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目录、后记

后记

  我没有当过农民,半生却与农业结缘,偶然或许也是必然。在史念海先生门下做研究生期间,念海师接受《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农业》主编任务之后,希望研究生均以农业地理为题,做前期研究工作。那时我的博士论文为《宋代农业地理》,论文完成后总觉得以政权为界缺少塞外等地,空间上不能形成完整的地理认识,不久后又继续从事《辽金农业地理》研究。《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出版后,回顾以往的研究,仍然无法对中国农业空间历程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我决定对整个历史时期的农业地理进行全面研究。1996年我申请教育部(当时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得批准(项目批准号:96JAQ770004),从此开始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工作。回顾十余年“以农为主”的研究工作,想想有许多巧合,我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但父母均于195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66年“文革”初期北京姥爷家被抄家,我来到父母身边,终日看到的全是农学书籍,十年“文革”无书可读的日子,我试图在这些书中找到能看下去的东西,但书的内容对一名中小学生完全没有吸引力,最后还是彻底放弃。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会有一天重新拿起这些书,并变成属于我的专业,十余年中每当翻动那些泛黄的页面以及我并不熟悉的栽培学、作物学等著作,不由想到这也许就是必然。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从1998年起步,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十多年间虽然从没有间断过其他研究工作,但《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却贯穿始终。十年前为了安排研究工作的时间,曾在墙上贴了一张日程表,随着时间的流逝,表上的工作一个接一个完成,最后只剩下《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几年过去了,我不再在那张招摇了几年的纸上添写新的研究题目,因为我知道新添加的都是短时间能有结果的,只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涉及上下五千年中华帝国农业生产的整个时空过程,不是一份日程的时限之内能够解决的。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至此算是完成,但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如蔬菜种类繁多,若认真追寻每一种类的起源、传播以及地理分布等问题,恐怕仍需另一个十年。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准备交付出版社之际,我对历史地理专业几位研究生表示深深的感谢,张丹、李青淼、罗毅、赵玉蕙、陈晓珊、袁薇薇、李丞、刘霄泉、佟萌、孔源,书中的插图以及核对我十年前抄录卡片的一些缺漏,甚至借书还书等琐事均是他们帮助完成的,尤其一百多幅清楚的插图,将文字表述提升了几个层级,张丹、李青淼、罗毅以及袁薇薇、刘霄泉付出大量工作。此外还要感谢台湾大学博士研究生吴修安,2010年我在台湾成功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曾讲授这门课程,他敏锐地发现其中一处计算错误,使我能及时修改。另一位需要感谢的是农业出版社的白洪信先生,由于北京大学不是农业院校,图书馆所藏农业科技图书并不全,每当需要这类书籍时,他几乎倾力而助,避免了我穿梭于各个图书馆的麻烦。

  最后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于学术事业的支持,并向本书的编辑刘方、张晗、谭燕、胡双宝等致以深深的谢意,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与良好的学术功力使本书避免了多处文字错误。

韩茂莉于北京大学新地学楼
2010.O7.03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