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读后

三、开创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新模式

  最后,还需要特别肯定的是该书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即开创了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新模式。该书是林文勋教授及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历史系研究生若干堂有关中国古代“富民”阶层问题的课堂讨论的记录(即该书的上篇),以及课后围绕讨论内容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即该书的下篇)。

  在《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一书的前言中,林文勋教授指出本书撰著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系统研究“富民”的历史特征,“富民”与国家的关系,“富民”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探讨如何开展“研讨式”、“导读式”教学,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从该书及林文勋教授已发表的相关论文[6]可知,林文勋教授开展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希望以新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研究新的问题,从而将学生带入新的研究领域。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围绕中国“富民”阶层研究所包含的基本问题,设置了论题。该书“上篇”中设置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富民’阶层与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富民’阶层与基层控制”、“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的士绅化”、“明清社会是否存在市民阶级:兼论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的转变”5个论题。这些论题涵盖了中国“富民”阶层的定义及历史特征、富民与国家及基层民众的关系、富民与基层社会控制、富民与社会经济发展、“富民社会”的时间阶段、富民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等等基本问题。这也是林文勋教授强调的研究富民问题所应突出的重点。

  在每一个论题中,问题的预设和思路的建立是展开讨论的关键。教师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及其中逻辑关系的概括性论述,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展开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富民’阶层”这一论题中,林文勋教授将这一大的论题分解为“富民”阶层的历史特点及形成条件、“富民”阶层与佃户的关系、“富民”与国家的关系、唐宋以后的“保富论”、如何研究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等5个小的主题依次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唐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大背景下系统地思考“富民”阶层的特征及其与国家和民众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总结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在方法上和内容上为把中国古代“富民”问题的讨论推向深入打下了基础。

  “‘富民’阶层与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则分解为“富民”与租佃契约制、富民与经济开发及技术进步、富民与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富民与乡村借贷关系、富民与乡村救济、富民与乡村文化教育发展等几个小主题;“中国古代‘富民’阶层与基层控制”则分解为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变、富民与职役制的关系、“富民”阶层为何在乡村具有号召力和控制力、中国古代有没有乡村自治等小主题;“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的士绅化”则分解为士绅的定义、“富民”阶层与士绅化的关系、科举制与士绅化的关系、富民士绅化对社会的影响等几个小主题;“明清社会是否存在市民阶级”分解为市民的定义、对学界关于明清“市民”历史特征的辨析、富民向市民演变的途径和影响因素等几个小的主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分解,将讨论有序高效地组织起来,紧扣中国古代“富民”阶层这一大的命题,逐步将讨论引向深入。

  林文勋教授在该书“前言”中说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讨论的同学根据指导,课前围绕将要讨论的专题搜集和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研究成果,撰写读书报告或札记,然后集中讨论,讨论之后,同学们再根据讨论中的心得,撰写研究论文。因为准备充分,同学们很好地思考和理解了中国古代“富民”阶层有关学术问题,在发言和撰文中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富民”阶层作了探讨,新见迭出。如高楠对宋代“富民”的学缘网络、张锦鹏对富民在乡村管理中与政府间的博弈关系、田晓忠以乡村组织头目构成和变化对宋代“富民”与国家关系、杨飞雁对明代“富民”阶层士绅化的研究都颇有新意。这表明专题性的研讨式教学不仅树立了学生学术兴趣,训练了研究能力,而且起到了培养研究队伍、推动学术进步的深远意义。

  该书忠实地记录研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观点表达,学生们既有可贵的探索和思考,也有稚朴和直观的一面,对有些问题的论述还显得片面和主观。例如:“豪民以势占田,富民以资购买”表现出二元对举式的简单概括;明中后期市民分化为流民和市民的观点不仅缺乏逻辑论证,也与该书所表达的唐宋至明清都是富民社会的基本观点相矛盾;对均田制是国家无偿均平分配土地给小农的论述也欠妥当;春秋战国的士农工商是一种社会等级、专卖制度为富商的成长提供了条件的表述还缺乏准确性等等。但这恰恰本真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探讨中闪现的思考的火花,表现的勇于探索新问题的研究热情是最可宝贵的。

  概而言之,《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富民”阶层的学术概念和“富民社会”学术体系,揭示出“富民”阶层是唐宋以来社会构成运行中的主导阶层,是社会发展的“中间层”、“稳定层”和“动力源”,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的基本问题,堪称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的纲领性著作。这一研究开拓了唐宋以来社会研究的学术新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该书开展的专题研讨式教学也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与推动学术进步的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注释

  • [1]许倬云称地方领袖,谷川道雄称支配阶级,毛汉光称社会领袖和社区领袖(亦称社区领袖为地方领袖)。
  • [2]许倬云先生观点据《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和《汉代农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谷川道雄先生观点据《中国中古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版),毛汉光先生观点据《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本文不一一出注。
  • [3]《从中国法史学的观点来看时代区分论》,《唐宋法律史论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 [4]梁庚尧:《南宋农村经济》,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 [5]参前引梁庚尧《南宋农村经济》,第137—145页。
  • [6]林文勋:《关于“导读式”、“研讨式”课程教学的认识》,《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又可参见《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对林文勋教授的专访。

本文由国学网曹南逸民编辑、整理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you can now fit your turban
xvideos Fashion Tips for Teen Guys

Now the atmosphere will turn into something else
freepornTrade Show Giveaway Gift Ideas
rape porn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