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贵族园林中的筒车——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三)

  北宋建国之初即有宫廷利用筒车的有关记载:

  [开宝九年]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1]

  开宝九年六月,上以晋王光义所居地势高仰,水不能及,庚子步自左掖门至其第,遣工为机轮,激水注第中。且数临视,促成其役。[2]

  这件事发生在北宋的首都东京,即河南的开封。金水河原为导自荥阳的京水。建隆二年(961),赵匡胤筹划凿渠,引京水过中牟抵东京城西,架槽设斗门,越汴河,入浚沟,通城壕,东汇于五丈河。这就是金水河。乾德三年(965年)又引金水河贯皇城,历后苑、内庭池沼。金水河的修建是为了解决东京城和宫廷的供水,引金水河水入晋王府第是整个工程的一部分。这里使用的“机轮”应是大型的筒车(筒车的高度,应该能够下接金水河水,上越晋王府地),估计要在金水河某段筑坝,提高水位,形成一定的落差和流量,使水流足以冲击筒车运转。虽然其详难考,但当时“机轮”(筒车)的建造和使用技术相当成熟应无疑义。

北宋东东示意图

  我们曾说,从汉至唐水车的发展是城市、宫廷和乡村、民间双线进行的,关于晋王府引水金水河的记载使我们确知,宋元时代城市、宫廷这条线并没有中断,而且使用了比翻车提水效率更高的筒车。

  宋代筒车也见于贵族的园林。北宋范祖禹《游李少师园十题》中有一首《水轮》:

  崩腾喷雪浪,昼夜无停息。回旋天磨转,运动日卓侧。

  这首诗写得颇有气势。李少师名肃,他的园林在当时的西京洛阳[3]。水轮不但是园林中的一道风景,而且可能提水供其他用度。洛阳还有王溥的“王史馆园”[4]:

  鸣泉傍舍水翻车,修竹连云曲径斜。[5]

  这种“水翻”而不是“人翻”的“车”,应是筒车。可见,贵族官僚园林中安置筒车并非孤例。

  蒙古人在元朝建立以前,似乎已经在北京城利用与北宋晋王府相似的提水技术。陶宗仪《辍耕录》卷1载:

  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迭垒,峰峦隐暎,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运斡,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东西流入于太液池。

  中统三年为公元1263年,南宋理宗的景定四年。“转机运斡”的“机”,估计也是筒车类机械。王祯《农书》介绍了适于低水高运的“高转筒车”和“水转高车”,并为“高车”赋诗一首:

  通渠激浪走轰雷,激转筒车几万回。水械就携多水上,天池还泻半天来。竹龙解吐无云雨(前人有“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之句),旱魃潜消此地灾。安得临流施此技,楼居涤去暑天埃。(今都城已有高车,用水飞上楼阁,散若雾雨,颇闻费力,故有上句。)

  可见当时的元大都确实使用高车提水,飞洒在楼阁上,用以消暑降温。这也可以作为我们上述判断的一种佐证。

高转筒车图(《授时通考》)及模型

王祯《农书》水转高车图

  关于一般城市利用筒车供水,上文已经提供了广东连州的实例。至于城市城市翻车提供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宋代城市中以水车或车水名地者,也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以上记载表明,宋元时代筒车应用于城市和宫廷的供水和消费,是延绵未断的。

注释:

[1] 《宋史》卷三《太祖本纪》

[2] 南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

[3]《永乐大典》本《河南志》(清徐松辑,高敏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载洛阳“次北思顺坊”有“宋太子少师致仕李肃宅”。《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二有“李少师贤妻”一节。该书编者张齐贤,洛阳人,未仕时曾寄居李肃家。范祖禹从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居洛阳十五年。《水轮》疑为此时所作。

[4] 上引《河南志》载:洛阳“次北会节坊”有“太子太师王溥宅,溥居丧,留守向拱为营园宅,相传其地本为唐徐坚宅……林木丰蔚,甲于洛城。以尝监修国史,洛人名‘王史馆园’”。

[5] 北宋刘攽《彭城集》卷十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