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论与宋代社会史研究

注释:

[1]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后收入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3-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夏应元:《内藤湖南的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2期。

[3]李锡厚:《唐宋变革还是唐中叶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30日第3版《史学》。

[4]何忠礼:《宋代政治史·绪言》第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第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郑樵:《通志》卷25《氏族略一·氏族序》,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

[7]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夏应元选编:《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论著选译》上册第323-48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1922年。后收入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通论》第10-1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9]参看陈其泰:《夏曾佑对通史撰著的贡献》,《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0]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凡例》第1、5页,《民国丛书》第二编73册,上海书店1996年版。

[11]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第88、98-99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一文在介绍这项研究之后,指出:“把唐与宋‘截而为二’,前者(指夏曾佑)可能影响内藤,后者(指钱穆)则是与内藤不谋而合”(《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11页)。

[1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六,第11-12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14]顾天羽:《梁启超的中国史分期“三段论”说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05 年第3 期。

[15]钱穆:《国史大纲》第307、340、348、352、356-359页,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5页。

[17]钱穆:《理学与艺术》,《故宫季刊》第7卷第4期,1974年。后收入《宋史研究集》第7辑第1-22页,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版。

[18]《国史大纲》第23页。

[19]《理学与艺术》,《宋史研究集》第7辑第2页。

[20]《内藤湖南研究》第115页。

[2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第87-88页。此事承蒙陈鹤学友告知。

[22]《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58-62页。

[23]虞云国:《论吕思勉的宋史观》,《史林》2007年第6期,第158页。此文承蒙陈鹤学友推荐。

[24]雷海宗:《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2卷第1期,1936年。参看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25]朱瑞熙:《文通师论宋史》,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8页。

[26]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第29-30页。后收入蒙默编:《蒙文通文集》第5卷《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257页。

[27]蒙文通:《评〈学史散篇〉》,《图书季刊》第2卷第2期,1935年,北京。后收入蒙默编:《蒙文通文集》第3卷《经史抉原》,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402、409页。

[28]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29]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30]《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第107页。

[31]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32]翦伯赞:《关于打破王朝体系的问题》,《新建设》1959年第3期。

[33]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答〈新建设〉编辑部问》,《新建设》1959年第4期。

[34]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问题》,《历史教学与研究》1959年第2期。

[35]河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集体讨论,漆侠执笔:《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61年(无期号)。

[36]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6期。

[37]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后收入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第381-4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39]周一良:《日本内藤湖南先生在中国史上的贡献》,《史学年报》第2卷第1号,1934年。

[40]王水照:《陈寅恪先生的宋史观》,《中国文化》第17-18期,2001年,第284-292页。

[41]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翻译组编译:《宫崎市定论文选集》第130-145、146-176、177-199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2]夏应元:《内藤湖南的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2期。

[43]袁绍莹:《战后日本史学界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争论》,《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1期;鹤见尚弘著、栾成显译:《日本史学界的中国封建论》,《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7期;长谷川诚夫著、穆仪译:《战后日本宋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12期。

[44]《内藤湖南研究》第96-122页。

[45]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通论》第13页。

[46]严耕望:《治史三书》第29-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王水照:《重提“内藤命题”》,《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48]陈元锋:《唐宋之际: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史话题――唐宋转型理论与唐宋诗歌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9]徐洪兴:《唐宋间中国思想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解放日报》2008年7月27日,第8版《思想者》。

[50]张泽咸:《“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中国唐史学会编:《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3页。李锡厚:《唐宋变革还是唐中叶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30日第3版《史学》。

[51]《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17页注2。

[52]参看吴天墀:《北宋庆历社会危机述论》,《吴天墀文史存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151页。

[53]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54]《宋代社会研究》第1页。

[55]《婚姻与社会·宋代》第184页。

[56]《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21页。

[57]胡如雷:《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后收入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344页。

[58]《宋代社会研究》第172页。

[59]黄宽重:《科举社会下家族的发展与转变—以宋代为中心的观察》,邓小南、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7-354页。

[60]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并参看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前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62]刁培俊:《宋代的富民与乡村治理》,《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63]高楠、宋燕鹏:《宋代富民融入士人社会的途径》,《史学月刊》2008 年第1期。

[64]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412页。

[65]邓广铭:《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后收入《邓广铭全集》第7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198页。

[66]关履权:《宋史的历史地位》,收入关履权:《两宋史论》,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7页。

[67]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68]白寿彝:《中国历史的年代:一百七十万年的三千六百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6期。

[69]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问题》,《历史教学与研究》1959年第2期。

[70]谢和耐著、马德程译:《南宋社会生活史》第2、5页,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版。大陆译者刘东将此书书名译为《蒙元入侵前夕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1]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第265、30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2]《两宋史论》第7页。

[73]《宋代社会研究》第19-20页。

[74]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蔡崇榜、王曾瑜:《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5]程溯洛:《宋代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若干特征》,《历史教学》1986年第6期。

[76]《婚姻与社会·宋代》第183页。

[77]张邦炜:《瞻前顾后看宋代》,《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78]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79]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80]《婚姻与社会·宋代》第185、182、183页。

[81]《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论著选译》上册,第323、328页。

[82]宫崎市定:《从部曲走向佃户》,《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5卷《五代宋元》,第1-71页。

[83]周藤吉之:《宋代的佃户制》,《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5卷《五代宋元》,第105-165页。

[84]柳田节子:《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95年版,第40-84、106-220页。

[85]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宋朝的差役和形势户》,《历史学》1979年第1期。

[86]朱家源、王曾瑜:《宋朝的官户》,邓广铭、程应镠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中华文史论丛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页。

[87]王曾瑜:《宋朝社会结构》,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275页。

[88]张邦炜:《蓄之既久,其发必厚――读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宋史研究通讯》1997年第1期。

[89]《宋朝阶级结构》第25、8页。

[90]《宋代社会研究》第23-54页。

[91]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137页。

[92]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3-534、722-742、965-978页。

[93]《宋朝阶级结构》第3-4页。

[94]《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编者的话》,第1页。

[95]白寿彝:《中国历史的年代:一百七十万年的三千六百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6期,第18页。

[96]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97]李华瑞:《两宋改革的特点和历史作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后收入李华瑞:《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98]《宋代社会研究》第26页。

[99]朱瑞熙:《唐宋之际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演变》,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8-313页。

[100]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学津讨源本。

[101]《宋朝阶级结构》第3页。

[102]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03]钱穆:《理学与艺术》,《故宫季刊》第7卷第4期,1974年。后收入台北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7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版,第2页。

[10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59页。

[105]《中国近世史》,《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论著选译》上册,第327页。

[106]《宋代政治文化史论》第16-17页。

[107]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第150-153页。

[108]《宋朝社会结构》,《中国社会史论》下册第275页。

[109]陈乐素:《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口的统计》,《浙江学报》第1卷第2期,1947年10月。后收入陈乐素:《求是集》第2集第68-9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0]华山:《关于宋代的客户问题》,《历史研究》1960年第1-2期;《再论宋代客户的身份问题》,《光明日报》1961年4月12日。后收入华山:《宋史论集》,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0-48、49-54页。

[111]束世澂:《论北宋时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6年第3期;《论汉宋间佃农的身份》,《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

[112]张邦炜:《宋代存在着大量的身份自由的佃农吗?――与束世澂先生商榷》,《光明日报》1965年8月11日。

[113]王方中:《宋代民营手工业的社会经济性质》,《历史研究》1959年第2期。

[114]李埏:《<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云南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后收入李埏:《不自小斋文存》第164-22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5]张邦炜:《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4期。

[116]《宋代社会研究》第36-43页。

[117]朱瑞熙:《宋代佃客法律地位再探索》,《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后收入朱瑞熙:《疁城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352页。

[118]《宋朝阶级结构》第4页。

[119]《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第15-24页。

[120]关履权:《宋代的封建租佃制》,《历史学》1979年第1期。后收入关履权:《两宋史论》第163-179页。

[121]漆侠:《宋代封建租佃制及其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122]梁太济:《读〈袁氏世范〉并论宋代封建关系的若干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后收入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题目改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若干特点――从〈袁氏世范〉说起》。

[123]陈智超:《〈袁氏世范〉所见民庶地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宋辽金元史室编:《宋辽金元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85年。后收入《陈智超自选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344页。

[124]葛金芳:《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动和北宋租佃经济的确立》,《历史研究》1883年第1期。后收入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176页。

[125]郭东旭:《论宋代乡村客户的法律地位》,《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后收入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264页。

[126]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后收入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53-90页,。

[127]漆侠:《宋代以川峡路为中心的庄园农奴制》,漆侠:《求实集》第93-11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8]《宋史论集》第43页。

[129]《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第420页。

[130]《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第90页。

[131]《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第162-182页。

[132]《宋代社会研究》第44-51页。

[133]《宋朝阶级结构》第455-486页。

[134]《宋代社会研究》第51-54页。

[135]柯昌基:《宋代的奴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136]《宋朝阶级结构》第5-6页。

[137]郭东旭:《论宋代婢仆的社会地位》,《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后收入《宋朝法律史论》第265-280页。

[138]宋东侠:《试论宋代的“女使”》,漆侠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94年年会编刊)》第259-270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9]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

[140]李天石:《中古门阀制度的衰落与良贱体系的瓦解》,《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97-100页。

[141]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55-73页。

[142]宋晞:《宋代士大夫对商人的态度》,《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1953年。后收入台湾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2辑第199-212页,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

[143]漆侠:《宋代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邓广铭、郦家驹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后收入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213页。

[144]《宋朝阶级结构》第4、6页.

[145]朱瑞熙:《论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86年2期。后收入《疁城集》第315-338页。

[146]林立平:《唐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47]常大群:《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148]林文勋:《宋代商业观念的变化》,《中州学刊》1990年第1期;《唐宋时期财富力量的崛起与社会变革》,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主编:《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49]罗祎楠:《社会流动理论与历史研究——以美国宋代社会史的讨论为例》,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讨会论文(未刊稿),2004年。

[150]柯睿格 (E.A Kracke JR.):《帝国时代中国的家庭与功名》,《哈佛亚洲学报》第10卷,第103-123页,1947年。参看柯睿格:《宋代社会:在传统之内的变迁》,收入柯睿格等著、陶晋生等译:《宋史论文选集》,台北编译馆1995年。转引自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版,第241页。

[151]韩明士(Robert P. W. Hymes):《政治家与绅士:两宋江西抚州的精英》,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政治家与绅士》与 “地方史”研究方法》,《唐研究》第11卷,第656页。

[152]贾志扬(john chaffee):《宋代科举·中文本序》第1-2页,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153]全汉升:《略论宋代经济的进步》附“刘子健发言”,《大陆杂志》第28卷第2期,1963年。转引自黄宽重:《宋史丛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3-74页。

[154]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唐宋之际社会转变研究之一》,《新亚学报》第4卷第1期,1959年。后收入孙国栋:《唐宋史论丛》,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1-308页。参看赵雨乐:《论孙国栋及其”唐宋变革”的史学视野》,《唐研究》第11卷第635-652页。

[155]陈义彦:《以布衣入仕情形分析北宋布衣阶层的社会流动》,《思与言》第9卷第4期,第48-57页,1971年。

[156]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第240-241页。

[157]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论》第7、33、3页,台北东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158]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教学有关宋代的讲题》,赵雅书主编:《宋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93年印行,第56页。后收入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652页。

[159]关履权:《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与地主阶级》,《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第54页。

[160]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后收入《宋代政治文化史论》第401-420页。

[161]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889年第2期。后收入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346-359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2]冻国栋:《唐宋历史变迁中的“四民分业”问题》,《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3]李华瑞:《论宋代乡村客户的流动》,《唐研究》第11卷第621-634页。

[164]杜文玉:《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江汉论坛》2006 年第3期。

[165]黄宽重:《科举社会下家族的发展与转变》,《唐研究》第11卷第346、351页。

[166]黄宽重:《南宋两浙路社会流动的考察》,《中兴大学历史学报》创刊号,1991年。后收入《宋史丛论》第73-103页。

[167]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67-249页。

[168]柳立言:《从赵鼎〈家训笔录〉看南宋浙东的一个士大夫家族》,《第二届华学研究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91年。后收入《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153-210页。

[169]张邦炜:《宋代盐泉苏氏剖析》,《新史学》第5卷第1期,1994年。后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274-304页。

[170]许怀林:《鄱阳洪氏家族的升腾与殒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1期。

[171]王善军:《北宋青州麻氏家族的忽兴与骤衰》,《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172]马玉臣、杨高凡:《宋代毕氏家族论略——以世系、仕宦与婚姻为中心》,《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73]《婚姻与社会·宋代》第182页。

[174]张邦炜:《试论宋代“ 婚姻不问阀阅”》,《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后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39-61页。

[175]陶晋生:《北宋几个家庭间的婚姻关系》,《“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印行,第933-943页;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第四章《士族的婚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印行,第101-136页。

[176]黄宽重:《评介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新史学》第2卷第1期,1991年。后收入《宋史丛论》第 311-324页。

[177]王善军:《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婚姻与文化成就》,《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

[178]《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135页。

[179]姚兆余:《论北宋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 2002 年第6期。

[180]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77页。

[181]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182]宋东侠:《宋代厚嫁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2 期。

[183]张邦炜:《宋代的“榜下择婿”之风》,《未定稿》1987年第4期。后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62-85页。

[184]吴旭霞:《试论宋代婚姻重科举士人》,《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年第1期。

[185]朱瑞熙:《宋代社会风尚概述》,《抚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186]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39页。

[187]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第208页。

[188]吴旭霞:《试论宋代宗室之婚姻》,《江西社会科学》1996 年第4 期。

[189]参看李华瑞:《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4-905页。

[190]徐规:《宋代妇女的地位》,徐规:《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403页。

[19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18、139、1、129页。

[192]董家遵:《历代节妇烈女的统计》,《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1934年。后收入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251页。

[19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61页。

[194]杨国宜:《男尊女卑的历史考察》,《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2期。

[195]《宋代社会研究》第1、115页。

[196]《中国社会史教学有关宋代的讲题》,《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册第653页。

[197]张邦炜:《宋代妇女再嫁问题探讨》,邓广铭、徐规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年年会编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82-608页。后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149-180页。

[198]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宋东侠:《宋代妇女地位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199]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第6页。

[200]董家遵:《从汉到宋寡妇再嫁习俗考》,《中大文史月刊》第3卷第1期,1937年。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第252-27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1]范文澜:《经学讲演录》,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5页。

[202]据董家遵《从汉到宋寡妇再嫁习俗考》。

[203]高世瑜:《唐代妇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204]傅乐成:《唐人的生活》,《食货》复刊第4卷第1-2期。陕西人民出版社将标题改为《唐代妇女的生活》,编入《守节·再嫁·缠足及其它——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面面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222页。

[205]聂崇岐:《女子再嫁问题之历史演变》,《大中》第1卷第4期,1946年。后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守节·再嫁·缠足及其它——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面面观》,第117-127页。

[206]张邦炜:《两宋时期的性问题》,《唐宋女性与社会》上册,第447-464页。后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129-148页。

[207]邢铁:《宋代家庭研究》第80-1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8]唐代剑:《宋代妇女再嫁》,《南充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209]吴宝琪:《宋代的离婚与妇女再嫁》,《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

[210]贾贵荣:《宋代妇女地位与二程贞节观的产生》,《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211]宋东侠:《论宋代妇女改嫁盛行的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212]臧健:《宋代家法与女性》,田余庆主编:《庆祝邓广铭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321页。

[213]辛更儒:《论宋代妇女改嫁不受舆论非议》,《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3期,第31-35页。

[214]《宋代社会研究》第118、120、121、124页。

[215]钟年、孙秋云:《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禁锢——宋代妇女生活》,《文史杂志》1996年第1期。

[216]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217]柳田节子:《宋代庶民的妇女们》,东京汲古书院2003 年版,第2页。参见程郁:《柳田节子新作〈宋代庶民的妇女们〉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7期,第28-30页。

[218]柳田节子:《宋代妇女的离婚、再嫁与义绝》,《庆祝邓广铭九十华诞论文集》,第290-297页。后收入《宋代庶民的妇女们》,第64-75页。

[219]大泽正昭:《“唐宋变革”时期的婚姻与家族》,《国史专题第五届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00年印行,第485-510页。后收入大泽正昭:《唐宋时代的家族·婚姻·女性》,东京明石书店2005年版,第45-100页。

[220]柳立言:《浅谈宋代妇女的守节与改嫁》,《新史学》第2卷第4期,1991年。后收入《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211-244页。

[221]陶晋生:《北宋妇女的再嫁与改嫁》,《新史学》第6卷第3期,1995年。

[222]《宋代社会研究》第124-126页。

[223]《陈智超自选集》第311-312页。

[224]袁俐:《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杭州大学历史系宋史研究室编:《宋史研究集刊》第2辑(浙江省社联《探索》增刊),1988年,第271-308页。

[225]姚红:《从寡妇财产权的变化看两宋女子地位的升降》,《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

[226]唐自斌:《略论南宋妇女的财产与婚姻权力问题》,《求索》1994年第6期。

[227]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国学研究》第5卷,第527页。

[228]宋东侠:《简析宋代在室女的财产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29]邢铁:《唐宋时期妇女的分家权益》,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1-133页。

[230]李智萍:《宋代女户的财产来源》,《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31]邢铁:《宋代的奁田和墓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页。

[232]高楠、王茂华:《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在室女为例》,《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第2期。

[233]高楠:《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已婚女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34]《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第5、234页。

[235]柏清韵:《唐代至宋代的婚姻和财产法:从父系体系的疏离》,《唐宋女性与社会》下册第849-866页。

[236]柳田节子:《宋代女子的财产权———南宋时期家产分割中的女承分》,《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京都同朋社1989年版,第231-242页。后收入《宋代庶民的妇女们》第3-28页。

[237]柳立言:《宋代女儿的法律权利和责任》,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5-205页。

[238]柳立言:《宋代分家法“在室女得男之半”新探》,《法制史研究》第5、6卷,2004年。后收入《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408-494页。

[239]《宋代女儿的法律权利和责任》,《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第202-205页。

[240]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所见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编:《妇女与两性学刊》第4期,1993年。后收入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25辑,第95-142页,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95年版。

[241]全汉升:《宋代女子的职业与生计》,《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9期,1935年。后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守节·再嫁·缠足及其它——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面面观》第223-234页。

[242]张邦炜:《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后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181-191页。

[243]吴旭霞:《浅谈宋代妇女的就业》,《学术研究》1997年第10期。

[244]宋东侠:《浅议宋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青海社会科学》2000 年第6 期。

[245]鲍家麟、吕慧慈:《妇人之仁与外事——宋代妇女和社会公共事业》,《唐宋女性与社会》下册第263-274页。

[246]张金花:《宋代女性经商探析》,《中国史研究》2006 年第4期。

[247]宋东侠:《宋代妇女的法律地位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48]舒红霞:《执著与背叛:宋代女性意识之觉醒》,《大连大学学报》2003 年第1期。

[249]铁爱花:《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史学月刊》2005 年第10期。

[250]杨果、铁爱花:《从唐宋性越轨法律看女性人身权益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6 年第1 期。

[251]铁爱花:《论宋代国家对女性的旌表》,《历史教学》2008 年第12 期。

[252]高世瑜:《发展与困惑——新时期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 年第3 期。

[253]邓小南:《六至八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季羡林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第215—2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54]王曾瑜:《宋代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的奴隶制》,《文史》总第29期,中华书局1988年。

[255]王延中:《宋代奴婢实态研究》,《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256]柳田节子:《宋代的雇佣人和奴婢》,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页。后收入柳田节子:《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95年版,第64-84页。

[257]宋东侠:《宋代“女使”简论》,《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

[258]谢桃坊:《宋代歌妓考略》,《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4期。

[259]梁庚尧:《宋代伎艺人的社会地位》,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9-99页。后收入《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册第100-116页。

[260]柏文莉:《宋代的家妓和妾》,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第206-217页。

[261]张邦炜:《宋代的公主》,《思与言》第28卷第1期,1990年。后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207-232页。

[262]魏志江:《论宋代后妃》,《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63]张明华:《“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264]汪圣铎:《宋代女性享受俸禄考》为题,《文史》2003年第3辑。

[265]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266]柯昌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235页。

[267]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68]《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78页。

[269]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袁树平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04—714页。

[270]佐竹靖彦:《〈清明上河图〉为何千男一女》,《唐宋女性与社会》下册,第822页。后收入《佐竹靖彦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5页。

[271]《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第5页。

[272]《中国社会史教学有关宋代的讲题》,《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册,第652-653页。

[273]《宋代的家族与社会》第27页。

[274]《宋代社会研究》第98-114页。

[275]王善军:《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邓广铭、王云海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92年会编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66页。

[276]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7]邢铁:《试论“宋型家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6 期。

[278]《中国家族制度史》第20页。

[279]柯昌基:《宋代的家族公社》,《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280]漆侠:《宋元时期浦阳郑氏家族之研究》,《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后收入漆侠:《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210页。

[281]许怀林:《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邓广铭、漆侠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会编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400页;《陆九渊家族及其家规述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郑氏规范〉剖析——兼论“义门”聚居的凝聚力》,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165页。

[282]张邦炜:《宋代盐泉苏氏剖析》,《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第274页。

[283]《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宋史研究论文集(1992年会编刊)》第147页。

[284]《宋代家庭研究》第41页。

[285]王德毅:《范祖禹的史学与政论》、《李焘评传》,王德毅:《宋史研究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修订版,第1-64、65-116页。

[286]王曾瑜:《锱铢编》第245-272、273-315页。

[287]两文均载《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印行。。

[288]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大陆杂志》(台北)第94卷第5期,1997年,第31-39页。

[289]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90]王章伟:《宋代河南吕氏家族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论文,1991年。

[291]蔡东洲:《宋代阆州陈氏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292]张剑:《宋代文学与家族——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293]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78、148-211、212-233、277-290、322-338页,。

[294]《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第105页。

[295]唐代剑:《试论宋代大家庭的社会职能》,《社会科学》1993年第7期。

[296]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297]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宋辽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298]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299]王曾瑜:《宋代农户平均家口数的估计》,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历史系编:《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230页。

[300]马玉臣:《宋代家庭规模再推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

[301]《宋代家庭研究》第33页。

[302]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303]许怀林:《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04]朱瑞熙:《宋代服饰的风尚》,《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

[305]刘复生:《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06]吴旭霞:《宋代的服饰与社会风气》,《江汉论坛》1998年第3期。

[307]刘复生:《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4章《居室和居室用具》,第68页。

[308]朱瑞熙:《宋代的生活用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309]程民生:《略论宋代陆路交通》,《暨南学报》1992年第3期。

[310]周宝珠:《北宋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1]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的商业》,《史学月刊》1982年第3期。

[312]王俊奇:《宋代操办酒席的“四司六局”》,《烹调知识》2000年第2期。

[313]成荫:《北宋开封饮食服务业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14]魏天安:《宋代东京的饮食业》,《中州古今》1983年第3期。

[315]徐吉军:《南宋临安饮食业概述》,《浙江学刊》1991年第6期。

[316]吴涛:《北宋代东京的饮食生活》,《史学月刊》1994年第2期。

[317]冷辑林、乐文华:《论两宋都城的饮食市场》,《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318]王曾瑜:《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5章《交通与通信》,第95页。

[319]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西冷印社出版社1986年版。

[320]程民生:《略论宋代市民文艺的特点》,《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321]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322]谭凤娥:《试论宋代的市民文艺和商业》,《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3期。

[323]迟崇起:《论瓦舍勾栏的文化市场性质》,《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

[324]吴晟:《宋代瓦舍的创设及其文化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25]黄伟:《宋代体育与宋代社会》,《史学月刊》1992年第6期。

[326]朱东方:《南宋体育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浙江体育科学》1993年第1期。

[327]朱瑞熙:《宋代的节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328]吴晓亮:《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29]魏华仙:《宋真宗与宋代节日》,《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330]康瑾娟:《从节日民俗词看宋代的节日经济》,《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

[331]张金花:《宋代的广告与城市市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 第1期。

[332]罗铭;《宋代商人的广告意识特点简析》,《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33]魏岚、陈刚峰:《论北宋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东南传播》2008年第2期。

[334]李鹏涛:《略论宋代非纸质广告媒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35]余江宁:《论宋代京城的娱乐生活与城市消费》,《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36]于天池、李书:《宋代说唱伎艺的演出场所》,《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337]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文体篇》第2章《雅、俗之辨》,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61页。

[338]施惠康:《宋代的球类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339]施惠康:《宋代的球鞠之戏》,《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340]张元:《南宋城市体育的历史特点和历史价值》,《浙江体育科学》1992年第2期。

[341]邓小南、荣新江:《唐研究》第11卷《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序》,第2页。

[342]《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21页注2、第10页。

[343]朱瑞熙:《宋代的北食与南食》,《中国烹饪》1985年第11期。

[344]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第2、5页。

[345]宋东侠:《宋代妇女地位研究·序言》,第5页。

[346]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

[347]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生育问题》,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年版。

[348]汪圣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9]游彪:《宋代特殊群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50]张文:《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1]方燕:《巫文化视野下的宋代女性》,中华书局2008年版。

[352]历史研究杂志评论员:《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77页。

[353]范今(即漆侠):《报刊必须坚持双百方针》,《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第113页。

[354]杨晓红:《宋代占卜与宋代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49页。

[355]徐吉军:《论宋代厚葬》,《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第164页。

[356]朱瑞熙:《宋代的丧葬习俗》,《学术月刊》1997年第2期,第69页。

[357]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国学研究》第5卷,第549页。

[358]邓小南:《“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的阐发》,《唐宋女性与社会》上册第118页。

[359]参看《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3-7页。

[360]参看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61]朱瑞熙等:《宋史研究》第190页。

[362]《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77-178页。

[363]佐竹靖彦:《唐宋变革的地域研究》,京都同朋社1900年版。

[364]佐竹靖彦:《宋代福建地区的土豪型物资流通和庶民型物资流通》、《宋代建州地域的土豪和地方行政》,《佐竹靖彦史学论文集》第200-201、214、228页。

[365]苏轼:《苏轼文集》卷11《眉州远景楼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366]虞集:《道园学古录》卷10《题晋阳罗氏族谱图》,四部丛刊本。

[367]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吴船录》卷上,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368]陆游:《剑南诗稿》卷3《偶忆万州戏作短歌》,四部备要本。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