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提要】北宋时期(960—1127年)有记载的疫灾年份59个,疫灾频度为35.1%。其疫灾多发生于春、夏季节,秋、冬季节较少发生。整个北宋时期,疫灾频度呈周期性波动上升趋势,除960—969年上接五代疫灾周期和1120—1129年下接南宋疫灾周期外,其余时间可以划分出3个波长为50年的波动周期,第一波(970—1019年)疫灾频度为10%—40%;第二波(1020—1069年)疫灾频度为20%-60%;第三波(1070-1119年)疫灾频度20%—70%。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江淮之间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很少有疫灾流行,且疫灾都与战争有关。长江三角洲和开封地区为全国一级疫灾中心,成都、西安、洛阳、长沙为次一级疫灾中心。这些疫灾中心的形成,既与其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有关,也与其人口流动性相对较高有关。

  【关键词】瘟疫灾害;疫灾序列;时空分布;北宋时期

  【作者简介】龚胜生(1965—),男,湖南涟源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医学地理学和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疫灾”是瘟疫灾害的简称,是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致的人类的顶级灾害。关于北宋时期的疫灾,早在20世纪30年代,邓云特(1937)[1]、陈高(1939)[2]就进行了疏理和统计,李四光(1939)[3]更提出了“北宋的末期和南宋初的时候”为我国两大瘟疫期之一的观点。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康弘(1994)[4]、曹树基(1995)[5]、张剑光(1998)[6]、孟昭华(1999)[7]、孙关龙(2004)[8]、韩毅(2008)[9]等论著涉及北宋时期的疫灾外,更有邱云(2007)[10]、张全明(2009)[11]两位对两宋时期的疫灾做了专门探讨。笔者研治历史医学地理,自1994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疫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于2003年完成了《中国古代的疫灾》的研究报告,并陆续发表了《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先秦两汉时期疫灾地理研究》、《魏晋南北朝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疫灾》等论文[12]。对照我们的研究,我们感到以上所举成果,均属于传统的“疫病历史”视角的研究,而不是我们倡导的“疫灾地理”视角的研究;即使是邱、张两位对两宋疫灾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史料甄别上,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仅就北宋时期[13]的疫灾地理做进一步探讨,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北宋时期的疫灾序列

  建立确定地区的疫灾序列,首先要确定疫灾之年。我们确定“疫灾之年”的方法是:不论疫灾流行的时间和强度,只要某年有一个县域或一支军队有疫灾流行,则确定该年为疫灾之年;但如果只是某人或某家染疫,又不能证明流行范围足够的广,后果严重到足以称灾,则不认为该年是疫灾之年。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建立如下北宋时期的疫灾序列。

  1.太祖朝

  建隆四年(963年)。秋七月癸亥,湖南路疫,赐行营将校药[14]。

  开宝二年(969年)。闰五月,北宋攻北汉,引汾水灌太原城,但久攻不下,时军队顿兵甘草地中,“会岁暑雨,军士多疾疫”[15],或曰“军人多被腹疾”[16]。

  开宝八年(975年)。北宋攻南唐,在宣化城大败南唐军,扬州知州侯陟认为南唐平在旦夕,力主进攻金陵,但当时(七月)江表(即金陵)未拔,太祖厌兵,加之南土卑湿暑炽,时方秋暑,军中又多疾疫,疫死者众,因令曹彬等退屯广陵,休士马以为后图[17]。

  2.太宗朝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宋军破交州叛军黎恒之于白藤江口,但会炎瘴,军士多死者[18],士卒死者十二三[19]。

  雍熙二年(985年)。雍熙中,婺源县邑城内外大疫[20]。

  淳化三年(992年)。五月,京师大热,疫死者众。六月丁丑,西北风至,大风昼晦,疫灾乃止[21]。

  淳化五年(994年)。春正月,吕蒙正曰:江左疾疫,死者相枕[22]。江南疫[23]。三吴岁饥,民疫[24]。六月,京师旱,都城大疫[25]。

  至道二年(996年)。江南频年多疾疫[26]。

  3.真宗朝

  咸平三年(1000年)。春,江南频年旱歉,多疾疫[27]。两浙大饥,民疫死[28]。越州饥馑疾疫最甚,萧山县三千余家,逃亡死损并尽。明、杭、苏、秀等州,积尸在外沙及运河两岸不少。常、润等州死损之人,村保各随地分埋瘗[29]。杭州大饥疫[30]。湖州大饥疫[31]。

  咸平六年(1003年)。五月,京城疫,分遣内臣赐药[32]。

  景德三年(1006年)。五月,西凉府铎督部落疾疫,赐药七十六种[33]。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河北旱,河北安抚司北界人多病腮肿死,边民稍南徙避疫,朝廷以药赐避疫边民[34]。成安县疫[35]。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陕西民疫,遣使赐[36]。五月,以西凉府觅诺族瘴疫,赐药[37]。

  天禧三年(1019年)。辽开泰八年,燕地(燕京)饥疫,民多流殍[38]。

  4.仁宗朝

  天圣元年(1023年)。豫章(洪州)大疫[39]。

  天圣五年(1027年)。六月,京师大旱,大疫,百姓疫死[40]。

  明道二年(1033年)。是岁诸道旱蝗饥馑、人复疾疫,关中尤甚,如永兴军[41]。南方大旱,疫气相传,死者十二三[42]。淮南饥疫之后,户口寖衰,县无完村,村无全户[43]。江南饥疫,殍殣狼藉道上[44]。两浙一路,灾疫尤甚[45]。杭、越、苏、秀诸州,旱涝连年,疫疠相属,富者疾疫,贫者流亡,哭声遍野,饿尸横路[46]。越州萧山县属岁饥,民大疫,流离道路者十室而九[47]。西川(包括益州路和梓州路)饥疫[48]。梓州路仍岁旱疫[49]。安陆(安州)旱,饥疫者十二三[50]。

  景佑元年(1034年)。冬,建昌(建昌军)城北里中大疫[51]。

  宝元三年(1040年)。淮南(这里指扬州)岁多疾疫[52]。

  康定二年(1041年)。广安军大疫,寿安县太君王氏家婢,疫染相枕藉[53]。

  庆历四年(1044年)。夏四月,湖南军士以瘴热,罹疾者众,遣医驰往诊视之[54]。

  庆历六年(1046年)。夏秋之交,湖湘官军瘴疠为虐,令太医定方和药遣使给之[55]。

  庆历七年(1047年)。春大旱,贝州王则叛,河北安抚使贾昌朝率军二万余人围贝州城。会岁饥,民大疫[56]。

  皇佑元年(1049年)。二月戊辰,以河北疫,遣使颁药[57]。

  皇佑四年(1052年)。安陆(安州)岁饥大疫,死者横道[58]。九月丁亥,以诸路饥疫相仍,令官员条陈救恤之术[59]。

  至和元年(1054年)。正月,汴京大疫[60]。时疫暴作,民中其疾者,十有八九[61]。仁宗碎通天犀和药以疗民疫[62]。祥符县春正月,疫[63]。二月诏曰:“乃者调民治河堤,疫死者众,其蠲户税一年,无户税者,给其家钱三千。”[64]

  至和二年(1055年)。京东、河北连接畿甸,自去冬以来大旱,麦苗焦死,物价涌贵,至于四月,流民饿殍,充满道路,亢旱已甚,疫疠渐兴,人心彷徨[65]。

  嘉佑二年(1057年)。夏,京师旱疫,欧阳修“家人类染时气”[66],致信汝州友人曰:“今夏京师大热,疾疫尚未衰息,颇闻许、洛特甚,幸喜汝(州)独无之。”[67]京兆府暑甚,疫(泄痢大行),人病多死,独鄠(县)人无死者[68]。

  嘉佑五年(1060年)。夏五月旱,京师大疫,贫民为庸医所误,死者甚众[69]。嘉佑中,韩纬以司门郎中出知颍州,时京西大饥,邻境饥民聚颍州就食,因感疾疫,死者相枕藉[70]。黄州嘉佑中民病疫,瘴大行[71]。

  5.英宗朝

  治平元年(1064年)。京师(开封府)饥疫,始自春末,深夏甫定[72]。

  治平二年(1065年)。夏,京西大疫[73]。许州岁大旱,民饥疫作[74]。夏,疠疫大作,京畿东南十余州,弥漫数千里,病者比屋,丧车交路[75]。

  6.神宗朝

  熙宁元年(1068年)。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76]。武进、阳湖县(常州)枯桔生穗,大疫[77]。永嘉(温州)大疫[78]。

  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两浙荒歉,处处食糟,温、台大疫,十死七八[79]。

  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赐江南东路常平米七万石,赈济灾疫[80]。常熟县“百里荒芜其八,人辄大疫,而逋且逃,十室虚其九[81]。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诏成都府、利州路转运等司赈济饥疫,具次第以闻[82]。

  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吴越尤甚,两浙无贫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83]。浙西大旱,饥馑,疾疫,死者五十余万人[84]。杭州饥疫,人死大半[85]。富阳县夏四月,大疫[86]。会稽县旱,饥,民疫[87]。

  熙宁九年(1076年)。春,越州大饥疫,死者殆半[88]。(湖州)徳清县大疫,有僧“收弃骸于道,加苇衣篾给,聚而焚者以数千计”[89]。金坛县大疫,死者数千人[90]。华亭县大饥疫,卫佐施粥给药,瘗殍给棺,无虑数万[91]。江宁府等州民疫疠,失耕种,诏蠲秋税之半[92]。春,长沙(潭州)民大饥疫,死者相枕籍[93]。襄州大疫[94]。洪州岁大疫,曾巩于州、县、镇、亭、传储药以授病者[95]。春二月,宋军伐交趾,自邕州往安南行进,士马多染瘴疫[96]。时兵夫三十万人,冒暑涉瘴地,死者过半[97]。十一月,安南营将士大疫[98]。至次年春师还,死者数十万[99]。

  元丰元年(1078)。筠州大疫,乡俗禁往来动静,惟巫祝是卜,苏辙多制圣散子及煮糜粥,遍诣病家与之,所活甚众[100]。邕州昨自交贼残杀人民,至今戾气未息,水火疫疠相继[101]。

  元丰二年(1079年)。泸州夷扰边,朝廷出师讨罪,万众暴露,瘴疠大起,相枕藉而死者十凡八九,或强而归,则疫及其家,血属皆亡,又不知几千人耳[102]。十月,蜀部疾疫,成都府路转运使括户绝产未售者与死而未瘗者[103]。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谪黄州,会“连岁大疫”,以圣散子方治之,所全活至不可数[104]。

  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五万人开修温县大和陂,既而雨水、瘴疫继作,死者甚众[105]。

  7.哲宗朝

  元佑二年(1087年)。两浙疟疾盛作,常州李使君全家病疟[106]。

  元佑三年(1088年)。黄河从浚县小吴决口后北流,对河北为害甚大,因而役兵二万,在浚县、内黄、大名之间大兴堤工,四五月间,盛夏苦疫,河上役兵病死相继[107]。

  元佑四年(1089年)。杭州大旱,饥疫并作[108]。夏旱,浙西饥,湖州疫大作[109]。

  元佑五年(1090年)。自春至夏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闭,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110]。

  元佑六年(1091年)。浙西大水,七月,苏州饥民死者,日有五七百人,饥疫更甚于熙宁。湖州贫人入城,死者相继[111]。

  元佑七年(1092年)。六月,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人死过半[112]。

  元佑八年(1093年)。五月,汴京大疫,朝廷差使臣逐厢散药,但病者妄请,医者妄散,饮药者多死[113]。

  绍圣元年(1094年)。春,京师大疫[114]。宁都州春疫[115]。

  绍圣二年(1095年)。南诏(大理)大疫[116]。河南(洛阳)大疫[117]。

  元符二年(1099年)。吴中(苏州)大旱,春夏之交,百货涌贵,城中沟浍湮淤,发为疫气[118]。庐州岁饥,大疫[119]。

  8.徽宗朝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淮阳军大疫[120]。临江军大疫[121]。

  大观元年(1107年)。姑苏(苏州)春疫[122]。

  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西京(洛阳)城内外庶民疾疫,诏差使臣管押医人,自三月末旬后,于京城内外,遍到里巷,看诊给散,并令大观库支钱一万,赴开封府,令就差散药[123]。

  大观三年(1109年)。江东疫[124]。临川县(抚州)岁饥且疫,僵尸横道[125]。

  政和三年(1113年)。江东旱疫[126]。

  政和六年(1116年)。宣州春大疫[127]。

  宣和二年(1120年)。宣和中,嘉禾(秀州)大疫,连墙比屋,呻呼之声相闻[128]。

  9.钦宗朝

  靖康二年(1127年)。春三月,金人围汴京,京师大饥,大疫,城中疫死者几半[129]。京城之外,坟垄悉遭掘出尸,取其棺为马槽,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以故数大疫,死者过半。城中太学自城围闭之后,诸生淡食,多有疾病,迨春尤甚,日死不下数十人,七百人中,死亡者三之一[130]。真州大疫[13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