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之三(3篇)

 

“楚长城”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成大林

 

  在我对长城30多年的考察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难题,但楚长城研究可谓是其中最难的难题。“楚方城”是否是长城,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争论。自1981年初至今,我经历了从怀疑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

  1981年麦收时节,依据《水经注》、《史记》及张维华先生《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关于楚长城的有限资料,我用60天的时间考察了河南鲁山、叶县、方城、舞阳、舞钢、宝丰、泌阳、南阳、邓县、内乡等县和大关口、象河关等处,但没有发现长城遗迹。由此,我推断楚国没有修筑过长城,楚长城不存在。

  在我考察方城县大关口之后,南阳地区文物队王彦芬先生也考察了大关口,并在1983年《楚文化研究论集》上发表了论文《楚方城考》,文中认定大关口为楚长城的组成部分。1983年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陕西发现楚长城遗迹”的消息。2000年九、十月份,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在河南南召县周家寨发现了楚长城的消息。

  为了寻找楚长城不存在的证据,2007年4月,我第三次来到河南,在叶县去闯王寨的时候,车停在一道土垄上,东西望去连绵不断,望不到头。沿着叶县及与方城县交界处的土垄徒步考察了数十里,土垄基本没有大的间断,在舞钢市平岭村也发现了同样的遗址。这道土垄的经行路径与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卷三十一所引用“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记载的楚长城经行路径完全吻合。

    对这一发现,我很惊讶,也很高兴,隐约感觉这条土垄的形态、保存现状,与我国早期的齐长城、燕长城和中山国长城很相似。现在,对于这条土垄,早有当地群众宣称:“这是楚王修的边墙。”

考察快结束时.我推断这条土垄很可能是我寻找多年的楚长城。

2008年10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豫南地区楚长城资源的调查,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查出残存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或掩埋于地下的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200多公里、关堡6个、寨堡l05个,确认的烽燧37个、古代道路8条、长城沿线及附近冶铁遗址7个、城址l8座。在调查的同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楚长城遗迹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工作。这些工作证实楚国确实修筑了长城,并初步掌握了古代文献中所记述的楚长城东段的分布情况,验证了《水经注》对这一段摸清了楚长城墙体的结构及建造程序和所用的建筑材料:利用考古发掘的地层关系和出土的遗物推断出楚长城东段墙体的修筑年代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这个时间段内。

虽然楚长城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确定了楚长城存在的客观性,但这毕竟只是阶段性成果,关于楚长城,还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

    楚长城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这是一个久论不息的话题。一说坚持楚长城的修筑时间就是屈完与齐会盟的时间,即在公元前656年已修筑完成。另一说持王国良或张维华先生的意见,楚长城在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63年之间修筑。

    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掌握的楚长城研究资源和出土的材料,多数专家的意见只能将楚长城的修筑时间定在“春秋末期、战国早期”,还无法给争论双方一个满意的回答,只能寄希望于新文献出现或考古发掘出土新的文物资料。

    楚长城是什么形态的?古文献中的描述多种多样,有连堤说、岗阜说、列城说、山体说、故城说、万城说等,近年又增加了一个山寨说。据现在已公布的官方调查资料。目前只解决了楚长城东段主体城墙的分布线路,对于已发现的长城内外的城址、望火楼(烽火台)、濠沟与主体城墙的关系,其是不是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还不能确定。对楚长城完整的防御体系和形态还只有一个朦胧的概念,不足以对以上诸说的是非和形成的原因作出说明。

研究楚长城,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关于“方城”的研究。在楚长城研究中,常引用屈完的辩词“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作为论据,来论证楚国在公元前656年就已完成了方城的修筑。但《国语》、《左传》、《管子》、《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五部著作,对僖公四年(前656)齐率联军伐楚事件的细节描述有很大差异。《管子》和《国语》二书都没有记载齐、楚两国有“盟于召陵”之事.而是直述齐攻入了方城.并没有屈完这个关键人物出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记有齐、楚“盟于召陵”之事.出现了屈完这个人物。在细节描述上,只有《左传》一家记载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那句壮楚国之威的著名豪言.那么我们应该信哪一家呢?

(作者系新华社原高级记者,现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

2012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9期 作者:成大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