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互动 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北京大学考古九十年考古专业六十年学术报告会

从国际立场看当前的中国考古学

      罗泰教授(Lothar von Falkenhausen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及艺术史系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范围涉及古代中国青铜器与铜器铭文、礼仪制度、区域文化、跨地区长距离互动以及考古学方法论和学术史等。其《宗子维城》一书曾荣获“美国考古学会(SAA)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也是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专著。

    我们曾一度将金石学看做是前科学阶段的研究并认为它已被来自西方的现代考古学所取代。我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有些老师仍然让我们远离金石学。但是,我近来开始意识到金石学传统是帝国晚期和现代中国思想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以往物质材料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中古和上古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的考古学研究。
  
      由于金石学深厚的学科根基,当现代考古学被介绍进中国时,原有的金石学自然不可能一下子被完全代替,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这里在教授现代考古学前沿知识及各种科技考古手段的同时,也教授古文字学和传统的古物鉴赏。现代(西方)考古学史作为一种新手段被介绍进中国是为了回答古物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即关于早期王朝的记录是否真实,而判断新的学科手段是否有效的标准便是它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回答这些问题。现代考古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传统学术实践的补充被介绍到中国并嫁接到本土传统学术研究中的,而从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鉴于以上所述,我认为20世纪20年代现代田野考古学的传入并未促成中国学科范式的变革,而只是增强了已有的金石学传统。考古学的学科范式常常被研究者所讨论,但我认为(这或许有些极端)自北宋时期金石学得以建立以来,其学科范式并未改变。此外,我也曾和其他研究者一样认为20世纪50年代向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转变和80年代苏秉琦先生区系类型学说的提出是中国考古学范式的变化,不过现在从更大的历史尺度上来看,这些实际上并未促生出完全不同的学科范式,而只是研究重点上的略微偏移,是对大量增长的考古新发现的适应,其研究仍是源自金石学传统的对国史的基础性考古叙述,这一点从未改变。

      如今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对自然科学手段的强调及取得的突出成就。我并不确定这是否会促成一次学科范式的变革,但我个人希望通过新材料的获得可以形成更具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中国考古学方法,这一方法将能更好地达到跨文化比较的目的。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中国的考古机构和学者与国际的交流非常密切,这是很好的发展,能够在更广阔的基础和对比之下解释社会文化在时间上的变化。得益于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得到的背景知识和思考问题的特殊角度,中国学者必会在世界考古学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非常高兴的地看到公众考古已被纳入北大的学科体系,希望这些努力能够被需要的人接收到并最终通过众人的努力遏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现象。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