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三、北宋时期疫灾的空间分布

  确定每一次疫灾范围是进行疫灾空间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编制疫灾序列时,力图将每次疫灾流行的范围落实到具体的州县城市或其行政区域。

20131220_004

制图时以州级政区为基本单元,计算各州的疫灾频次,通过GIS技术绘制出疫灾频度的空间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绘制疫灾频度分级图。

  1.疫灾频度的空间分布

  北宋时期59个疫灾年份中,有7个年份的疫灾与战争有关。有22个年份的疫灾发生在北方,33个年份的疫灾发生在南方,4个年份的疫灾南北方都有发生。北方的疫灾,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尤以京师所在地的河南最多。南方的疫灾,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浙江沿海,主要包括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频繁。岭南地区罕见疫灾发生,仅有的2次疫灾都与战争有关。与隋唐五代时期相比[146],疫灾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江淮之间的特点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北宋时期总的疫灾频度有了较大提高,高达35.1%,而且南方疫灾频度远远超过了北方,南北方疫灾年数之比为37:26(1.4:1)。如图4所示,北宋时期的疫灾几乎全部分布于“燕京(北京)—京兆府(西安)—成都府—大理—潭州(长沙)—温州”围城的三角形区域内,尤其主要分布于“燕京(北京)—河南府(洛阳)—温州”与海岸线围城区域内。

  2.疫灾重心的空间分布

  根据我们的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疫灾重心就开始呈现出逐步南移的趋势[147];到隋唐五代时期,南北方的疫灾年数已经基本持平[148]。那么,北宋时期的情形又如何呢?图5是北宋时期的疫灾频度分级和人口密度等值线耦合图,图中的疫灾频度分级是以州为单位,按照各州发生的疫灾次数通过GIS技术进行空间插值后生成的,图中的人口密度等值线是以州为单位,根据崇宁年间各州人口数[149]和国土面积通过GIS技术进行空间插值后生成的。

20131220_005

图4显示,北宋时期形成了长三角、开封府两个一级疫灾中心,京兆府(西安)、河南府(洛阳)、潭州(长沙)、成都府等几个次一级疫灾中心;而疫灾危及的范围,南方明显广于北方,疫灾累积发生的面积,南方更是远远高于北方。显然,北宋时期的疫灾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整个地成为了疫灾高发区。疫灾重心的这种变迁趋势和特点,与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趋势和特点高度地一致,这说明疫灾流行与经济发展之间一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显然就是这种必然联系的中介。这是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口密度的高低实质上反映了经济水平的高低,人口流动性的高低实质上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宋代长三角地区拥有最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是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疫灾中心的根本原因。同样,都城开封府成为北方地区的疫灾中心,也主要是因为其人口密度高,人口流动大的缘故。

四、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就北宋时期的疫灾地理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北宋时期至少有59年发生过疫灾,平均2.85年发生一次疫灾,疫灾频度为35.1%。在朝代分布上,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三朝的疫灾最为频繁;在季节分布上,春、夏季节为疫灾的高发期,秋、冬季较少发生疫灾;在周期趋势上,北宋初(960-969年)上接五代时期的疫灾周期,北宋末(1120-1129年)下接南宋时期的疫灾周期,其余可以划分出3个波长为50年的波动周期,第一波(970-1019年)疫灾频度为10%-40%;第二波(1020-1069年)疫灾频度为20%-60%;第三波(1070-1119年)疫灾频度为20%-70%。整个北宋时期的疫灾频度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2.北宋时期的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体来讲,几乎全部分布在由“北京—西安—成都—大理—长沙—温州”等城市连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北宋时期南方地区发生疫灾的年数和所有疫灾累计波及的面积,都要远远多于北方地区,疫灾重心确定无疑迁到了南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开封府是当时全国一级的疫灾中心,前者为经济富庶区,后者为都城所在地,它们之所以成为疫灾中心,都是因为它们拥有最高的人口密度和最高的人口流动性。

  注释

  •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2页。
  • [2]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暨南大学1939年,第796—1085页。
  • [3]李四光:“战国后中国内战的统计和治乱的周期”,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暨南大学1939年刊,(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第8页。
  • [4]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第123—128页。
  • [5]曹树基:《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的传染病》,《历史地理》(第12辑),1995年。
  • [6]张剑光:《中国三千年疫情》,(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第196页。
  • [7]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88、486、629页。
  • [8]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6期,第123-128页。
  • [9]韩毅:《疫病流行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宋史研究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8页。
  • [10]邱云飞:《两宋瘟疫灾害考述》,《医学与哲学》,2007年第6期。该文主要内容后收录在其所编《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
  • [11]张全明:《两宋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统计与分析》,徐少华主编:《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0—371页。
  • [12]分别刊:《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第870-878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4辑,第96-112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第5-20页;《暨南史学》,2004年第3辑,第32-51页。
  • [13]笔者研究中国古代疫灾,均以现代中国疆域为研究区域,这里所谓的“北宋时期”,是指以北宋王朝为世系的时期(960—1127年),因而也包括该时期辽、西夏、金国所发生的疫灾在内。[14]《宋史》卷1《太祖纪一》。
  • [15][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开宝二年;[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0《东汉世家》。
  • [1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春正月丁亥条。
  •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太祖开宝八年秋七月己亥条;《宋史》卷270《侯陟传》;[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7《宋纪七》。
  • [18]《宋史》卷4《太宗纪一》。
  • [19]《宋史》卷270《许仲宣传》。
  • [20弘治《徽州府志》卷10《祥异》;康熙《徽州府志》卷18《杂志下·祥异》;道光《徽州府志》卷16《杂记·祥异》;《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792《徽州府部·汇考六》;道光《婺源县志》卷38《通考五·禨祥》;光绪《婺源县志》卷64《通考五·祥异》;民国《婺源县志》卷70《杂志二·祥异》。
  • [21]《宋史》卷67《五行志·土》;《宋史》卷5《太宗纪二》;[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6《物异考十二》。
  • [22][宋]孙梦观:《雪窻集》卷2《吕蒙正言都城外饥寒死者甚众愿亲近及远》。
  • [23]乾隆《上元县志》卷1《庶征》;道光《上元县志》卷1《天文志·庶徵》;民国《首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
  • [24][明]王鏊:《姑苏志》卷39《宋珰传》;乾隆《江南通志》卷113《宋珰传》;道光《昆新两县志》卷39《祥异》;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54《祥异》。
  • [25][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4《物异考十》;《宋史》卷62《五行志·水下》;《宋史》卷5《太宗纪二》。
  • [26]《宋史》卷62《五行志·水下》。
  • [27][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4《物异考十》。
  • [28][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89《象纬考十二》;[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14《象纬征第九》。
  • [2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咸平三年三月一日条。
  • [30]乾隆《杭州府志》卷55《祥异一》;民国《杭州府志》卷82《祥异》。
  • [31]同治《湖州府志》卷44《前事略·祥异》;光绪《乌程县志》卷27《祥异》;光绪《归安县志》卷27《前事略·祥异》。
  • [3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4,真宗咸平六年五月乙卯条;《宋史》卷7《真宗本纪》。
  • [33]《宋史》卷492《吐蕃传》。
  • [3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四月甲寅条;《宋史》卷7《真宗本纪》。
  • [35]民国《成安县志》卷15《故事志·史事》。
  • [3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甲寅条;《宋史》卷7《真宗本纪》;雍正《陜西通志》卷84《德音二》;光绪《三原县志》卷9《祥异》。
  • [37]《宋史》卷7《真宗纪二》。
  • [38]《辽史》卷89《杨佶传》;乾隆《钦定续文献通考》卷32《国用考》;乾隆《钦定续通志》卷420《辽列传》。
  • [39][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2《夏英公》。
  • [4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5,天圣五年;[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9,天圣五年;[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8《上执政书》;[宋]吕祖谦:《宋文选》卷6,范仲淹《上执政书》;[宋]吕祖谦:《宋文鉴》卷112,范仲淹《上相府书》;《宋史》卷295《谢绛传》;[明]冯琦原编,[明]陈邦瞻增辑:《宋史纪事本末》卷4《天圣灾议》;[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37《宋纪三十七》。
  • [41][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26,范镇《范忠献公雍神道碑》;[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13《范公墓志铭》;[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2,仁宗明道二年七月;《宋史》卷288《范雍传》;乾隆《钦定续通志》卷324《宋列传》。
  • [4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2,明道二年二月庚子条;[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1《物异考七》。
  • [43][宋]宋祁:《景文集》卷28《请募民入米京师劄子》。
  • [44][宋]蔡襄:《端明集》卷39《右班殿直监慈湖都铁冶务程君墓志铭》。
  • [45][宋]包拯:《包孝肃奏议集》卷5《明禁·请速除京东贼》;[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317《(包)拯请速除京东盗贼疏》。
  • [46][宋]蔡襄:《端明集》卷18《乞罢魏兼馆职》。
  • [47][宋]王珪:《华阳集》卷59《薛公墓志铭》。按:薛季卿嘉祐五年(1060年)死,享年64岁,其知萧山县已是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后第四次迁官,也就是在12年后,所云疫灾之事应在此年。
  • [48]《宋史》卷67《五行志·土》。
  • [4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3,仁宗明道二年九月。
  • [50]康熙《鼎修德安府全志》卷2《星野·祥异》;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卷8《灾祥》。
  • [51][宋]李觏:《旴江集》卷24《邵氏神祠记》;[宋]魏峙:《李直讲年谱》;正德《建昌府志》卷18《杂志》;雍正《江西通志》卷159《杂志》。
  • [52][宋]刘敞:《公是集》卷3《逐伯强文》作宝元二年;[宋]吕祖谦:《宋文鉴》卷30,刘敞《逐伯强文》。《四库提要》曰:“《公是集》仅四卷,大约采自《宋文鉴》者居多”当以《宋文鉴》为准。
  • [53][宋]范镇:《东斋记事》卷4。
  • [5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8,庆历四年夏四月甲午条。
  • [55]《宋史》卷493《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
  • [56][宋]王珪:《华阳集》卷56《贾昌朝墓志铭》;[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17,王珪《贾文元公昌朝墓志铭》;《宋史》卷285《贾昌朝传》。
  • [5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6,皇佑元年;《宋史》卷11《仁宗纪三》;[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59《宋纪五十九》;乾隆《钦定续通志》卷29;[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6《国用考四》;[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254《凶礼六·札礼》;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恤政》。
  • [58][宋]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9《承议郎致仕李府君墓铭》。
  • [59]《宋史》卷11《仁宗纪四》;[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3,皇佑四年九月。
  • [60][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4《祖宗圣训·仁宗》;[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94,孙沔《上仁宗论张贵妃丧礼过制》,孙抃《上仁宗论温成护葬宜减损正礼》;[明]陶宗仪:《说郛》卷27下,刘跂《暇日记》;乾隆《河南通志》卷5《星野》。
  • [61][宋]韩琦:《安阳集》卷42《诸庙祈雨文》。
  • [6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6,仁宗至和元年正月七日;[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5,至和元年春正月甲午;[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5《集録·遵尧録四·仁宗》;《宋史》卷12《仁宗纪四》;《宋史》卷178《食货志·振恤》;雍正《河南通志》卷5《祥异》;光绪《河南通志续通志》卷5《祥异》;[元]佚名:《宋史全文》卷9上《宋仁宗五》;《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卷114《疫灾部纪事》;[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254《凶礼六·札礼》。
  • [63]乾隆《祥符县志》卷16《杂事志·祥异》;光绪《祥符县志》卷23《杂事志》。
  • [64]《宋史》卷12《仁宗纪四》;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75《宋》。
  • [65][宋]赵抃:《清献集》卷7《奏状论久旱乞行雩祀》(四月三十日)。
  • [66][宋]欧阳修:《文忠集》卷154《与王发运》(嘉佑二年)。
  • [67][宋]欧阳修:《文忠集》卷152《书简九》(嘉佑治平间)。
  • [68][宋]韩维:《南阳集》卷29《碑志·程伯纯墓志铭》(淳熙四年续得于蜀);[宋]吕祖谦:《宋文鉴》卷143,韩维《程伯淳墓志铭;[宋]吕祖谦:《宋文鉴》卷138,程颐《程伯淳(明道先生)行状》;雍正《陕西通志》卷54《名宦·程颢》。
  • [69][宋]欧阳修:《文忠集》卷28《蔡君山墓志铭》,卷33《梅圣俞墓志铭》;《宋史》卷12《仁宗本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1,嘉佑五年五月;[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67《宋纪》;[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32,王拱辰《张佛子传》。
  • [70][宋]俞德邻:《佩韦斋集》卷17《辑闻》;[宋]俞徳邻:《佩韦斋辑闻》卷1所记内容相同,惟“韩纬”作“韩忠”。
  • [71][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56《散阵·圣散子》。
  • [72][宋]欧阳修:《文忠集》卷145《书简二》(治平元年)。
  • [73][宋]王珪:《华阳集》卷56《贾昌朝墓志铭》。
  • [74][宋]韩琦:《安阳集》卷48《故许州观察推官曾君墓志铭》。
  • [75][宋]司马光:《传家集》卷36《章奏十九·上皇帝疏》(治平二年八月十一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6,治平二年八月庚寅条;[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7,治平二年八月;[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1《君德》。
  • [76][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8《叔父给事行状》;《宋史》卷347《黄廉传》。
  • [77]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29《杂事·祥异》。
  • [78][宋]周行巳:《浮沚集》卷7《沈子正墓誌銘》。
  • [79][宋]郑獬:《郧溪集》卷12《乞罢青苗法状》;[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114,郑獬《上神宗论青苗》。
  • [8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熈宁五年十月丙申条。
  • [81][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卷9,陈于《常熟县东五十里明因寺新改禅寺记》。
  • [8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5,熙宁七年八月戊寅条。
  • [83][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46《雁荡山老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0《神奇》;乾隆《浙江通志》卷279。
  • [8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1,元佑五年十一月;《御选唐宋文醇》卷47《眉山苏轼文十·奏浙西灾伤第一状》;[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106,苏轼《上哲宗乞预备来年救饥之术》。
  • [8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5,元佑四年十二月;[宋]苏轼:《东坡全集》卷56《本传》并《东坡先生墓志铭》;[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26,苏辙《苏文忠公轼墓志铭》。乾隆《钦定续通志》卷355《苏轼传》;乾隆《浙江通志》卷260《艺文二》,苏轼《奏浙西灾伤状》。
  • [86]康熙《富阳县志》卷1《祥异》;光绪《富阳县志》卷15《风土志·祥异》。
  • [87]道光《会稽县志稿》卷9《灾异志》。
  • [88[宋]曾巩:《元丰类藁》卷19《越州赵公救菑记》;[宋]真德秀:《续文章正宗》卷16,曾巩《越州赵公救菑记》;《宋史》卷316《赵抃传》;[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04,曾巩《越州赵公救菑记》;[清]朱轼:《史传三编》卷31《赵抃》;[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11,曾巩《越州赵公救菑记》;康熙《御定孝经衍义》卷37,曾巩《越州赵公救菑记》;乾隆《钦定康济录》卷3下《赵抃》。
  • [89][宋]刘一止:《苕溪集》卷22《湖州徳清县城山妙香禅院记》。
  • [90][宋]佚名:《京口耆旧传》卷6《陈亢》;乾隆《江南通志》卷158《人物志·陈亢》。
  • [91]乾隆《江南通志》卷158《人物志·卫佐》。
  • [9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3,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亥条。
  • [93][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4,绍圣四年九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1,绍圣四年九月壬子条,有类似引述,但作“明年春民大饥疫”,脱“长沙”两字。
  • [94]乾隆《湖广通志》卷70《杨金妻何氏》。
  • [95][宋]曾肇:《曲阜集》卷3《子固先生行状》;《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49,曾肇《曾舍人巩行状》;乾隆《钦定续通志》卷343《宋列传》:《宋文鉴》卷146,韩维《曾子固神道碑铭》。
  • [96][宋]张方平:《乐全集》卷27《论诸路州军关报边事》。
  • [97]《宋史》卷290《郭逵传》。
  • [98]《宋史》卷15《神宗纪二》;[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82《宋纪八十二》。
  • [99][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4,绍圣四年九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将此事系于熙宁八年,曰“大越国犯边,陷邕、钦、廉三州,朝廷遣郭逹致讨,几覆其国,乃以表乞降,会王师大疫,逹受表班师,时熙宁八年也”;乾隆《广西通志》卷96《诸蛮》亦曰:“熙宁八年入冦,陷钦、亷二州,诏招讨使郭逵讨之,官兵八万,疫死者什六。”
  • [100]雍正《江西通志》卷60《名宦》。
  • [10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2,元丰元年九月丁亥条。
  • [102][宋]吕陶:《净徳集》卷24《朝散郎费君墓志铭》。
  • [10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0,元丰二年十月己酉条。
  • [104][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卷4《圣散子方》;[宋]苏轼:《东坡全集》卷34《圣散子叙》;[明]薛已订:《薛氏医案》卷20《圣散子方》。
  • [10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8,元丰六年八月乙未条。
  • [106][宋]苏轼、沈括:《苏沈良方》卷3《七枣散》。
  • [10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16,元祐三年十一月甲辰条。
  • [108][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卷3《牧守》;《宋史》卷338《苏轼传》。
  • [109]光绪《乌程县志》卷27《祥异》;康熙《归安县志》卷6《灾祥志》。
  • [110][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卷3《古方黑龙煎治咽喉肿痛九种疾》。
  • [111][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45《荒政》;[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106,范祖禹《上哲宗封还臣寮论浙西赈济事》。
  • [112][宋]苏轼:《东坡全集》卷62《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3,元佑七年六月;[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245《荒政》。
  • [113][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4《救疾疫札子》。
  • [114][宋]吕陶:《净徳集》卷23《朝请郎新知嘉州家府君墓志铭》;《宋史》卷18《哲宗纪》。
  • [115]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27《祥异志》。
  • [116]光绪《云南通志》卷3《祥异上》;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161《灾疫》。
  • [117]《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29《河南府部·汇考三》。
  • [118][宋]范成大:《灵佑庙记》,[明]钱榖:《吴都文粹续集》卷14《祠庙》;[宋]林戊:《灵佑庙碑阴记》;[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卷3《祠庙》。
  • [119]《宋史》卷347《朱服传》;[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11《人物徵》;乾隆《江南通志》卷117《职官志·名宦》;乾隆《钦定续通志》卷361《宋列传》。
  • [120]《宋史》卷345《田昼传》;[宋]邵伯温:《闻见録》卷15《田畫》,按:“畫”当作“晝”;乾隆《江南通志》卷115;乾隆《钦定续通志》卷359《宋列传》;《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卷114《疫灾部纪事》。
  • [121]《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卷114《疫灾部纪事》。
  • [122][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27,徽宗皇帝大观元年秋九月。
  • [123]《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八》。
  • [124]《宋史》卷62《五行志·水》。
  • [125][宋]谢逸:《溪堂集》卷9《江夫人墓志铭》。
  • [126][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4《物异考十》。
  • [127][宋]刘安节:《刘左史集》卷4《墓志》。
  • [128][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9《宋故府君陈公景东墓志》。
  • [129][宋]张杲:《医说》卷3《救疫神方》;[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卷4,建炎元年夏四月;《宋史》卷62《五行志·水》;[明]江瓘:《名医类案》卷1《瘟疫》;康熙《开封府志》卷39《祥异》。
  • [130][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96《靖康中帙》。
  • [131]乾隆《江南通志》卷159《人物志·孝义·许叔微》;[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84《神人留语》。
  • [132]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第870—878页。
  • [13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咸平三年三月一日。
  • [13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5,仁宗景佑元年十二月(孙沔自署为景佑二年正月三日)。
  • [135][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9《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
  • [13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5,仁宗宝元二年十二月;《宋史》卷294《苏绅传》;[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34《治道》。
  • [13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6,治平二年八月庚寅条;[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7,治平二年八月;[宋]司马光:《传家集》卷36《章奏十九·上皇帝疏》(治平二年八月十一日);[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1《君德》。
  • [138][宋]彭汝砺:《上神宗论饥疫乞罢上元放灯》;[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92;[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194。
  • [139][宋]苏轼:《东坡全集》卷11《诗七十二首》之《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舎不复往日繁丽,独浄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诗寄之》;[宋]施元之:《施注苏诗》卷17《诗四十一首》(起元丰二年巳未守吴兴,即以是年八月摄赴台狱,十二月谪官黄州,洎庚申春自京师赴黄作)。
  • [140][宋]苏轼:《东坡全集》卷10《诗四十七首》之《答郡中同僚贺雨》;[清]查慎行:《苏诗补注》卷18《古今体诗四十七首》(起元丰二年已未正月在徐州任,三月后移知湖州道中作)。
  • [141][宋]苏轼:《东坡全集》卷56《奏议一十首·乞赈济浙西七州状》(元佑四年十一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5,哲宗元佑四年十二月。
  • [142][宋]苏轼:《东坡全集》卷65《奏议一十七首·论浙西闭籴状》。
  • [143][宋]苏轼:《东坡全集》卷69《表状四十二首·扬州谢到任表二首》。
  • [14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建炎元年夏四月。
  • [145]“十年疫灾指数”是笔者在《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刊《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它是指连续10年内发生疫灾的年数,一般以0—9年来划分。
  • [146]龚胜生:《隋唐五代时期疫灾地理研究》,《暨南史学》,2004年第3辑,第32-51页。
  • [147]龚胜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第5—20页。
  • [148]龚胜生:《隋唐五代时期疫灾地理研究》,《暨南史学》,2004年第3辑,第32-51页。
  • [149]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3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2页。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第26卷 第4辑 

but also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youjizz Emma Watson Annouced As the New Face of Lanc

stirring until the sugar is dissolved
anime pornTrend of Pearl Cuff links and Ladies French Cuff Shirts
milf porn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