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

  近30年,我国的元史学科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的专题研究日益深入。但与此相背戾的是,元朝史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却仍存在着混乱现象。几位喜读历史书的各界朋友询问我有关元史的几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元朝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有些历史书或历史年表写的是1271年到l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军占领元大都),还有从l279年算起的,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元朝”条说应从1206年成吉思汗称帝建国算起,如何解释?另一个问题是,通常都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地跨欧亚”,事实是否如此?究竟元朝的版图有多大?这两个问题的确在社会上甚至在历史学界,都存在认识混乱的情况。因为问题比较复杂,要多费些笔墨来说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元朝”条主张的理由以示负责,并就教于方家。

  一、元朝的起始年代与国号

  元朝的起始年代有l206年(成吉思汗称帝建国),1234年(此年蒙古灭金,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取此说),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忽必烈建“大元”国号),1279年(元灭南宋)诸说;终结年代则一般都定在1368年。诸说都各有理由,其中以1271年为元朝的起始年代是比较普遍被采用的,理由是这一年才可以称元朝,此前是称为蒙古的(《续资治通鉴》的写法就是这样)。影响所及,许多地方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分期,元朝部分往往标示为1271—1368年,而展出的人物、事件和相关文物介绍却有不少属于1271年以前,造成了知识的混乱。可见仅仅用“国号”变易(其实并非“改国号”,详后)的1271年作为元朝起始年代,硬是把同一个皇朝拦腰截断,是极不妥当的。按我国史书的传统,一般是以某朝开国君主称帝建国之年为起始年代,尽管初建国时地盘不大,只要其后新朝的统治范围扩展到全国(或半壁江山),取代了前朝地位,延续成一个历史时期,就应算是该皇朝的开端。同一皇朝统治延续期间的国号变易不是改朝换代,史书上通常以使用年代最久直到国亡的国号为该朝名称。如耶律阿保机916年称帝,建“契丹国”;947年太宗建国号为“辽”;

  983年圣宗复用契丹国号,l066年道宗再改为辽。史书上,从阿保机称帝建国至辽亡,通称为辽朝,称阿保机辽太祖。史学界对此没有异议。再看清史的情况。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帝(汗),国号“大金”;l636年,其继承者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l644年顺治入关,从李白成手里夺取明朝都城北京,虽不久就统治了中国大部分,但直到l662年才最后消灭明朝残余势力。清朝官修的本朝史书以及民国初年修的《清史稿》,都是从努尔哈赤建国算起,并称之为清太祖,史学界也没有异议。不过后来史书一般都取l644年崇祯自杀、顺治入关为清朝起始年代,当有以此表示明、清两朝交替之意。这个分期方法虽被普遍认可,但必须对该皇朝建立(1616年)和国号确定(1636年)两个年代问题作出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清朝”条采用了谨慎而巧妙的表述:“从顺治元年清朝入关至l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二百八十六年。人关以前有两个皇帝,人关以后有十个皇帝。”我体会这是把顺治入关前的二十九年(后金一清)历史算作清朝的“前史”,以此化解不取建国年代和国号确定年代为起始年代的难题,倒也说得通,尽管讲述清朝历史实际上都还是从努尔哈赤建国起始。

  元朝的情况看来比较复杂些,起讫年代问题没有这么容易获得共识。首先,尽管元和清都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皇朝,但人们对元朝和清朝的看法似乎不太一样,有些“内清朝而外元朝”的倾向,主要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能不能纳入中国历史的问题,所以这里有必要先说明成吉思汗建国的历史定位。据说,有位著名美籍华人史学家评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说把成吉思汗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是个败笔,成吉思汗是蒙古的汗,不该把他和中国历代帝王并列。那么,成吉思汗兴起时是什么历史角色呢?有充分史料说明,当时包括蒙古部在内的蒙古高原部族多是金朝的“属部”。金朝初年,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汗被推举为“全蒙古”首领,曾入朝金廷,其后“时服时叛”。成吉思汗最初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首领后,因受命配合金朝夹攻塔塔儿叛部有功,官拜“札兀惕忽里”,中原上朝的官职提升了他在草原各部中的地位,因此他很看重这个衔头。

  1206年他统一各部称帝建国后,还到净州界上进年贡,获悉曾来受贡、被他视为庸碌无能的卫王允济竟做了金朝皇帝,才大胆造反,以替被杀害的祖先复仇为名进攻金朝。这和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的情况相似。成吉思汗作为金朝属臣,先是割据一方称帝建国,进而逐鹿中原;儿子窝阔台继位后灭金,取而代之;孙子忽必烈继位后竟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五百年分裂局面,以承续中原皇朝统绪自居。子孙延续对全国的统治至1368年。这和辽、金、清入主中原的性质一样,甚至与李渊叛隋立唐也可以等量齐观。以他的建国可以作为元朝的开端,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成吉思汗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皇朝的创建者这一历史定位,是顺理成章的。其实,推翻元朝全国统治、取而代之的朱元璋,首先就承认了成吉恩汗的这一历史定位,洪武三年奉诏修成的《元史》就是以“元太祖”为起始的。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所谓“夷狄入主中原”,古人虽然这么说,但并没有把这些皇朝排除在国史之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和民族平等的观念,现已深入人心,自然不应该将拥有数百万人口(比蒙古国人口多一倍以上)的蒙古族先人建立的皇朝看成异类。

  其次,造成元朝起始年代认识混乱的原因还在于国号问题,很需要解释清楚。成吉思汗于l206年统一蒙古高原,称帝建国,号“大蒙古国”。建国才十年(1215年)就占领了金朝中都(今北京),这比清朝入关占领北京距离建国的时间要早l9年。成吉思汗随即任命断事官于此设立统治机构,管辖所占领的中原各地,其行于汉地的汉文文书使用“大朝”之号。到1234年太宗窝阔台灭金朝,已经统治了中国淮河、汉水以北,向西包括今新疆全境的大半国土。经过五十多年的向外扩张,到1260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次子忽必烈(元世祖)成为第五位大汗时,大蒙古国统治的地域扩展到北包西伯利亚,南抵淮、汉及云南、西藏全境,东及高丽,西达黑海南北之地。忽必烈以前,有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四代大汗,史家称为“前四汗时期”,政治中心在蒙古本土,太宗建国都哈刺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1259年,宪宗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病死,二弟忽必烈正统兵攻南宋,留守国都的幼弟阿里不哥谋取汗位,忽必烈赶紧从鄂州(今武汉)撤围,回到其漠南的王府开平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单方面召开选汗大会,宣布即大汗位。阿里不哥也依样画葫芦,在和林宣布即位,于是大蒙古国出现了两汗并立的局面。忽必烈凭借漠南汉地的经济、军事优势战胜其弟后,把国都从哈刺和林移到开平城(不久升号上都)和燕京(不久升号大都,今北京)。1271年,忽必烈采纳谋臣刘秉忠的建议,采用《易经》乾卦“大哉乾元”卦辞,另建国号为“大元”。后元文宗官修《经世大典》,《序录》称:“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号而为‘大元’也,以为昔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此文应出自总裁官虞集手笔。把取国号“大元”的意义说得很清楚,鄙见以为它就是以前使用的汉文“大朝”之号的提升(从中原权威经典中找到依据)。但虞集竟说成了“易大蒙古之号为大元”,后之史家遂谓忽必烈“改国号”,更有甚者,竟把1271年说成元朝建立的年代。实际上,建“大元”国号后,原来的“大蒙古国”国号并没有取消,元朝的蒙古文文献中,全称是“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或“大元大蒙古国”。出现在蒙文碑刻上的这种双重国号,表明忽必烈建号的“大元”,既继承了成吉思汗以来的“大蒙古国”,又按照中原皇朝更替的传统立一符合古制的国号,将本朝与历代皇朝的统绪接续起来。

  “大元”与“大蒙古国”是同一皇朝的延续,并非改朝换代:在1271年建大元国号之前,这个皇朝已经统治中原大地五十多年,而且此后一直把大蒙古国号与“大元”并列使用。可见把元朝起始年代标为l271年,将同一皇朝截断,是完全不确当的。根据双重国号特点,一些学者使用“蒙元朝”的名称,在学术著作这样用是恰当可行的,不过我以为通常称“元朝”就可以了。按照史书传统,“元朝”一名是可以涵盖“大蒙古国”时期的,毕竟在元朝直接统治的汉族为主的大多数人口中,只使用“大元”国号。

  二、大蒙古国辽阔的疆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地跨欧亚”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确是征服了从辽东直到东欧和小亚细亚的众多国家和民族,把它们都置于“大蒙古国”的统治之下。按照成吉思汗给子弟的领地分封,长子术赤、次子察哈台、三子窝阔台这三家分别领有阿勒台山以西“直到蒙古马蹄所及之地”,加上忽必烈弟旭烈兀领有阿姆河以西波斯等地,形成西北四个“汗国”,汉文史料称之为“宗藩之国”。由于元朝皇帝就是“大蒙古国”大汗,各宗藩国都奉之为宗主,因而元朝人确是把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的所有地域都看成为大元的版图。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下诏编修舆地图志,“乃命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里无外之大”。于是负责编修的秘书监长官上奏说:“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原来的汉人地域显得小了,因此建议将收集到的汉地、江南各路图志和秘书监有的“回回图子”(波斯一阿拉伯文的西域地图)合起来,“都总做一个图子”。这个项目进行到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终告完成,共600册,l300卷,名为《大元大一统志》。《大一统志》各个地区都附有彩色地图,还绘有彩色的《天下地理总图》。元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说:“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元人编的《舆地要览》说:“大元地域,东止高丽新罗百济,南止云南大理等国,西止西海吐蕃回鹘天竺等国。”元文宗时官修的《经世大典》就有西北诸藩国的地图。《元史·地理志》序说:元朝幅员之广,“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这些说法都是把西北各汗国领地视为元朝“幅员”所及。

  “大蒙古国”里包含有好几个宗藩(成吉思汗后裔诸王家)封国,大汗名义上是各藩国的共主,实际上却管不到这些“宗藩之国”的领地,能够直接统治的“版图”只限于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吐蕃三道宣慰司。大元朝廷直接管辖的这些地域,被宗藩之国称为“大汗之国”。因此。说元朝疆域“横跨欧亚”是不准确的。

  虽说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就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的延续,但在忽必烈即位后,毕竟发生了意义重大的历史转变:统治重心从蒙古本土转移到了中原汉地(如忽必烈所说:“山以南,国之根本也。”不久又灭南宋,统一了全国。人口最多的汉族成为民众主体,农、工、商成为经济主体,地税工商税成为国家财政的基本来源。为了统治其所拥有的广土众民,就必须进行“政事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将草原游牧帝国改造成适应汉地社会和经济基础的中原式皇朝。用当时汉族士大夫的话说,就是“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忽必烈本人就是以承续中原历朝统绪自居,视本朝为历史“中国”的延续。元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有可圈可点的发展,且具有重要特色,值得仔细研究,给予适当评估。

  同时,“地跨欧亚”的大蒙古国,从第三代大汗时已经开始分裂,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以及后来窝阔台、察哈台后王与元廷的对抗争战,促使各宗藩之国的进一步独立化: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子拔都建立的钦察汗国,统治额尔齐斯河以西直到黑海以北的斡罗思和钦察之境;次子察哈台后裔的汗国,统治中亚地区:三子窝阔台后裔的汗国,统治额尔齐斯河上游南北之地(成宗时被朝廷和察哈台汗国瓜分);忽必烈同母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辖境从阿富汗中西部延伸到波斯湾,西至小亚细亚。这些汗国的统治者都承认中原的元朝皇帝即大蒙古国的大汗是他们的宗主,他们自己只称“汗”,但实际上都独立地统辖自己的领土。元朝的疆域只是指皇帝直接统辖的领土,不应该把各汗国都包括在内。

  1260年忽必烈(元世祖,l260–1294年在位)即位后,就设置十路宣抚司,分管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东、辽西、陕西等各地区,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务机关统辖之。分布在蒙古东部的成吉思汗四个弟弟的藩国之主,都拥护忽必烈为大汗。l264年阿里不哥投降,漠北全境都归入忽必烈治下。原蒙古国都哈刺和林僻在漠北,此时已不适合作为政治中心,忽必烈乃定都开平(1263年升号上都)和燕京(1264年改称中都,l272年升号大都)。北方和中原的统治稳定后,1268年重新开始进取南宋。1273年攻下坚守多年的重镇襄阳。次年,发布《兴师征南诏》,以伯颜丞相总督南征诸军,一路取荆湖两广,一路取两淮,主力顺江东进,l276年初逼围临安(杭州),谢太后和少帝投降,宋亡。1279年初。元军击溃退到广东厓山做最后抗战的张世杰部宋军,宋末帝投海死,南宋全境都被元朝占领。

  为了加强对远离都城各大地区的统治,从l260年开始,忽必烈先后派中书省长官(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合称宰执)出领之,驻在各大区的中心城市,称为中书某官行(某处)中书省事,简称某处行省。后来,行省从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化成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设官同中书省(一般行省不设丞相。以平章政事为长)。但只称行省某官。各行省的名称、治所和管辖地域经多次变迁,到元中期大体稳定,除中书省(常称为“都省”)直接管辖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外,分设十个行省,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行政区划格局。

  陕西行省,治奉元(西安),辖境含今陕西和甘肃东部、内蒙古伊盟部分地区。

  甘肃行省,治甘州(张掖),辖境含今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西部地区。行省西境肃州(酒泉)、沙州(敦煌)及其以西一带是归附忽必烈的察哈台后裔出伯(阿鲁忽子)和阿只吉(察哈台长子之孙)的驻地。他们奉旨率本部军防守西境,驻扎火州,后遭笃哇突袭而退。火州地区长期处在大汗和察哈台汗国边界之问,当地畏兀儿人向双方都交纳贡赋,元中期以后被并入察哈台汗国;哈密力地区则一直在出伯家族管领下,归属大汗朝廷。

  辽阳行省,治辽阳,辖境含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及以北地区。省境北部是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家族的领地,斡赤斤从原分地向东扩展到嫩江流域,其后王乃颜于1287年联结东道诸王叛乱,忽必烈平叛后实行“削藩”,东道诸藩主降为从属大汗的诸王,所用印章从称“宝”改称“印”,斡赤斤后裔封辽王。辽阳省境东北部达到奴儿干(黑龙江口)和骨嵬(库页岛),元朝在这个地区设有征东招讨司,当地吉里迷等族先后归附。

  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开封),辖境含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地区(江苏北部从江浙行省划入)。

  四川行省,治成都。辖境含今四川省大部及湖南、陕西部分地区。

  云南行省,治中庆(昆明),辖境含今云南省,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及缅甸北部和泰国、老挝、越南的一些地方。今在境外的地区,唐、宋时期是南诏、大理的境域,其后有的脱离,有的“受缅(国)所制”。忽必烈朝三次征缅,其北境十余处(甸)金齿(傣族)土官归附元朝,成宗朝又有来归者,元朝先后设置太公、蒙怜、蒙莱、云远、蒙光等路;从成宗(世祖皇太子真金第三子,1294—1307年在位)时起。元朝屡次遣使八百媳妇国(主要在今泰国北境)招抚,到l327年,八百媳妇首领归附并请设治,乃置蒙庆宣慰司(泰国清莱府地);1331年,又置八百等处宣慰司(泰国清迈府地)。均隶属云南行省。

  湖广行省。治武昌,辖有今湖南、贵,ktl、广西三省之大部,海南,以及湖北部分地区。

  江浙行省,治杭州,辖有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二省。

  江西行省,治隆兴(今南昌),辖境含今江西省和广东省。

  岭北行省(1307年置和林行省。1312年改名),治和林(1312年改称和宁),统领北边各地区,包括蒙古本土及以北所征服诸部地。其东境为成吉思汗诸弟分藩地,因为这几家后王参与乃颜叛乱,其藩主地位被削降为从属大汗的诸王,受制于分镇蒙古本土的晋王(真金长子甘麻刺)。西境至阿勒台山,成宗时进取窝阔台汗国北部也儿的石河一带地。北境所至甚远。忽必烈设置吉利吉思等五部断事官。附属于吉利吉思的昂可剌部地“日不落”,断事官刘好礼曾亲至其地看到这个景观,则当在北极圈附近,吉利吉思之北,今叶尼塞河中下游。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东西的巴儿忽、火里一秃麻等部都隶属大汗,太仆寺所领全国十七道牧场中的火里秃麻道牧场就设在这个地区。

  除以上十行省外,中央机构宣政院管辖有“吐蕃三道”:吐蕃等处宣慰司(又称朵思麻宣慰司,辖今青海、甘肃西南部和四川阿坝自治州等地),吐蕃等路宣慰司(又称朵甘思宣慰司,辖今西藏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自治州和青海西南部)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辖今西藏自治区及其西北邻部分地)等三路宣慰司。藏文《汉藏史集》记载薛禅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土,列举了治下十行省名称后说:“吐蕃三却喀(即上述三道)…·-也算做一个行省,总计十一个行省”。

  元朝在高丽国设“征东行省”,行省丞相就由高丽国王世袭担任,原有政权机构和制度均不变,可以自己任命本国各级官员,财赋不人中书省,有相当的独立地位,和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忽必烈曾两次(1274年和l281年)出兵日本,企图迫使其臣服,但都遭到失败。又多次侵入安南、占城,均无功而返。l292年他已78岁,还派军远渡南洋进取爪哇,次年登陆入境,驻兵两个月,遭其王暗计偷袭。损兵折将而还。他对“爪哇得而复失”很不甘心,说“此事犹痒在心”,打算再次出兵,可见他的强烈扩张欲望与父祖一脉相承。不久他去世,成宗继位后停止了海外远征。

三、从元廷北迁到北元的终结

  1351年爆发的红巾军起义,在中原和江南迅速蔓延,元朝的统治土崩瓦解。l367年,朱元璋削平群雄,占有江南大部,遂遣大军“北伐”;l368年正月称帝,国号明。7月底,明军逼大都,元顺帝退往上都;8月2日明军取大都。顺帝在明军进逼下从上都退到应昌(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1370年病故。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退守岭北行省。

  大都失陷,标志着元朝作为历史上一个朝代至此为明朝所取代,但说“元亡”却是不确当的。元廷北迁后,国号、制度都保持不变,仍据有岭北行省和辽阳、甘肃北部及漠南一些地方,史称“北元”。爱猷识理达腊整顿朝廷,以大元皇帝(大汗)身份颁诏各方,“延揽忠义,以为恢复之计”。虽然“中兴之业”无望,明朝大举北伐也未能实现“扫清漠廷”的目标。北元与明朝长期互相攻伐,争夺国土民众,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l4世纪末以后,北元皇室、贵族内争不断。篡位事多次发生,大汗往往成为强臣的傀儡,但元帝嫡裔一直被视为正统。

  15世纪上半叶,东部蒙古强臣与西部瓦剌贵族各立大汗,相互争斗。瓦刺首领太师脱欢吞并东蒙古,拥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大汗。其子也先袭任太师,北服吉利吉思,西控哈密等地,东破兀良哈三卫并进征女真,南攻明朝境土,l449年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俘虏明英宗(后放回)。也先以有一统之势,乃杀脱脱不花,1453年自立为帝,称“大元天圣可汗”,但次年就被部属所杀。脱脱不花幼子被立为大汗,明人称之为“小王子”(此后成为明朝对北元大汗的称呼)。

  这期间,北元各部逐渐入据漠南明朝边外地,出入河套。1479年,强臣立脱脱不花从曾孙把秃蒙可为大汗,“自称大元大可汗”,即著名的达延汗。他先后击败瓦刺,攻杀强臣,统一了封建割据的东蒙古,划分为左、右翼各三万户,分封给诸子。左翼察哈尔万户授予长孙(长子先亡),北元大汗之位由这一支继承;第三子统右翼三万户,据有今内蒙古西部地,明后期扩展到青海。大汗直领察哈尔部原来约在今内蒙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及蒙古国东方省部分地区,16世纪中期南迁到西拉木伦河一带。到后金兴起,东北的蒙古科尔沁部和察哈尔的几个属部先后投金,1627年末,北元大汗林丹汗被迫西迁到大同边外。l632年皇太极大举征讨察哈尔,林丹汗逃往河套西。1634年皇太极再次西征,察哈尔各部皆降,林丹汗逃至青海病死,与明朝对峙260多年的北元至此终结。*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摘自《北方民族大学学学报》2009年第3期,原文约15000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