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注释:

[1] 《农政全书》卷二五,《树艺》,《谷部》上,《葛秫》。

[2]据美国学者何炳隶《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卷,以下简称何炳隶文)一文中的统计,玉米或是番薯,都各有俗称20余种。

[3]王崇礼:乾隆《延长县志》卷三○,《艺文志》,《示谕》。

[4]赵懿:光绪《名山县志》卷八,《物产》,《麦属》。

[5]刘绍文:道光《城口厅志》卷一八,《物产志》,《谷属》。

[6]陈霁学:道光《新津县志》卷二九,《物产》。

[7]林述川:同治《韶州府志》卷一一,《舆地略》,《物产》,《谷属》。

[8]梁群英:乾隆《上海县志》卷五,《物产》,《五谷之属》。

[9]吴元庆:嘉庆《无为州志》卷八,《食货志》,《物产》。

[10]白昶:光绪《寿阳县志》卷一○,《风土志》,《物产》,《谷属》。

[11]王德瑛:道光《扶沟县志》卷七,《风土志》,《物产》,《谷之属》。

[12]陈泳:光绪《唐县志》卷二,《舆地志》下,《物产》,《谷之属》。

[13]何崧泰:光绪《遵化通志》卷一五,《舆地志》,《物产》,《谷属》。

[14]戚朝卿:光绪《邢台县志》卷一,《舆地》,《物产》,《谷之属》。

[15]熊履青: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四,《食货》,《物产》。

[16]沈恩培:光绪《崇庆州志》卷五,《物产》,《谷之属》。

[17]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一,《谷属》。

[18]张纯:乾隆《安肃县志》卷四,《方产》,《谷属》。

[19]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一五八卷,《蒙化府物产考》,《谷属》。

[20]玉茭茭,在山西更多的地方也作玉茭子或御茭籽,据称晋省叫“秫即高梁,俗名焦籽”(见光绪《长子县志》卷二),玉茭子即由此而来.这又是一种说法。

[21]高登先:康熙《山阴县志》称:  “乳粟,粒大如鸡豆,色白味甘,俗曰遇粟。”又张宗海:民国《萧山县志稿》:“乳粟……即玉蜀黍。”

[22]李式圃:道光《嵊县志》卷三,《物产》,《谷之属》。

[23]李方湛:嘉庆《上虞县志》卷四,《食货》一,《物产》。

[24]王寿松:光绪《秀山县志》卷一二,《货殖志》。

[25]在四川、贵州、云南以及西北甘肃等省都有这种情况。

[26]万历《普陀山志》卷二,《物产》。

[27]李日华《紫桃轩又缀》卷二。

[28]隆庆,道光《永州府志》卷七上,《食货志》,《物产》。

[29]汤成烈:道光《缙云县志》卷三,《物产》。

[30]章杏云:《饮食辨录》。又,林葆元:同治《石门县志》卷四,  《食货志》,《物产》,《谷类》中谈到番薯时,亦有类似说法。

[31]但也不是所有称红薯的都是番薯。黄佐:嘉靖《广东通志》:  “有红薯、白薯,甜薯,性冷生山野者曰山薯.”这里的红薯就不是番薯。又,舒懋官:嘉庆《新安县志》:“邑之薯类不一,有甘薯、山薯、番薯、葛薯、毛薯、红薯、白薯、大薯之别,惟番薯土人间以代饭,颇有补益。”新安属广州府,民国后改称宝安,《新安县志》把番薯和红薯已明确加以区别。据王永名:康熙《花县志》:  “薯……一种小而长,其皮红白二色,通名红薯,微毒,味甜,性寒。”清柱;嘉庆《平乐府志》:“红薯根如姜.”由上述可见,红薯与番薯,无论从外表,或是食用上,都明显不同。

[32]王肇晋:咸丰《深泽县志》卷五,《食货志》,《物产》,《谷类》。

[33]王嘉铣:《养真斋文后集》,《铜山县志舆地考》:“番薯……曰白芋,或曰红芋,以名色名之.”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甘薯……色白,亦有微红者,土人专呼白薯。”杨文鼎:光绪《滦州志》:“白薯,芋属也,其皮或红或白……仍共称曰白薯。”

[34]和红薯一样,也不是所有叫地瓜的都是指番薯。就以称呼地瓜最普遍的山东而言,早在该省引种番薯以前,已有地瓜之名.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增刻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就载有:“地瓜似甘露而粗大。”又马珩:康熙五十六年(1717)《寿张县志》亦载地瓜。据庄肇奎:乾隆《乐陵县志》:“地瓜,叶茎如泽兰,其根生瓜,腌食甚佳。《月令》:王瓜生,即此.”山东邻省河南也有类似记载。杨廷望: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县志》所记地瓜,显然也不是番薯.戴风翔:道光《太康县志》:“地瓜亦生土中,似甘露子而大,可作<歹菲>。”王德瑛:道光《扶沟县志》中,就把地瓜和红薯区别加以载录。类似情况,在其他省份也有,不一一列举。

[35]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史籍在谈甘薯时,把番薯和山薯等各种薯类明确加以区别。比如:蔡呈韶:嘉庆《临桂县志》:  “甘薯……玉枕薯,又有甜薯……有猪肝薯……皆出粤地;唯番薯种自洋中来。”王煦:嘉庆《湖南通志》:“甘薯有番薯、山薯两种.湘楚遍种……番薯湘人单称薯,亦曰红薯……山薯则曰白薯,又曰雪薯,又曰脚板薯。”又如郑业崇:光绪《茂名县志》:“甘薯俗名番薯,种来自诸番,又云来自吕宋……曰甘薯,皮多小毛曰大薯,肉有紫白二种;曰山葛薯,即葛根;曰山薯,即薯蓣,又名土山药;曰深薯,皮紫黑;曰木薯,干高数尺,根即薯。”

[36]红苕亦写作红蕱、红韶,亦单称苕、韶,也有叫红苕、白苕的.贵州《兴义府志》更作红烧。所以叫苕,据说是“薯音若殊,亦若韶”(李承栋:民国《黄平县志》卷二十;同见廖大闻:道光《桐城县志》卷二二),是“薯声之转”  (瞿鸿锡: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卷二二;平翰:道光《遵义府志》卷一七)。

[37]嘉庆时,陈经作《双溪物产疏》,即言“山芋即甘薯……又名番薯”。据金榜:《海曲拾遗》中解释:“番薯俗呼番芋,江船贸以共音不利,遂改曰山芋。”金榜说的只是指江苏地区而言。其实番薯和山芋或山薯、在叫法上相差不远,是把番薯称为山芋的重要原因。当然,这里所说的山芋或山薯等,和徐光启谈到的山薯不属一类。

[38]徐光启:《农政全书》:“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红山药之说还见于钱肃乐:崇祯《太仓州志》和嵇曾筠:乾隆《浙江通志》等。

[39]在很多地方,地豆是花生的别称。

[40]黄皖子:《致富纪实》:  “红薯出台湾南番,故名番薯,形似麻根,故亦名葩。”

[41]民国《安东县志》:“红薯,本名甘薯,一名荷兰薯,以种传自荷兰地,俗名地瓜。”

[42] 《金薯传习录》卷上。

[43]见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64年;又,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也有记载。

[44]见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对于陈树乎同志提出质疑,我们也有同感,这除了时间过早以外,我们还查阅了清代颖州府和所属州县的不少方志,发现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关于珍珠秫的记载。

[45] 《广东新语》卷一四,《食语》,《黍稷》。

[46] 《张诚日记》,《第一次鞑靼纪行》。载荷尔德神父编:《中华帝国和蒙古地理、历史、编年史、政治与自然现状的慨述》,1735年,法国巴黎出版。

[47]郭起元:《介石堂集》卷八,《上大中丞周夫子书》。

[48]曾秀翘:光绪《奉节县志》:“包谷,川西呼为玉麦。”检阅各府州县志,大致宁远、雅州、眉州、资州、成都、绵州、茂州、潼川以及叙州、嘉定等府州,都有玉麦的称呼。不过后来因湘鄂闽粤等省流民的不断移居,在这些地区,包谷的叫法也逐渐地普遍了起来。

[49]张元澧:道光《内江志要》卷一,《物产》。

[50]曹秉让:嘉庆《长兴县志》卷二,《物产》。

[51]王来遴:嘉庆《渠县志》卷一九,《风俗》。

[52]王槐龄:道光《补辑石硅厅新志》卷九,《物产志》。

[53]严加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八,《民食》。

[54]王燮:嘉庆《峨眉县志》卷一,《方舆志》,《风俗》。

[55]王钟钫:嘉庆《彭县志》卷三九,《风俗》;卷四十,《物产》。

[56]李福源:道光《中江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

[57]马百龄:道光《仁寿新志》卷二,《户口志》,《土产》。

[58]朱鼎臣:嘉庆《郫县志》卷四○,  《物产》;余文贲:嘉庆《温江县志》卷三○,《物产》。

[59]朱宝曾:嘉庆《江津县志》卷六,《食货志》,《土产》。

[60]王崇礼:乾隆《延长县志》卷三○,《艺文志》,《示谕》。

[61]聂志銮:同治《宜昌府志》卷一一,《风土志》,《物产》。

[62]吉钟颖:道光《鹤峰州志》卷六,《风俗志》。

[63]杨廷烈:同治《房县志》卷一一,《物产》。

[64]来谦鸣:乾隆《荆州府志》卷一八。《物产》,《谷之属》。

[65]聂志銮:同治《宜昌府志》卷一六,《杂载》。

[66]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八,《民食》。

[67]陶寿嵩:同治《竹溪县志》卷一四,《风俗》引道光志。

[68]袁景晖:道光《建始县志》卷三,《户口志》,《物产》。

[69]谢仲坃:乾隆《平江县志》卷一二,《物产》。

[70]郑之侨:乾隆《宝庆府志》卷二八,《风俗》。

[71]张天如:乾隆《永顾府志》卷一○,《物产》。

[72]陈昭谋:嘉庆《郴州总志》卷二一,《风俗志》,《土宜》。

[73]张景澍:同治《安仁县志》卷四,《风土》,《风俗》,引乾隆谭志稿。

[74]隆庆:道光《永州府志》卷七上,《食货志》,《物产》。

[75] 《陶文毅公全集》卷九。

[76]唐仁:道光《庆远府志》卷三,《地理志》,《风俗》,《耕植》。

[77]何增祥:道光《续增归顺州志》第一册,《地舆》卷二,《气候》。

[78]朱锦:道光《白山司志》卷一○,《物产》,《谷属》。

[79]李重发:道光《永宁州志》卷三,《舆地志》,《物产》。

[80]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二九,并参见五粤麟:乾隆《普安州志》卷二四,《物产志》,《谷之属》。

[81]据道光十六年(1836)云贵总督伊里布等奏:“钦奉上谕:有人奏云:云南地方辽阔,深山密箐,未经开垦之区,多有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穷民往搭寮棚民居住,砍树烧山,執种苞谷之类,此等流民,于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为最多。(谢体仁:道光《威远厅志》卷三,《户口》。)又,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丙集,《云贵奏稿》卷十,《保山县城内回民移置官乃山相安情形折》中载:永昌府保山县的官乃山,“自半山腰中,下至临江间”,“无业客民单身赴彼,或种包谷杂粮。”均可为证。

[82]吴大猷:光绪《肇庆府志》编一,《舆地》九,《物产》。

[83]李拔:《福宁府志》卷一二,《食货志》,《物产》。

[84]纽承藩:光绪《光泽县志》卷五,《舆地略》,《物产》,《谷属》。

[85]沈茂荫:光绪《苗栗县志》卷五,《物产考》。

[86]姚文光:乾隆《建昌府志》卷一三,《物产考》。

[87]黄永纶: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一二,《土产志》。

[88]张琼英:道光《鄱阳县志》卷一二,《土产》。

[89]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五之二,《食货志》,《物产》。

[90]程在嵘:乾隆《霍山县志》卷七,《物产志》。

[91]王毓芳:道光:《怀宁县志》卷七,《物产》。

[92]陈常铧:光绪《分水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

[93]姚宝煃:嘉庆《西安县志》卷二一,《物产》。

[94]汤金策:道光《宜平县志》卷一○,《物产》。

[95]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三九,《户政》一一,《屯垦》,汪方元:《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

[96]如郑钟祥在《常昭合志稿》中说:“江南地狭人稠,专务科稻,次则棉花”,玉麦等“杂粮,惟有力之农间于隙地种之,以供食用,故其种殊少。”青浦人诸联畮香氏辑著的《明斋小识》也说:  “番麦……人家枪垒下多种以备小食。”吕耀斗《丹徒县志》则言:“土人亦间植之,但不以为常用品。”谢延庚《六合县志》亦有“玉蜀黍子甘可食,点茶香美”之谈,扬州府属东台县,据嘉庆末《县志》记载,也只间“杂种于豆田中”。

[97]张同声:道光《胶州志》卷一四,《物产》。按:赵文运:民国二十年《增修胶志》:“昔年胶土不甚宜,今种者多。”又,李祖年:光绪《文登县志》:  “六谷之外,高田多包谷,洼田多,终岁之计,二者居其半焉。”说明清末至民国初,玉米种植推广之快。

[98]徐继畲:光绪《五台新志》卷二,《土田》。

[99]谢维兴:光绪《和阗直隶州乡土志》:“每年……又额征本色包谷七千五百一十五石二斗二升九合六勺,额征折色包谷五百二十三石二斗九升二合九勺。”又,“境备荒之举,自光绪十三年起,众户民捐集包谷,建立社仓。”

[100]吉钟颖:道光《鹤峰州志》卷六,《风俗志》。

[101]聂志銮:同治《宜昌府志》卷一六,《杂载》。

[102]陈云章:道光《武宁县志》卷一一,《风俗》。

[103]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

[104]王让:道光《祁门县志》卷一二,《水利志》,《水碓》。

[105]周学谱:光绪《乌程县志》卷三五,《杂识》三,引沈尧:《落帆楼杂著》。

[106]贺仲瑊:《留坝厅足征录》卷二,《诗征》,王志祈:《栈道山田》。

[107]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二六,《会同皖抚查禁棚民开垦折子》。

[108]张廷槐:道光《西乡县志》卷四,《水利》。

[109] 《续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九,《户政》一一,《屯垦》,汪元方:《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

[110]卢凤琴:光绪《罗源县志》卷二八,《物产》。

[111] 《闽小记》下卷。

[112]阳思谦:万历《泉州府志》卷三,《舆地志》,《物产》。

[113]杨英:《先王实录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245页。

[114] (台)“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六辑,浙闽总督高其倬:《奏报地方情形折》,1978年,173—174页。

[115]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七辑。福建巡抚毛文铨:《奏报米价折》,1978年,38页。

[116] 《农政全书》卷二十七,《树艺》,《蓏部》,《甘薯》。

[117]见孙铸:光绪《电白县志》卷三○,  《杂录》和黄占梅:民国《桂平县志》卷九,《地纪》,《物产》,亦见金武祥《粟香随笔四集》三笔,卷六。

[118]李调元:《南越笔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119]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1辑,两广总督孔毓珣:《奏报粮价收成折》,1978年,331页。

[120]所谓传自日本,实际上也是辗转传自南洋地区。

[121] (明)王圻:《稗史汇编》,转引自张采:康熙十七年增补崇祯《太仓州志》卷五,《风土志》,《物产》。

[122]据许琰:乾隆《普陀山志》卷七,《禅德》记:无边法号性海,浙江鄞县人,万历四十二年(1614)为普陀山普济寺住持。李日华言无边为“蜀僧”,与《普陀山志》记载稍有出入。

[123] 《寓山注》。《豳圃》。

[124] 《金薯传习录》卷上。

[125]见何炳隶文。又,陈树平在《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亦持此看法。

[126]万国鼎在《五谷史话》中就认为云南省引种番薯的最早记载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

[127] 《农政全书》卷二十七,《树艺》,《蓏部》,《甘薯》。

[128] 《宫中档雍正朝朱批奏折》第十五辑,第719—720页。

[1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内务府档案”。转引自杨乃济:《白薯传人北京应在雍正八年》,载1982年10月27日《北京晚报》。

[130]黄可润:《畿辅见闻录》。

[131] 《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二二,《劝民领种甘薯谕》。

[132]周寿祺:光绪《平南县志》卷六,《舆地略》,《物产》。

[133]那大进:乾隆《正定府志》卷二○,《物产》。

[134]高天凤:乾隆《通州志》卷九,《土产》。

[135]如:颜希深:乾隆《泰安府志》,王道亨:乾隆《济宁直隶州志》,李贤书:道光《东阿县志》,潘尚楫:道光《巨野县志》,陈纪勋:咸丰《宁阳县志》,胡建怄:光绪《郓城县志》,宋金镜:光绪《馆陶县乡土志》等,都有类似记载。

[136]姚文光:乾隆《建昌府志》卷一三,《物产考》。

[137]蒋继洙:同治《广信府志》卷二,《地理志》,《物产》引乾隆志。

[138]梁碧海:康熙《宝庆府志》卷二九。《物产》。

[139]马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甘薯》。百龄:道光《仁寿县新志》卷二,《户口志》,《土产》。

[140]彭衍堂:道光《龙岩州志》卷七,《风俗志》。

[141]卢坤:《秦疆治略》。

[142]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甘薯》。

[143] [朝鲜]徐有榘,《种薯谱》引徐玄扈《甘薯疏》,农业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144]张宗法:《三农记》卷八,《蓏属》,《薯》。

[145]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二○,《劝种甘薯示》。

[146] 《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三六,乾隆五十年八月庚寅。

[147]转引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657页。

[148]潘守廉:《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土地物产畜牧表图说》。

[149]宣统元年奉天农业试验场:《奉天全省农业调查书》第一期,第二册;又,据牛尔裕:民国《双山县乡土志》记载:“苞米四百五十斤为一石”,那么每斗应为45斤。

[150]潘守廉:《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土地物产畜牧表图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