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家庭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三章第五节

三、劳作间隙的节日娱乐

  宋元时期也是每年有一些传统的节日,除了皇帝和皇后的诞辰这类“政治性”的节日,只在官方场合庆贺外,更多的是岁时性节日、季节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都在民间很流行,而且有了一些时代特点。比如,随着游牧人节日习俗与中原汉人的习俗融合在一起,节日的名目多了;随着火药的发明和雕版印刷的普及,节日放鞭炮焰火、贴年画的多了,节日气氛更热闹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多了,节日的活动时间相应延长,也更加快乐和轻松了。这些节日不论是何种名目,什么目的,都主要是一种放松的机会和娱乐的方式。节日娱乐有的在自己的家里搞,有的则到户外,比如到野外和庙宇,也是举家前去,仍然是全家人的娱乐。

  这些节日与以前一样,也主要是在农桑劳作的间隙进行的,冬闲时候的节日最多也最热闹,其次是春天不太忙的时候,到夏秋季节就明湿减少了。

  1.岁时性的节日娱乐

  元旦:每年的正月初一,又称元日、旦日和正旦。元旦在宋代仍然是官方的节日,官员放假,允许百姓公开赌博三天。同时更是民间的家庭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和门神,还有的用鸦青纸或青色丝绸剪成大小花幡,挂在门框上。这天的清早,先由家长带领全家祭祀祖先,接着晚辈给长辈拜年,燃放爆竹,吃年饭(当时中原地区的年饭主要是面片汤或面条、素饼,还没有水饺),中等以上家庭还可以饮屠苏酒,以示庆贺。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中说的“4,JL但喜新年至,头角长成添新意……老翁饮罢笑捻须,明朝重来醉屠苏”,描写的都是当时各家过年的欢乐场面。在自己家的庆贺告一段落的时候,晚辈们便走出家门,向同族的长辈和街坊邻居们拜年,互致问候和祝福。在外做事的人要尽量赶回家,与家人一起娱乐,“亲友有经岁不相见者,多于此时相见,或庆或吊,纷然;议姻亲、觇婿妇,亦多决于此时”。【1】司马光的《居家杂仪》说,本来拜年的时候有不少讲究,晚辈应该给长辈拜六拜,有的八拜,但是在宋代被简化了,常常拜一下就被劝止了(这也是民间礼仪实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规定的礼仪程序在具体实行中都要被简化,正因为简化才使严肃的礼仪娱乐化)。这些例行的有些严肃的仪式过后,大家就可以放开娱乐和玩耍了。可以在家里娱乐,也可以上街或结伴外出,包括女孩子们。

  契丹人过元旦吃一种团糕,用糯米和白羊髓做成,在除夕的五更时分从帐篷的窗口扔出来,人们在外面一边捡一边拿着弓箭欢呼。还要在帐篷内的火炉中放一把盐,燃烧作响,契丹人说这是“烧地拍鼠”,也叫做“惊鬼”。女真人元旦的娱乐方式与中原汉人相似,也要燃放爆竹和饮酒,同时还有一种做桃木人的习俗,用两个桃木人放在家门口避邪。蒙古人过元旦主要是全家人一起在帐篷里饮酒,只是不像汉人那样先敬长辈,而是盛满一碗酒让年幼的子孙先喝,最后由长者一饮而尽。蒙古人也有写桃符、画门神的习惯。

  上元:刚过完元旦的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和元夕节。上元节主要是晚上的户外活动,各城镇街道要张灯三到五天,人们走出家门,到街上游玩娱乐,观看一些文娱杂技表演,特别是猜灯谜。同时,各家也在门口张灯结彩,据说宋代有个地方官下令上元节每家必须挂七盏彩灯,引起中下民户的不满。大户人家上元节要全家聚宴,并且把不能聚宴作为贫穷落魄的标志,宋仁宗时候宋祁在上元节“点花灯拥歌妓醉饮”,他的堂兄、宰相宋庠问他还记不记得有一年上元节两人在一所州学里吃冷饭?【2】据说南宋初年宋高宗君臣被全军追赶,逃到海上避难,逢元宵节的时候还命人弄来万只柑橘,用半圆的柑橘皮装烛油点灯,漂在海面上做成“万点火珠”。在一般家庭中,人们要做一些与即将开始的农桑活动相关的祈祷活动,有的用绿豆粉做成蝌蚪羹、糯米汤圆、糯米春蚕作为上元节的食品,预卜当年蚕事丰歉;有的还举行迎春牛的游艺活动,希望当年能风调雨顺。契丹人、女真人也过上元节,也要张灯结彩游玩,是从汉人那里学来的习俗,据说入主中原之前女真首领见一个被掳来的汉人在上元节拿着个灯笼在街上转,认为是以灯笼为联络信号要“啸聚为乱”,把这个人杀了,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过节的习俗。【3】蒙古人过上元节,在正月十六的晚上还过烧灯节,与上元节一样热闹。

  寒食:宋代的寒食仍然是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又称“百五节”,大约在清明节的前两三天,后来与清明节合一了。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说是为了纪念介之推厨房断炊而设,在两宋时期是每年的重大节日之一。按习惯,寒食节要像当年介之推那样不生火做饭,所以要提前准备好这一天的食物。寒食节的主要活动是给先人上坟,庄绰《鸡肋篇》卷上记载当时河东(今山西)的风俗说:

  寒食日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冥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p5t,遂设酒馔,携家春游。或寒食日阴雨,及有坟墓异地者,必择良辰,相继而出。以太原本寒食一月,遂谓寒食节为一月节。浙西人家就坟多作庵舍,种种备具,至有箫鼓乐器,亦储以待用者。

  南宋范成大有一首《寒食郊行书事》诗,描述的寒食节已经有很多游玩娱乐:姑娘艳装上坟,老翁烂醉如泥。虽然说是去坟上祭奠先人,可人们的兴趣已经不在这里,实际上是全家人去春游、踏青了。除了举家出游,还有寒食“插柳”的习俗,也称为“明眼”,把刚吐嫩芽的柳枝插在自家的门口,显示一派春天的生机。有的地方还要做一种叫“子推糕”的食品,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口,据说把这种食品风干以后放到明年的寒食节,用来治口疮有特效。契丹人和女真人没有过寒食节的习俗,元朝的时候过寒食节的也主要是汉人。

  端午:每年的五月初五,又称端五、重五节,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而设。宋代过端午节已经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特别是在南方,“逐村之人,各为一舟,各雇一人凶悍者于船首执旗,身挂楮钱。或争驶殴击,有致死者”。【4】甚至在岭南偏远地区也有这种习俗,“蛮乡最重端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5】北方人不习惯划船,所以赛龙舟不多,但吃粽子的习俗很流行,尽管做粽子的黏米和大叶子多产在南方,北方人还是设法搞一些来做,开封“京师人自五月初一日,家家以团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林檎、柰子焚香,或作香印”,【6】全家吃这种平时少见的食品。契丹人过端午节也粽子,还用彩色绸做成小人插在头上,称为“长命缕”。女真人端午节也吃粽子、饮酒,但认为“五”是恶日,五月初五是双重恶日,要用彩色丝绸缠在手臂上避灾。元朝时候蒙古人与汉人一样也吃粽子,称为“角黍”,并且也划龙舟,尤其江南地区与以前一样赛龙舟,据说每年都要淹死人,朝廷因此下令禁止过这种习俗。

  乞巧节:每年的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这是从汉代以来就有的节日,主要是少男少女们参加游玩,又称为“女儿节”。宋代过七夕节的时候在“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一些富裕人家则在自己的庭院中搭起乞巧楼,放一些果实、针线和笔砚,“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7】家庭娱乐气氛很浓。少男少女们在七夕的晚上不只是赋诗和显示女红,更主要的是纪念牛郎和织女的相会,姑娘在七夕夜做针线,向织女讨教,想变得心灵手巧,并且在院子里放一个很大的瓜果,次日早上如果上面有蜘蛛网,就说明这个姑娘学到了手艺;小伙子则在七夕前些天把绿豆、小麦等五谷浸泡在瓷器中,到苗芽长到一寸,能立住的时候,用红蓝彩线捆住,在七夕的晚上放在小盆中,纪念牛郎,并乞求丰收。元朝时候七夕节又称为“女孩儿节”,宴请朋友的女眷到自己家中,悬挂牛郎织女图,品尝果味,第二天再送其回家。实际上成了青年男女难得的一个相互认识的机会,成了提亲说媒的日子。    中秋:每年的八月十五(浙东一带为十六),是一年中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娱乐休息的日子。此时南北各地温度相近,凉热适宜,全家人在中秋之夜赏月拜月,还有的要安排家宴,全家团聚。在庭院中焚香祭拜月神,说出自己的心愿,以求嫦娥保佑,男子通常希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姑娘则希望自己能“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南方一些地方还在中秋赏月的时候放水灯游玩。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在宋代已经有了。【8】女真人、蒙古人过中秋节的风俗与汉人相似,契丹人则不同,他们在中秋节之前七天各家杀一条白狗,埋在离帐篷七步远的地方,把狗嘴露在外面,然后在中秋节的晚上把帐篷移到埋狗的地方。年年如此,但说不清是出于什么信仰。

  重阳:每年的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此时南北各地都是秋高气爽,全家最重要的活动是外出登山,然后在家里赏菊花。赏菊花的同时还要饮菊花酒,即用菊花茎和黍米酿成的酒,饮后可以安全度冬,尤其适用于老人,称之为“延寿酒”。重阳节还要吃一种重阳糕,用糖面蒸成,上面有肉丁或果实丁,并插上小彩旗;有的人还在上面用肉丁或果丁摆成字,祈祷幸福平安。还可以在这天的拂晓切一块重阳糕放在未睡醒的小孩的额头上,这个小孩就可以百病皆无,长得很高大。契丹人在重阳节习惯出猎,打赌射虎,在高坡上赏菊饮宴,吃生兔肝和鹿舌。蒙古人把重阳节当成祭祀的日子,用马奶酒祭祀神灵和祖先。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其实从腊月二十三四开始“交节”过小年,“礼止门内”,不外出贺岁,先在家里清扫、祭灶,做过年的准备。宋元时期江南还流行一种过小年祭拜“万回寻哥”的习俗,比如杭州,“各家临其书写祖先及亡者名号,作羹饭供养,罢即以名号就楮钱上焚化,至来年此日复然。唯万回寻哥者,不问省部吏曹、市肆买卖及娼妓之家无不奉祀,每一饭必祭,其像蓬头笑面,身着彩衣,左手执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外亦能回家,故名万回”。【9】其他的书上记载的万回哥哥也是这副尊容,而且有求必应。到了腊月三十除夕这天,过年的气氛达到高潮。清晨全家人起来打扫门户,除去尘秽,以示除旧迎新,挂上门神和桃符,到夜里还要祭拜各种神灵,祈求全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然后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两宋时期习惯吃一种叫做“馎饦”的汤饼,先用这些食物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在一起食用。吃饭以后放爆竹,“除夜,家家爆竹……如是达旦”,【10】直到第二天凌晨。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原来没有过除夕的习俗,与汉人交往多了才开始学着过除夕了。

  2.季节性的节日娱乐

  季节性的节日主要是按农时节令排出来的节El,宋元时期有立春节、中和节、花朝节、上已节、清明节、夏至节、立秋节、十月节、冬至节和腊月节,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立春、清明、冬至和腊月四个节日。

  立春:又称打春,是一年二十四节的开始。在宋元时期仍然有祭春牛的习俗,在立春这天由地方官鞭打春牛,催促人们开始春耕。每逢打春牛的时候,附近的人们举家而出,前去观看,成了全家人参加的户外娱乐活动。官府打的不是真牛,是泥塑的土牛,打春牛的仪式结束的时候人们一哄而上,抢春牛的土块,然后扔在自家的田里,认为这样可以获得好收成,“得牛角者,其家宜蚕,亦治病”。【11】而且全家老少一起出动去看鞭打春牛可以消灾,可以保全家一年不生病。在观看完官府打春牛之后各家也要搞相同的游戏,让小男孩鞭打自家养的牛,或者用纸糊一头牛来打,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诗说: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丝蓑笠青箬。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在立春这天全家人要聚午宴,吃一种用多种生菜、果品和饼、糖堆放的“五辛盘”;还要在一笼蚕茧形的有馅馒头中选一个馒头,夹上一个小纸签,不作标记,谁能吃到谁就能在新的一年里走好运,称为“探官茧”游戏。契丹人在立春这天由家庭主妇在黑丝绸做成的旗帜上画上蟾蜍,或写上“宜春”二字,庆贺一年的开始。女真人在立春这天要吃生菜和乳猪,蒙古人则与汉人一样,也有鞭打春牛的游戏。

  清明:主要活动是扫墓上坟,如前面说过的,在两宋时期已经与寒食节合一了。

  冬至:是两宋时期三大节令之一,又称为亚岁、冬除或除夜,与年节一样受重视。“虽至贫者,一年之内积累假借,至此IIl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这天“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12】宋代还有“守冬”的习俗,要求小孩在冬至这天一夜不睡觉,直到天明,说这样可以长命百岁。冬至这天要全家吃馄饨,“冬馄饨,年馎饦”,就是说冬至吃馄饨,过年吃馎饦。契丹人在冬至这天要举家望黑山祭拜,纪念自己的发源地。

  腊月:每年腊月二十五为腊月节。宋代有腊月节照田蚕的习俗,在这天夜里各家有一个男人点燃一个用竹竿、秃帚做成的火把,从家中走到自家的田里,绕田边转一圈,边走边挥舞火把,以祈求来年蚕桑和粮食的丰收。两宋时期南北各地都种桑养蚕,这个习俗在各地都有。还有烧火盆的仪式,各家在f-j Vl用松枝、豆秸和柴草燃起火堆,用大火驱走寒冷。范成大《烧火盆行》诗说:

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青昼。
大家薪干胜豆*[上“艹”下“黠”],小家带叶烧生柴。
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格磔。
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

  有的地方还要在这天用红豆煮粥来祭神,称为人口粥;然后全家人都吃粥,有狗或猫也要喂一碗。吃人Vl粥的时候要燃放鞭炮,据说这样可以赶走鬼怪,过一个祥和的岁末。后来腊月节与二十三四的“交节”过小年合在一起了。

  除了岁时和季节性的节日,宋元时期还流行一些其他的节日,以每年年初的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根据每天的天气来判断当年何物吉祥顺利,“日色晴朗温暖,则蕃息安康;风雨阴寒惨冽,则疾病衰耗。以各日验之”。【13】特别是正月初七这天,各家都要在庭院里烧香,还要露天支灶做煎饼,称为“薰天”。然后用彩绸剪成人像,贴在屏风或窗户上,称“人胜”,或者戴在头上作装饰,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会走好运。有的人家还在这天做一笼素馅馒头,往其中一个馒头中放一张写有吉利语言的纸签,谁吃到了谁就能在当年交好运。

  这些各种名目的节日都是家庭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机会,是单调、繁忙生活的一种调节。宋元时期的这些节日在此前大都已经有了,后来也一直沿用而很少改动,将其完全作为宋元时期的习俗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类习俗是不能用朝代来划分时段的。但这也说明,无论什么时候,人们在家庭生产生活过程中都需要不时地作些调节和休息,甚至有所放纵。这些节目娱乐已经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节方式。

注释:

【1】《吴郡志》卷二《风俗》。

【2】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七《二宋》。

【3】庄绰:《鸡肋编》卷上。

【4】庄绰:《鸡肋编》卷上。

【5】朱辅:《溪蛮丛笑》。

【6】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岁时杂记》。

【7】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

【8】陈高华等主编:《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第648页。

【9】刘清一一:《钱塘遗事》卷一《万回哥哥》。

【10】庄绰:《鸡肋篇》卷上。

【11】《至顺镇江志》卷三《岁时·立春日》。

【1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冬至》。

【13】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卷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