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明先生学术生平

  吴承明先生,享誉海内外的资深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17年1月3日生于河北省滦县,2011年7月8 日15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先生1932年考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学习化学。1936年秋天转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0年毕业后供职于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兼任《新蜀报》主笔和《经济日报》编辑等职。1943年冬,先生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946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助手并归国,任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处专门委员。1947年初任上海中央信托局信托处襄理,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东吴大学等校教授。

  先生1949年末迁至北京。先后任职于中央外资企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1958年主持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成立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研究室。1977年起专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1980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198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投资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史学会理事等。

  先生学贯中西,古今融通,著述甚丰。学生时代就发表过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论文,归国后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及相关问题。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国民所得和产业资本是他的中心题目,重点研究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六七十年代以后,主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与许涤新共同主编三卷本《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该书至今不断再版,成为中国经济史学的里程碑。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生重在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尤其对商业资本、市场和交换理论、广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史学方法论、中国现代化理论等方面着力甚多。其研究特色是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之结合,研究核心点是中国的现代化。他关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与动态,并运用其中适应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成为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合的典范。

  先生的研究重心是近代经济史,但他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并且是在专精基础之上的贯通。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前资本主义部分和中国经济史部分的主编,他撰写的“中国经济史”长辞条,对中国几千年经济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先生的研究从近代到明清并上溯宋代,内容从生产、到流通、再到市场,进而超出传统“经济”概念,对社会结构、制度变迁、思想文化进行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

  先生主张“史无定法”,即应根据研究对象和具体问题选择适用的方法,无论是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还是国外新兴学派的方法;先生认为治经济史必须有历史学的修养和经济学的基础。他提出应当历史地看待经济学的发展,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一再重申: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研究经济史的方法,而不是推导历史的模式。他认为不能把全部经济史建立在某种单一的经济学理论上,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而不是“流”。

  先生治学十分强调“新”,要求研究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或新理论;而创新要建立在充分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系统研究要先作专题,专著要以论文为基础,“由小而精到大而博”。《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吴承明集》等都是他数十年来重要论文的经典集萃;他与董志凯共同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52》等,则是他博学深进学术风格的具体体现。

  《全要素分析方法与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先生94岁之后依然笔耕不辍且正式发表的最后成果,也是他非常看重的一项研究,按照他的心愿还将继续深入下去;而不能继续进行科研的日子,在他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先生的学术研究多居国内国际领先地位,其理论方法和科研成果不仅凝聚成为令人高山仰止的学术丰碑,而且广为后学所领悟、接受和传播。

  先生谦虚谨慎为人师表,他培养出的博士、硕士专业人才,成为各领域的中坚骨干;他指导、扶掖和帮助过的学者,数不胜数,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史学界当之无愧的导师。

  先生一生简朴与世无争,平易近人乐天知命,他待人以诚、识人唯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崇高品质与风范感人至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