1°5’航行到了北纬11°50’。同样的道理, 从华盖星五指经六指、七指到八指的不剌哇,应是从南纬10°左右航行到位于北纬1°5’的不剌哇。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附表。
写到此处,不能不提及一个问题,那就是郑和船队是从哪儿航行到麻林地的?我认为,航海图上所记录的这段非洲航线,就是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时,到西非,把麻林国使臣送回国后,返航途中所经由的一段路线。
永乐十三年(1415年),麻林国使臣初来乍到,上从明皇下至百姓,无人知晓麻林国的情况。就此,明代出版的《皇明象胥录》只记录了五个字:“麻林国,未详。” 翌年,麻林国使臣又来华进贡。经过麻林国使臣两次来华朝贡时的自我介绍,以及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时将该国使臣送回国,对这个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故此,到了清朝张廷玉等编撰《明史》时,才有了“麻林,去中国绝远”[30]之说。请注意,不是“很远”, 不是“非常远”, 也不是“特别远”, 而是“绝远” !
十、《郑和航海图》之无名大陆考
推断出麻林地在非洲南端之后,再看《郑和航海图》,它包罗的地域范围似乎比以前大了很多,它的内容也好象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从非洲南端麻林地开始, 沿着南图廓往东看,可见到一块大陆。这块大陆没有画完整,只是象征性地画了它的北端,它的岸线里面画着些许山脉,却未标注地名。不过,在这块大陆的左上角,也就是它的西北方,写着“有人家”三个字,在这三个字的西边不远处有一座小岛,岛上注有“虎尾礁”三个字。大陆的上方是苏门答腊。大陆的右上角,也就是它的东北方,也写着“有人家”三个字,在这三个字的东边,也有一座小岛,岛上注有“石城山” 三个字。这块陆地虽然只占每页底部很小的版面,但是它的宽度却连跨数页。从图中还可看出,郑和船队由这块大陆西南方北上回国的两条航线。一条是东线:从虎尾礁西侧北上,穿过苏门答腊、爪哇之间的巽他海峡(Sunda Strait, Selat Sunda),再经南海、东海回南京。另一条是西线:也是从虎尾礁西侧北上,绕过苏门答腊北端,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经南海、东海回南京。至于郑和船队是经过哪些国家到达这块大陆西南的,图中只字未提。以前虽然也看到过这块大陆,但始终未能断定它是什么地方。而这次却不然,这次既不是从肯尼亚的Malindi出发,也不是从坦桑尼亚的Malindi出发,而是从非洲南端的Malindi出发。由于角度变了,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于是我断然确定:这块大陆就是澳大利亚。
十一、《郑和航海图》制图范围之我见
现在看来,《郑和航海图》所包括的地理范围已涉及三大洲、两大洋。三大洲是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至于是否涉及大西洋,则要等查清麻林地的具体位置后才能断定。
本人认为,航海图所包括的地理范围大致是北抵北纬33º;南越南纬40º;西至东经18º;东逾东经160º。
东边的界线最难确定, 因必须先考证出澳大利亚以东的石城山、凉伞屿、南傅山、沉礁、金屿、双屿、九屿、沙糖礁、白沙等岛屿的今名和方位,然后才能确定何处为图之东界。
令人遗憾的是,后人根据各自的理解所画出的航海图却多将肯尼亚或坦桑尼亚以南的半个非洲、非洲大陆以南的九个无名岛、澳大利亚大陆以及虎尾礁、石城山、凉伞屿、南傅山、沉礁、金屿、双屿、九屿、沙糖礁、白沙等十个岛屿全都砍掉了。
十二、结论
《郑和航海图》既是亚洲、非洲、大洋洲十五世纪前期历史的见证,又是这一阶段历史的记录。它的内涵既丰实又深奥,需要去挖掘,去领会;它的外延既模糊又神秘,需要去考察,去研究。
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 《郑和航海图》本身已经告知我们,它的制图范围并未涵盖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所到过的全部地区。因此,也许可以说,《郑和船队航海全图》至今尚未被世人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