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互动 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北京大学考古九十年考古专业六十年学术报告会
编者按:世界的历史如果缺失中国将是不完整的;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一个全球视野,它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值北京大学考古90年考古专业60年庆典之际,为了推动中国考古学和北大考古的国际化发展,北大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为我们带来六个不同主题、不同视角的精彩报告。他们不仅学养高深,并且始终关心和支持北大考古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这几位著名学者的学术演讲为北大的庆典活动增加了别样的学术色彩,也为北大考古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此摘编此次报告会的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早期中国及其创新技术:比较视野下的相关考古发现
罗森教授(Dame Jessica Rawson),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1990年入选英国学术院院士,2002年因对汉学研究的卓著贡献被英国女王授予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2006年起任牛津大学副校长,2012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罗森教授的学术研究覆盖中国艺术与考古的各个领域,对周秦两汉时期尤为精通,并对装饰品及中国礼制有着特别的研究兴趣。
在我的研究生涯中,中国卓越的考古工作一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关于早期中国全新看法的形成和依照中国的成就对古代世界的重新评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与西亚在青铜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黄铜和青铜手工业在西亚的出现比中国黄河流域早数千年,但其主要使用在工具和武器方面而不是容器,其礼仪用器也多为统治者或神灵的造像。相比之下,青铜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使用出现很晚,且多见于容器而仅少量用于武器。
从目前的证据来看,中原的金属技术是通过西伯利亚传入的。虽然目前的讨论已明晰青铜技术传入的大致路线,但是仍无法很好地解释中原地区高超的青铜容器制造及铸造工艺。中国包括陶器、青铜及铁器制造在内的技术发展过程与西亚及欧洲明显不同,很明显中国在这些方面发展出了远高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技术,这些技术在很晚近的时候才被其他地区赶上。
严文明教授在早期陶器和稻作驯化方面领导的开创性工作为理解整个早期中国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东亚与西亚在食物烹煮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前者以蒸煮为主,后者则以烘烤为主。在青铜传入中原地区之后,这些蒸煮食物的传统仍然得到保持。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化用拟人的形式表现神灵明显不同,中国的祖先不需要用造像来表现,他们需要用最好的容器来盛放加热的食物和饮品来献祭,这便是青铜器。
因此,谈及中国对青铜的使用,我们不应该将眼光只放在其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这一点上,而需要评估早期陶器的作用和蒸煮的饮食传统对于容器的需求,长期的陶器传统对刺激制作复杂陶范的重要性,对大型矿产资源的管理及对高温和大规模冶炼的管理,以及对高质量容器大量需求的原因。
之后非常重要的一项发展就是铁的传入,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铁器如何进入中国,而是中国如何改进了这一技术。中国早期铁器主要是铸铁,之后又通过使用复杂的铁范来批量生产武器、农具和钱币。这种独创性是对已有的控制高温、使用坩埚和复杂陶器技术的适应。西亚和欧洲的铁器通常是捶打成型,而在1200~1300℃将铁铸成需要的形制则是中国在周代实现的,远早于其他地区。为了代替易碎的白口铸铁,中国的铁匠掌握了铸造有延展性的可锻铸铁的技术,这更适于制造工具和武器。
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完全不同的复杂技术:对大量矿石和熔融金属的处理、高温的使用、大熔炉、坩埚和复范。在青铜和制铁工业中,中国早期的匠人们敏锐地掌握了如何最好地使用金属及陶器等材料。
高火候陶瓷的大规模生产是以上提到的技术发展逻辑上的高峰。高质量的瓷器中有很多是茶具,而茶是中国蒸煮食物和液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茶的推广也是五代及宋瓷器多样性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我今天演讲的潜台词是陶器对于理解早期中国伟大技术成就的重要性,从金属冶铸到陶瓷生产,中国早期陶器技术及其饮食传统对中国创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