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之三(3篇)

楚长城:开启人类长城工程的先河

——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

本报记者唐红丽

 

    罗哲文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对长城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

    罗先生“倾心”此域.78岁高龄仍远赴河南.实地考察楚长城遗址.用自身的言行鼓励着后继者.在楚长城研究的道路上戮力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楚长城?

    罗哲文:那时间可早喽,有60年了。1952年.我开始参与长城维修项目.与长城有了更多接触。为了使导游更准确、更科学地介绍长城,我写了一本小册子《万里长城  居庸关八达岭》,其中涉及有关楚长城的介绍。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关注和研究楚长城。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现并认定楚长城的依据是什么?

    罗哲文:主要有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连接墙三个要素。长城有别于一般城墙或方或圆的形状及封闭状态,是非封闭的、有一定长度的城墙.且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所需的烽火台、关口、城墙等。

长城的出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是单个防御性的城墙.后来由这些单个城墙发展成为分布广泛的列城.当这个防御体系达到一定的长度,就形成了长城。关于楚长城,包括《后汉书》、《水经注》、《左传》等在内的历史文献都有明确记载。   

现在,各方面资料都已证明,楚方城就是长城.是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么评价楚长城?   

罗哲文:我曾在《楚长城调查概论》的序言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楚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说其伟大,是因为它开启了人类长城工程的先河。它不仅揭示了中国长城史的起源、性质和目的,更重要的是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倚山河之险为城的做法,为后世的长城建设奠定了可资借鉴的样本,数百年后的秦汉长城都曾大量采用这种方式。   

楚长城规模很大。“无土之处。垒石为固”。这个以干垒石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工程.是先民用双手把石头一块块捡起来,又一块块堆砌而成的.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很难说清楚。据分析推断.像河南周家寨这样的工程.一万人力没有十年的功夫是建造不起来的。

    楚长城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谜。尽管历史文献有记载,近现代专家有考察论证,但对楚长城的定论,却让学术界争论了50多年。    。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否介绍一下人们对楚长城的争议?

    罗哲文:对于楚长城。历史上有两个争论:一个争论是齐长城与楚长城哪个是最早的长城.另一个争论是方城是不是长城。

    我认为。楚长城比齐长城早。齐长城是公元前600多年开始修的。但据《左传》载.楚成王十六年(前656)齐桓公率诸侯国军队伐楚时.就提到了“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我认为是齐国看到了楚长城确实有用,才开始修筑齐长城的。此外.对于楚方城是不是楚长城的争论.我认为楚方城就是楚长城,有史料记载。又有实物为证。

《中国社会科学报》:看来楚长城被肯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罗哲文:确实如此。学界对楚长城是否存在一直颇有争议。

    以周家寨楚长城为例.很多研究者对其是否是楚长城一直存在质疑。2002年,我到那里进行过考察。我认为周家寨就是楚长城.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周家寨并不是楚长城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后人整修、利用过的。周家寨位于楚长城沿线上,但对于其中的疑问.有待考古发掘和进一步研究的确认。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周家寨作为楚长城遗址的价值。

    以前.很多人对我的观点并不认同。2008年,国家文物局委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楚长城并进行考古发掘,大量的文物资料重见天日。这也为楚长城的存在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让很多人疑虑顿消。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楚长城,应该如何进一步理顺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罗哲文:过去.很多人认为长城是北方特有的产物。现在.应该对楚长城进行明确的定位,邀请各方专家分析论证.这种布阵形式是不是符合古代战略战术?是不是属于长城的范畴?这对楚长城的保护、利用有好处。

    楚长城的开发利用要综合考虑周边的整体环境.自然环境是最好的旅游资源.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是楚长城可持续保护的必要前提。开发楚长城,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弘扬民族文化.科学地保存祖先留下来的历史珍品。    .

2012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9期 作者:唐红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