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三线建设初探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200433

  内容提要: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非常大。许多三线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变需要转轨或调整,有的陷入困境。甘肃天水市区的三线企业在最初的工业布局上没有严格按照“山、散、洞”的方针设计,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天水市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企业改造、调整中,产品研发也注意市场需求,不断开拓,有的成为天水市的名优企业。

  关键词:天水,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在当时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又因为是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业为主体,所以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仅巨大,也很特殊。三线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80年代,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步转向,三线企业相继转变。这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有多位学者在探讨,目前已发表论著近百篇。陈东林著有《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0],对三线建设研究最为全面。也有学者以省为单位进行研究,如高新生《新疆三线建设初探》[①]、王子云《山西三线建设的研究》[②]、晁丽华《三线建设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③]。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更多的是宏观性的论断,缺乏对小区域的深入研究,也很少从三线建设的企业本身去发掘这场建设运动对当地的经济以及人民带来的影响。汪红娟曾对甘肃的三线建设有过概论[④],但对其后续影响关注不多。本文希望能以甘肃天水市(今秦州、麦积二市辖区与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的三线建设过程为中心,透过微观研究,探讨其建立、改造的原因和影响,将三线建设的研究推进一步。

  一、甘肃三线建设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建议得到中央的支持。1964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⑤]。

  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省市领导组成的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成立,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由刘澜涛、王林、安子文、李广仁、宋平负责[⑥],开始掀起三线建设的热潮。

  1964年下半年,甘肃成立三线建设小组,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1965年正式展开建设。甘肃三线建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65年和“三五”时期(1966年至1970年)为第一阶段,甘肃基本建设投入资金52.99亿元;“四五”和“五五”时期(1971年至1980年)为第二阶段,甘肃基本建设投入资金102.54亿元。两个阶段中,共安排建设项目700多个。“五五”时期以后基本上没有再布新点,但原来安排的一部分项目特别是二阶段的一些项目仍在继续进行[⑦]。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推进,三线建设的改造问题被提上历史日程。从1984年起,甘肃的三线企业开始进入调整改造时期。

  据统计,甘肃三线建设共投资155.53亿元,新建、迁建和重点改造156个企事业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大规模地在甘肃展开了军工、电子、机械、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公路、铁路等国防科技工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设施建设,基本奠定了甘肃的工业基础[⑧]。

  二、天水的三线建设与地理分布

  三线建设主要是备战,但也有发展区域的均衡性和长期性的目的。在从属于国防安全的目标下,在可能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的地区均衡和长期发展。毛泽东认为: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一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工业,使内地工业逐步赶上沿海工业的发展水平[⑨]。甘肃天水由于三线建设的契机,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自1965年开始,就有三线企业陆续在天水安家落户。而1968年,天水被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年有36个国家部委在天水设点建厂[⑩]。

表1 天水三线建设主要单位一览表

序号 三线企业名称 厂址 分迁企业 筹建时间 搬迁设备(台) 搬迁工人数(人) 总投资数(万元)
1 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 天水市西南郊距市中心5公里 上海联研电工仪器厂 1965.2 287 100 695.72
2 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 天水市秦城区精表路40号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 1965 78 297 936.66
3 天水风动工具研究所 天水市北道区 沈阳风动工具研究所 1966.6   45  
4 甘谷电厂 甘谷县磐安镇   1966.6   542 3
5 天水红山试验机厂 天水市秦城区红山路2号 长春试验机厂 1966.8 255 500 1189
6 天水风动工具厂 天水市北道区 沈阳风动工具厂 1966.9.16 214 734 2405
7 天水铸锻厂(天水锻压机床厂) 天水市北道区   1966.10     840.58
8 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 天水市秦城区七里墩 沈阳低压开关厂 1966 80 500 1377.34
9 天水海林轴承厂 天水市秦城区李子园 洛阳轴承厂 1966 724 580 3029
10 天水新华印刷厂 天水市秦城区西十里铺   1966      
11 甘肃省甘谷油墨厂 甘谷县梁家店   1966      
12 天水星火机床厂 天水市北道区社棠镇 沈阳第一机床厂 1967.4.13 83 301 1078.07
13 天水长城低压电器厂 天水市秦城区东十里铺 北京低压电器厂 1967.8 1002 250 1040.49
14 甘肃绒线厂 天水市北道区社棠镇   1967      
15 甘谷石棉制品厂 甘谷县姚家庄   1967     1970
16 天水长城开关厂 天水市秦城区东十里铺 北京开关厂 1968.2 25 400 1498.73
17 天水长城电阻器厂(天水长城通用电器厂) 天水市秦城区东团庄 大连低压开关厂 1968.4 6 107 377.42
18 天水兴中轴承仪器厂 天水市秦城区李子园驼阳沟 山东烟台轴承仪器厂 1968.9   268 630
19 天水长城材料改制厂(天水长城电工合金材料厂) 天水市秦城区南郭路41号 天水长城控制器厂材料改制车间 1968.12 11 31 319.76
20 天水213机床电器厂 天水市秦城区赤峪路35号 沈阳213机床电器厂 1969.5 14 203 516
21 国营岷山机械厂 天水市秦城区东五里铺 黑龙江省北安六二六厂 1969.7.20      
22 国营第749厂(国营永红器材厂) 秦安县北3公里外   1969.8      
23 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 天水市秦城区 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 1969.10   101  
24 天水铁路信号厂 天水市秦城区天水郡 兰州铁路局 1969.10 209   740
25 张家川钢铁厂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   1969      
26 地质矿产部西北探矿机械厂 武山县城关镇   1969     3000
27 天水铁路电缆厂 天水秦城区铁路职工学校 兰州铁路局 1970.3 119   1242
28 国营第860厂(国营庆华仪器厂) 秦安县南郊5里何家川   1970.4      
29 国营871厂(国营天光集成电路厂) 秦安县城北3里   1970.6      
30 甘肃棉纺织厂 天水市北道区社棠镇   1970      
31 武山水泥厂 武山县鸳鸯镇   1971      
32 核工业西北地勘局207厂 天水市北道区   1971.8      
33 武山玻璃钢厂 武山县城西2公里   1971.10      

  资料来源:参考《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编纂《甘肃三线建设》,第37-359页。

  说明:厂址按照1985年天水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行政区划,辖秦城、北道两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等5县。

 

图1 天水市三线建设主要单位分布简图

  据《甘肃省志》之《机械工业志》1965~1970年搬迁的机械企业一览表,在兰州、天水共建有25家三线企业,其中天水为15家,兰州仅10家。天水搬迁设备2779台,搬迁工人4417人,总投资15093.19万元。而兰州搬迁设备为3201台,搬迁工人5215人,总投资8834.24万元[⑪]。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兰州的三线企业规模和工人数较天水要稍多一些,但总投资额却远少于天水[⑫]。

  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是最早的天水三线企业,于1965年2月兴建,次年2月由上海搬迁,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主管,1970年9月后下放甘肃省,隶属甘肃省机械工业局领导并由机械工业委员会仪表工业局行业归口管理。工厂位于天水市西南郊,距市中心5公里,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初步总投资250万元,职工280人,1968年11月追加205万元,增加职工225人,经过不断发展,至1985年底,工厂累计投资总额149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42万元,净值733万元,职工1197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32万元,累计实现利税总额2064万元,利税总额相当于投资总额的1.38倍[⑬]。

  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也是天水最早的三线企业之一,位于天水市秦城区精表路40号。1965年国家决定在天水建立长城精密电表厂,由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负责包建。由于精密电表部分另行选点,仅建立了长城汽车仪表厂。1968年国家确定仍在天水建立长城精密电表厂,并将长城汽车仪表厂并入。1969年筹建,1970年8月开始边基建边生产,1973年工厂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主要生产各种数字仪表和教学电表。至20世纪80年代,长城精密电表厂发展成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83.4万元、1165名职工的国内仪器仪表行业中的中型企业,成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仪器仪表行业的重点企业,也是西北地区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的主导厂[⑭]。

  天水星火机床厂位于天水市北道区社棠镇,距天水火车站约10公里,东邻北道区伯阳乡,南濒渭河,西北与清水县境接壤,厂南紧临陇海铁路干线,工厂有铁路专用线由社棠车站接轨,直通工厂辅助区[⑮]。

  天水风动工具厂主要生产重型矿山机械,是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骨干企业,也是甘肃省16个骨干企业之一。1966年春,由一机部投资,沈阳风动工具厂分迁,在原“天水风动工具厂(甘肃省重工业厅与兰州军区合办,后被调整下马)”旧址上(位于天水县北道镇)动工兴建。1966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到天水视察工作,认为北道厂区紧靠铁路沿线,不符合战备要求,强调要贯彻“进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因此又选定在北道镇以东8公里的社棠镇渠里村另建社棠厂区,从而形成两地建厂的格局。北道厂区主要生产气动工具和钻车,社棠厂区主要生产凿岩机。但实践验证这种厂址选择缺乏科学依据。社棠厂区位于山坡坟地和河漫滩上,存在大面积塌方滑坡,还有地震、洪水、泥石流和湿陷性黄土危害,到“八五”时期,国家决定投资2940万元,将社棠厂区搬至北道原址[⑯],结束了这段时间的弯路。

  有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有过调整、改名。1966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天水北道埠铁厂旧址投资兴建铸锻件协作中心,为在天水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三线企业协作生产铸锻件,定名天水铸锻厂。1970年3月开工生产,当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调整协作关系,产品方向改为空气锤等锻压设备,1977年3月改名为天水锻压机床厂[⑰]。1980年,曾与天水海林轴承厂仓促合并三个多月时间,造成人员流失,产供销系统受到破坏,连续4年亏损,经过开发新产品,1984年扭亏为盈,成长迅速[⑱]。

  分析天水市三线建设主要单位分布简图(图1),可以看出,天水的三线企业分布非常不均衡,集中在今天水市核心区,辖县的三线企业较少。以1985年的天水市行政区划来看,北道区有天水锻压机床厂等7家企业,秦城区有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等16家企业,辖县仅有甘谷电厂等10家企业。北道区有铁路连接陇海线,交通相对较为便利。而秦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区,地位更为重要,公路交通甚为发达。从上表33家工业企业驻地来看,28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迁址,仅有5家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迁移(未包括天水风动工具厂社棠厂区),而迁移的原因又各有不同。

  天水海林轴承厂原在天水县深山林区的李子园,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以28号文件批准,从李子园山区迁出,同原天水柴油机厂、天水拖拉机齿轮厂合并,利用后两厂原址,沿用天水海林轴承厂名称,专业生产轴承。天水兴中轴承仪器厂最初选在天水县李子园驼阳沟,用水、交通均不便,后改迁至秦城区石马坪。国营第749厂(国营永红器材厂)选址在秦安县城以北约3公里处,位于蔡家店和十里铺之间,双华公路从厂西侧通过,工厂东边靠山,西邻葫芦河,属于高原狭谷地带。1970年5月破土动工,1972年底建成。1984年开始着手筹建天水分厂,位于天水电子小区,1995年完成总厂由秦安搬迁天水[⑲]。国营第860厂(国营庆华仪器厂)位于秦安县南郊5里何家川,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微波扫频测试仪器厂,但所在地自然环境不佳,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水质不良,硬度较高,水味苦涩。中央军委、国务院(84)77号文将其列为三线三类地区。交通不便,土质、水质差,给工厂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带来困难,不利于产品销售、配套协作和吸收外资。1984年筹建天水新厂,位于天水市藉河大桥以西,天水郡大桥以东,藉河北岸,电缆厂以南的电子工业区内,占地面积268亩[⑳]。国营871厂(国营天光集成电路厂)秦安县城北3里。天兰公路经过工厂西侧,工厂距火车站约80多公里,均系崎岖山路。选址并不合适,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工厂逐渐走上正轨,发展迅速。1984年筹建天水分厂,征用天水市电子区内市体育馆以西,双桥路以东,环城路以南,藉河堤以北约140亩土地。1989年起逐渐向天水迁移[21]。

  我们应该注意到,上述5家企业迁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原址环境太过于恶劣。国营第749厂、国营第860厂、国营871厂从秦安县迁移至天水市,一方面是由于“除建在膨胀土上造成建筑物开裂外,水源受放射性污染,又无地下水可取,长期靠汽车从天水市拉水供应”[22],另有很大因素是甘肃省电子工业公司和天水市政府决心把天水市作为全省微电子工业基地,天水市设立电子工业区。故纷纷在天水建立分厂并逐渐迁移。

  天水三线企业选址特别失败的是武山玻璃钢厂。厂址在武山县城西2公里处,交通区位应该不成问题,但“在建设上因陋就简,设计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厂房布局不合理,地质勘察不详,造成投产不久,捻线、织布车间的辅助厂房下沉,经过4次加固并未改观,后发展到主厂房下沉,严重威胁正常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以至于使玻璃纤维生产系统在1979年9月完全停产。1981年9月,省计委、省经委批复同意其改转产方案,施行一套班子和“甘肃省武山毛纺厂”、“甘肃省武山玻璃钢厂”两块牌子,以生产毛纺织品为主,兼营建材、机械、针纺、服装加工等[23]。

  张家川钢铁厂选址也不佳。厂址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1969年开始筹建。在建设中执行“边勘探、边设计、边生产”的方针,设计方案多次变更。在1970-1972年中,投资项目越上越多,不少项目是在资源不清、厂址未定、没有设计、缺乏技术力量、原材料不落实、无正式施工队的情况下,自己组织力量进行的,导致整个工程进展慢,施工效益差。从1969年至1973年,钢厂缓建共耗资2381.57万元。1979年4月,鉴于钢厂交通条件差,企业亏损大,省革委会决定再次缓建,设备外调或封存,人员少数留守,其余外调[24]。故1985年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在“关于贯彻执行国家计委《关于三线地区企事业单位调整方案的批复》的通知”中,列举了甘肃省三线企事业单位共11个,天水市只有张家川钢铁厂名列其中。调整的主要原因是“采矿不经济,选矿缺水,交通很不方便”,调整方案是“停产关闭,设备调走,厂房交天水行署”[25]。

  但这样的企业并不多见,相反许多企业在建设初是经过科学选址的,没有让“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束缚自己。甘肃绒线厂的建立就经过一番详细论证。1966年2月,兰州绒线厂筹建处成立,地址初选在兰州市七里河区;5月,选迁至兰州市西固区;6月,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兰州绒线厂迁至甘谷县姚庄,更名为甘谷绒线厂。但经过对姚庄一带现场勘测、调查,认为甘谷县地下水少,水质差,既保证不了绒线厂的大量生产用水,水质也不能满足绒线染色的工艺要求,不宜建厂。遂由甘肃省建设委员会、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轻工业厅、中国纺织工业部设计院、西北给排水设计院、甘肃省设计院、绒线厂筹建处等单位的代表组成选厂址工作组,1967年2月在天水县马跑泉、社棠镇等地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论证,反复比较。1967年3月最终将厂址定在天水县社棠镇(今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定名为甘肃绒线厂[26]。天水长城低压电器厂厂址初选在天水市王家磨,后经北京低压电器厂论证复核,认为王家磨厂址不符合要求,后决定在原天水丝绸厂建厂(位于十里铺)[27]。甘肃棉纺织厂最初选厂在甘谷县,经选厂工作组检查化验,认为甘谷县水质硬度达到35德度,软化水造价高,以及其他原因,后经选厂工作组初步比较,选定在今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28]。这样相对科学的选址克服了一般三线企业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的劣势,为三线企业在天水市区的茁壮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天水迁、建三线企业达40余家。经过30多年的发展,除了部分企业被合并,或又迁走外,截至2000年,还剩30余家,基本上都是中央部、省属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电子电工、轻工轻纺三大行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29]。

  三、天水三线企业的改造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三年经济调整的任务,要求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逐步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甘肃机械工业门类多但发展不平衡,配套水平低,并且面临着生产任务大幅度下降的局面。

  国务院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3年决定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提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八字方针,当年12月成立了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从“七五”开始,三线企业进行了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军转民步伐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了转轨改制[30]。

  三线企业的选址有“分散、靠山、进洞”的要求,与和平时期的企业选址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有些企业在运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当这些困难难以克服时,三线企业也会适当调整厂址,向科学选址靠拢。天水兴中轴承仪器厂厂址最初选在天水县李子园驼阳沟。1968年8月,山东烟台轴承仪器厂组织15人的筹建组开赴现场,次年4月进行扩充设计。1970年被国家列为缓建项目,当年7月开始基建、生产。但工厂存在用水、交通运输等问题,1982年6月,由甘肃省政府批准,与天水油泵油嘴厂合并,更名天水轴承仪器厂,迁往天水油泵油嘴厂旧址天水市石马坪。天水轴承仪器厂的主导产品是轴承仪器、部分轴承专用设备、小型轴承、高、低压电力电容器和其他机电产品,轴承仪器生产居全国首位,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0.43万元[31]。

  甘肃省在1984年成立省三线建设改造规划领导小组,机构设在省计划委员会,1985年3月召开第一次三线建设规划工作会议,认为甘肃三线企业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成功的;第二类是基本成功的;第三类是进山太深,厂址选择不当,或产品无销路,急需调整产品方向的[32]。

  天水有些三线企业自建厂后由于经营有方,不断调整,一直蒸蒸日上,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位于天水市北道区(今麦积区),由一机部主管,专业生产大、中型锻压机械设备。经过40多年的建设,至2006年产值近2亿元。其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对三线搬迁企业的优惠政策[33]。

  天水长城开关厂位于天水市秦城区(今秦州区)东十里铺,1968年由北京开关厂迁建,承续1952年建厂的北京开关厂的产品技术,1970年正式生产产品。研制和生产出国内第一代GC1型移开式高压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批量生产SN10Ⅰ、Ⅱ型少油断路器、DZ10系列低压空气断路器。按照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安排,主导研发、试制SN10Ⅲ少油断路器和研发、试制单晶硅产品。1973年初具规模,逐渐确立了公司在中国开关行业10kV-35kV电压等级高压元件和成套配电设备中的基础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品研发不断,实现由少油向无油化过渡的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于不断创新,企业发展一直良好,创立了品牌效益,200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公司第一家在中国开关行业通过PCCC国家产品认证。2007年7月公司入选中国机械500强[34]。

  有些企业虽然在建设初期由于选址等因素经营稍为艰难,但经过调整改造,也逐渐成熟、壮大。秦安三厂(国营第749厂、国营第860厂、国营第871厂)由秦安迁移至天水市区就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国营第749厂(国营永红器材厂)原属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领导,生产特种集成电路、三极管、敏感器件、半导体零部件等产品。在秦安县的自然环境虽然恶劣,但一直努力经营,产品销售不错。1983年3月,还与厦门市电子工业公司在厦门联合创办“中国厦门永红电子公司”,1984年又与汕头半导体厂合资成立华汕电子器材公司。为了稳定三线科技队伍,749厂决定在天水市建分厂,有利于降低成本、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打开销路、引进技术、吸引人才、改善生活。1987年开始筹建,至1995年总厂搬迁至天水[35]。但搬迁之前,749厂的经营已经出现问题,到1996年时,已欠下银行本息1.6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96%。在这一年,厂里争取到原电子工业部扶持的宝贵的400多万元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塑封集成电路生产,逐渐走向正轨。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政策,749厂整体改制重组为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当年,改制后的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全年销售收入达1.5302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微电子航母和中西部地区集成电路最大的封装企业[36]。2007年11月20日,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成为天水市首家上市公司[37]。

  国营第860厂(国营庆华仪器厂)在秦安县自1976年后发展较为顺利,生产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社会需求量大。甘肃省电子工业公司和天水市政府为了稳定和搞活三线电子企业,发展甘肃的微电子技术,使全省电子工业布局更趋合理,1984年批准860厂在天水市秦州区设立分厂,距离市中心1.5公里。1987年9月动工,1995年10月完成整体搬迁。搬迁之后的860厂发展迅速,产品形成了六大系列近400个品种,在国内微波扫频测试仪器行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广泛用于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航天高科技等重点工程,以及工厂、部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2004年11月甘肃省庆华仪器厂破产重组为天水庆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第八六O厂的代号继续保留[38]。

  国营871厂(国营天光集成电路厂)在秦安县建设初期经济效益较差,经过整顿,开发新产品,到1984年工厂经济效益显著,利润高达926万元。1984年6月开始在天水市秦城区筹建分厂。自1985年下半年开始,大量元器件和整机的进口,严重冲击了国内电子产品特别是集成电路市场,871厂利润下降严重。工厂决定将从美国引进的Ф100mm生产线安装在天水分厂,1988年12月生产线调试成功,成为国内第一条投产运行的四英吋生产线。2003年为首次载人航天“神州5”号提供配套电路,获信息产业部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荣誉奖。虽然天光集成电路厂是我国研制和生产集成电路的骨干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生产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兵器等诸多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军工配套前工序芯片制造厂,但历史包袱沉重,生产经营效率低下。2007年,天光集成电路厂破产重新组建为“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实现全年销售收入10715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创建厂41年最高销售纪录[39]。

  四、大小三线企业改造的启示

  三线建设是对战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估计的产物,在微观布局上推行“山、散、洞”[40]等方针,不利于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涉及到经济、政治、国防、社会、环保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既要有全局性又要有长期性。而三线建设的最初布局并不完全符合和平时期科学的生产力布局的。甘肃天水的三线建设,也经历了一些从微观布局不合理到调整改造的变化。

  天水的三线企业发展至今,不仅在逆境中存活下来,还发展得很好,这在全国的三线建设中是不多见的。如果把天水三线企业的发展与贵州的三线企业、上海的小三线企业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深刻体会到制度变迁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贵州省的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原为电子工业部贵州电子工业基地(083军工基地),下属十几家企业分布在遵义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群山中。1980年以来,基地将在贵州的20多家企业联合改制成立中国振华电子工业公司,走向市场。但由于企业分散,不利于发展。1990—1996年底,公司所属宇光电工厂、永光电工厂、建新机械厂从山沟迁入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久达机械厂、红旗机械厂、南华厂的部分陆续迁至都匀市经济开发区,集团公司总部也由都匀市迁入贵阳市。而都匀市距离贵阳市仅120公里,环境的改变使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成为国内知名企业[41]。

  上海曾在安徽和江西两省建立了很多小三线企业,至20世纪80年代,为响应国家政策,上海决定改变小三线企业的建设方针,将这些企业无偿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就近就地利用改造。宁国县采取务实的态度,改变原有的分配制度,重新界定产权,突破只能让国有工业经营的政策界限,授权让乡镇企业、二轻企业经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宁国的企业走在安徽省的前列,宁国县也在1994年跨入第三届全国百强县市行列[42]。

  与贵州、安徽不同的是,天水市区的三线企业改造没有经历太多的厂址变迁的困难,主要是面对市场提出的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是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是三线企业在最初设计时就能考虑到的。从天水的三线企业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在今后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三线建设的负面作用时,一般认为其有投资效益差、经济比例失调、工业布局不合理等特点[43],但就天水的三线企业来说,并不存在投资效益差和企业选址不按照科学设计的特点,这种科学的企业规划制度对之后的天水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天水、贵州以及安徽的大、小三线企业发展的道路可以看出,企业要发展,在初始条件不同时,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都会获得成功。

注释:

[0]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高新生:《新疆三线建设初探》,《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②] 王子云:《山西三线建设的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③] 晁丽华:《三线建设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④] 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原因初探》,《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⑤]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58页。

[⑥]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⑦]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6页。

[⑧] 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⑨] 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⑩] 王小平等:《天水市三线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及其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甘肃金融》2001年第7期。

[⑪]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14页。

[⑫]随着建设的发展,兰州作为省会的优势还是很明显。至1991年,三线建设企业在兰州市有35个,天水市为32个,从累计投资和工业总产值等方面来看,兰州市都远多于天水市。见《甘肃省三线建设企业分布概况》(1991年统计),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编纂《甘肃三线建设》,第352页。

[⑬]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148-149页。

[⑭]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149-150页。

[⑮]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170页。

[⑯]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96页;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33、225页。

[⑰]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173页。

[⑱]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281-282页。

[⑲]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96-204页。总厂搬迁至天水时间有1994年、1995年、1996年三说,本文以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网站公布的1995年为准:http://www.tsht.com/history.asp。

[⑳]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89-195页。

[21]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84-189页。

[22]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22页。

[23]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29-130页。

[24]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00页。

[25]国三发(85)25号:“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关于贯彻执行国家计委《关于三线地区企事业单位调整方案的批复》的通知”,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446页。

[26]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305页。

[27]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249页。

[28]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303页。

[29] 王小平等:《天水市三线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及其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甘肃金融》2001年第7期。

[30] 王庭科:《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党的文献》2000年第6期。

[31]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237页。

[32] 《甘肃省志》第25卷《机械工业志》,第23页。

[33]张淑杰:《争创中国名牌 打造百年锻压——访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辉》,《机械工人》2007年第4期。

[34]天水长城开关有限公司历史沿革http://www.chinatcs.com/html/About_5/20071110153343642.asp。

[35]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201-204页。

[36]天水市科学技术局:《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 打造西部微电子航母》,天水市科学技术局网站http://www.gstskj.gov.cn/zscq/detail.php?n_no=4147,2004年12月14日发布。

[37]郝勤学:《华天科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天水第一家上市公司诞生》,天水在线:http://www.tianshui.com.cn/news/tianshui/2007112114591861298.htm,2007年11月21日。

[38]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89-196页;天水庆华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历史沿革:http://www.qh860.com/html/lsyg/。

[39]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第184-189页;郝勤学:《天光公司:改革增活力项目促发展》,天水网:http://www.tsrb.com.cn/xwzx/2011-03/11/content_103649.htm,2011年3月11日刊发。

[40]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6页。

[41] 参考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42] 段伟:《安徽宁国“小三线”企业改造与地方经济腾飞》,《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43] 陈睦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历史启示》,《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