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转基因产业获政府明确支持与网友的对话
2009年9月9日,《商务周刊》发表记者袁瑛、吴丽文章《转基因产业首获政府明确支持》。文章指出:转基因专项日前通过了国务院审议,首次获得了来自中国政府明确的支持。
这不仅暗示着转基因支持派在国内持久的“口水战”中赢得了上风,转基因产业由此走上了“先实施、后完善”的道路,与此同时,上百亿的财政支持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也在搅动着生物科技企业的神经,各路角色开始“走马圈地”。转基因产业在全球发展的路径,显然是一把双刃剑,在以跨国巨头为主体的转基因产业化运动中,农民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在逐渐丧失着延续了几千年的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在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已经表现出了更大的脆弱性。如何更好地驾驭转基因产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发展,是中国政府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所要审慎回答的问题。转基因专项的实施,因此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当时看到报道后,基于专业角度的敏感程度,对于这样一边倒的声音,毕竟感觉到是有些问题的,本来想写个东西,但由于连续开了几天会,此事就搁置了。一天,我打开《科学网博客》,见有名guanfachun的网友给我留言,意与我探讨此事。原文如下:
今天在网上看到《转基因产业首获政府明确支持》这篇文章,让我心里很愤懑,心中郁结不吐不快,于是来此向蒋老师倾述。我觉得在科研部门存在的特权阶层,和政府部门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左右着国策,这个明确支持转基因产业的决策过程就是一例。事实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的,过分依赖、强调基因技术只会造成生产系统的失衡,从而产生更大的灾难。现在提倡的农业转基因技术并非作为一种配套农业技术为生产健康农产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而是为石油农业服务以生产石油农产品为目标的。
作为一个在农村当过四年农民、现从事农业科研研究的我来说,国家做出这个表态的决策机制和目前国内农业研究的发展现状让我感到很无奈。我只能继续忍受寂寞继续完善我的研究,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根本矛盾(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希望十年后再看吧!
对于农业发展的思路,我觉得您的观点是正路,只可惜您的声音在一片嘈杂中显得太微弱了,请蒋老师加油吧,真理总有绽放的一天!
看到他的信,重又勾起我对转基因问题的思考。我对guangfachun网友答复如下:
第一,当前解决粮食安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农民这里,是常规技术问题,而不是高新技术问题。向全国近7亿吨秸秆中要“大粮食”,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我们的技术不是转一两个基因,而是转入多个物种于农业生态系统。
第二,转基因只能使得专利拥有人和企业发财,农民是不会得到太多好处的,印度农民的例子就是明证。
第三,为了回答生态学的做法能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农村能源问题,以及农民增收问题,我们在山东自筹经费进行了试验,我们需要做给农民看,带动他们进行新农业革命。新农业革命是中国人的原始创新。
第四,转基因作为高技术研究储备是可以的,但要考虑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原始创新,向敏感的食物链中转基因,必须要考虑其潜在的风险。这次通过政府支持,支持的声音占据90%以上的力量,是不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对立面,对立统一,一边倒是很危险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技术是不存在的。对于谁也不能拿出有利证据转基因存在风险的观点,应谨慎行动,而不能冒人类健康之风险。
第五,为了大力宣传我们的理念,10月份我们策划了一次记者专家现场考察。初步答应采访的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科学时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环境报、南方周末、南风窗等。人民日报拟发表一份内参供有关方面参考。
民以食为天,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三年前的“大头娃娃”事件,暴露了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这些都是来自食品添加剂带来的问题,一二十年前谁也没有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过怀疑,如今成为食品安全一大害。转基因食品果真如宣传的那样万无一失吗?谁也不敢保证。但转基因食品公开进军市场之前,是否给消费者一个明白的提示呢?按照有关规定标注转基因产品总不能算过分的要求吧?
上述与网友的对话是发生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安全证书“低调颁布”之前的一年,在当时的对话中,笔者并没有想到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批准来得这么快,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留下这么多的疑惑。
套用新华社记者云杉的话来介绍我的文章:“转基因作物,真得想爱并不容易。”针对这次转基因争辩结果,只有历史才能做出回答。
来源:乌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