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冶铁、铸铁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五章第一节

  

四 铁器铸造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的铁器铸造业仍以广东南海县的佛山为著名。第二章我们考察明末佛山的铁器铸造业时,已居其炒铁业和铸锅业中看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亦象。清代,佛山的铁器铸造有了发展,所谓”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昼夜烹炼,火光烛天”【6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随之有了发展。

  炒铁是把生铁入炉烧红,再加锻打,成为可锻铸铁,即俗称熟铁,以供制造铁器之用。佛山的炒铁业在乾隆十五年(1750)成立会馆,据其《碑记》称,当时有炒铁炉40余所;又称:”炒铁之为用至广,上资军仗,下备农器,其余人间之杂需,更不可枚举,故论者以为诸商冠。【62】”李龙潜同志伏计,佛山炒铁工匠有近二万人。这大约是来自明末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肆十砧,一砧十余人”之说,可能是估多了一些。我们提到过,屈大均的记述象是把铸锅的铁说在一起的。清代佛山的铸锅业已是自备熔炉,用废旧铁和生铁制熟铁,又后期主要是”用生铁炼成熟铁,作为砖形,售诸铸铁器者”,称铁砖行,在鸦片战争前”有十余家”。【63】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中,已滑炒铁业的名目了。关于该业和铁砖行业的雇佣关系,清代没看见什么记载。只能仍照明代考察,看成已有工场手工业性质。

  佛山最出名的还是铸锅业。其锅“制作精良,他处所不及”;”其制法则采买生铁、废铁熔铸而成,有鼎锅、牛锅、三口、五口、双烧、单烧等名目,时而兼铸钟、鼎、军器。【64】”其所铸大锅,口径达3尺余,供煮糖、蒸酒、酿酱之用;所铸大鼎,可容米1石。又承烽朝庭贡锅,以及乡试锅,都属特制【65】。我们还参观过乾隆十年(1749)佛山所铸的”千人锅”,口径192厘米,深米95厘米。传说可供千人用饭【66】。足见当时铸造技术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前提。佛山工人还能铸8,000斤的大炮,鸦片战争时曾用以抵搞英军侵略。这需要更高的技术,据说是动员了全业最好的师父,几个铁厂同进开炉,要”黄鳝头,长蛇尾”,即辩别黄色透明的火候,出最好的铁水。【67】

  高质量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佛山的铁锅北贩于吴、越、荆、楚,南销于雷州、琼州,并行销海外,”获利数倍”。【68】清庭禁铁出海,而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洋船收购铁锅,”少者自一连至二、三百连不等,多者买至五百连并有一千连者”。一边大锅2个,小者4-6个,每连约重20斤。”若带至千连,则重二万斤”【69】。较晚,光绪十五年(1889)的材料称,佛山锅贩往新加坡、旧金山等处达50余万口【70】。广阔的市场,自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最重要的条件。

  但是,关于佛山铸锅业生产关系的史料,我产所见仍然甚少,还只能用事例来说。在鸦片战争前后,佛山的铸锅业的30家。其中有一家是:

  “冯绍裘,字潜圃,原籍鹤山。自其先世迁佛山,占籍南海,冶铁冶,有锅炉数座。【71】”

  当进铸锅是用烘模法,泥模须一小时左右供熟,而一个泥模只能用一次,开一交熔炉即需8-10个泥模。”有锅炉数座”,已是相当大的工场了,烧模、铸铁工人怕要近百人。有人说:”佛山地拉省会,向来二、三巨族为愚民率其货利,惟铸铁而已”【72】。这种大型的锅厂,可能就是他们所开。另外,还有一种小型锅厂的例子:

  “我在1921年入曾祖父开设的永隆〔锅厂〕工作”。”永隆是陈、刘、吴、霍四姓中人合资经营的,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当时除交入行(指既济堂铁锅业会馆)金3000外,另有资金1800两,主要产吕是鼎锅。……我入行时,永隆有工人30人。”【73】

  按年代推算,永隆大约开设于嘉庆末年。它是四家合资的,资金不算小,但须以3,000两交入会馆(据说大户要交5,000两),这就要考虑行会的作用。该会馆成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从业者必须入行,但从本文作者所述,它交不妨碍本业各户的竞争,业内有大中小户,并有大户挤掉小户之事。象永隆这家,只有一座熔炉,算是小户了。但作者的祖父,曾因力贡锅有功,并为清军铸炮弹,获得五品顶戴,这就又出现了一种封建关系。不过,从它的资本来源,以及雇工状况来看,恐怕还可以算是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吧。

  在广东,除佛山镇外,还有一种冶铸业,它们”收买旧烂废铁,造食锅、农具,钴铊等项,各曰土炉”【74】。这种土炉较小,每年每座征饷银五两三钱,它们也有不少是商人开设的,据李龙潜同志研究,嘉庆、道光间开设共约有30座【75】。在土炉业中,有这样一个见于案犯成例的记载:

  “道光元年二月内,曾南茂起意,同该犯曾亚磬、及已获病故之曾旭茂、未获之曾升参、及素识未获之李映元、并永安县人李亚奉合伙,在县属土名久社牛湖凹地方,搭盖寮厂,建设大小土炉三座,……曾茂南与曾升参均未在厂,托曾亚铁在厂管账。并雇现获之李亚香、现获病故之杨亚秀、蒋亚园、魏受东、未获之甘四、钟英砻充当铁匠。陆续收买过往不识姓名人挑卖铁砂、废铁,共铸理大小铸头八百余口,犁头邦锄一千二百张,就近运往达步、义合等地墟内,海口,仁和等店售卖。铸存铁砖六百三十七块,炒存熟铁一千三百余斤。”【76】

  这家炉厂是曾姓、李姓6人合伙出资,设土炉3座,雇用李亚香等6人为铁匠,既冶铁,又炼熟铁,以铸铁锅,并造农具。雇工不多,规模不大,从这方面看,是属于小业主性质。但它的主要业主曾茂南和合粉人升并不在厂,而是由合粉人曾亚铁在厂管账,曾亚铁大约也是不参加劳动的;这些人就又有点资本主的味道了。这种土炉大都是一个县只有一座或两座,象曾某这种三座炉的还属仅见。那些一座的土炉大约是个体生产者,顶多是雇有两三年帮工的小业主经济而已。

  铁线、铁钉都是佛山著名的产品,旧称”铁锁(铁线)居其二,钉居其一”【77】,行销至广,尤以船用为多,又制土针,也是佛山物产。其情况:

  “铁线……亦佛山特产。法以生铁废铁炼成熟铁,再加工拔成线。小者如丝,大者如箸。有大缆、二缆、上绣、中绣、花丝等名,以别精粗,式式俱备,行销内地各处及西、北江。前有十余家,多在城门头圣堂乡等处。道、咸时最盛,工人多至千余……”

  “铁钉,……以熟铁枝制成,大小不一。道、咸时为最盛,工人多至数千。每日午后,附近民多挑到佛,挑炭回乡,即俗称替钉者,不绝于道。”

  “土针,……亦本省特产,用熟铁制成,价值不一,行销本省各属。咸、同以前最盛,家数约二三十,……”【78】铁线生产,需有一定设备和技术分工。

  上述资料所示,十余家有千余工人,看来也是雇工近100人的工场手工业了。

  铁钉生产比较简单,它是由乡民在家锻打,称:”替钉”,替是砍断的意思。他们工作的对方,当是佛山镇上的铁钉铺。从这从而段史料中,还看不出他们是把铁钉卖给铁钉铺呢,学是向铁钉铺领料、交钉,收以工资。不过,我们佛山的铁钉铺是个很大的行业,明末即单独组织铁钉会馆,它的铺号曾仗势向铁线、铁锁业铺户勒索,引起一场官司【79】。我们还知道,当时的铁钉,主要是船用。鸦片战争后,洋钉流行,但木船仍用佛山土钉。这种土钉”多由各钉厂将铁料剪成条状(即剪口丝),发交附近乡村农民于农余时间开炉打制而成”,到抗日战争前还是这样【80】。看来,清代佛山的铁钉生产很可能已经是商人资本支配下的家庭劳动了。

  土针的生产,史料未详。但是,据佛山博物馆陈志亮同志调查,围绕佛山50里内都有土针、铁钉加工户,现在尚可找到铁线残渣堆,群众称为”铁屎岗”。土针的加工,最远可到西樵山一带,他们每天用小船运成品到佛山,并运回铁料,称”针艇”。这样看来,土针也是商人资本支配下的家庭劳动了。

  佛山之外,铁器铸造业的记述甚少。若陕西,前引陕西史料中有”所出铁觔,只准铸造铁锅,铁盆、农具”之说,但其行业情况未见说明。民国以后陕西生铁尚销外省,铁器则未闻,大约是质量不精之故,彭泽益同志从清代弄部档案中收集的铁器业雇工的材料,有十数例,遍及数省。【81】但雇主多数是小业主,亦有称铁炉厂、铁厂、炉房者,亦雇工铸锅或三人受雇于一主者,惟所述过简,其和产关系属何性质,尚难肯定。另下列二例,颇可注意:

  湖北汉口镇:”有铁行十三家,铁匠五千余名。……督各匠昼夜赶造农器数十事,约工价五万〔两〕。”

  浙江桐乡县:”冶坊铁器产炉镇。浙西北冶业,惟此一处。大坊专铸铁釜,另有小炉数家,铸鼎钟等物。”其地”夹河为市,南北不及一里,而为大姓沈氏聚族而居。广厦连云,盖藏甚富,且为冶业所聚,亦皆沈氏之产。【82】”

  清代汉口镇已是个大的米粮集散市场,也是铁的集散市场,这里铁器业发展是有条件的。资料是嘉庆三年(1798)所记,13家铁行雇工5,000余,平均每家近400,规模可谓大了。

  浙江桐乡一例,是光绪志书所记。但这个炉镇,康熙时即以冶铁出名,嘉庆时升为市,产品有锅、罐、炉、鼎、熨斗之类,行销长江南北。可注意的是,沈氏家族垄断了铸铁业,其性质总不会是小业主生产。不过,这个大姓氏,恐怕也是个大地主,兼营铁工业。

  还应提出的是钢坊:

  安徽芜湖:”居于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镤下之,名曰餒铁,餒饱则镤不入也。于是渣滓尽去,锤而条之,乃成钢。其工之上者,视火候无差,忒手而试其声,曰若者良,若者楛。其良者扑之皆寸断,乃分别为记,橐束而授之,客走天下不訾也。工以此食于主人倍其曹,而恒秘其术。”

  湖南湘潭:”冶铁取钢,必于芜湖。乾隆中,黄聚泰身往佣于芜,三年结良工人八人,要与归。起炉听钢,岁坐致千金。至今钢坊称聚泰,南北推其良,西商不复往芜湖矣。”【83】

  这里第一例就是著名的苏钢。苏钢是明代灌钢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它的原理和宋、明的淋钢、灌钢相同,都是用烧熔的生铁去淋、灌或“餒”熟铁的组织较松,含碳量比较高的优质钢;锤击则是为除去杂质。但是,淋钢或灌钢是把熟铁打成盘条或箔片,与生铁一起封闭或半封闭入炉。苏钢则是用“初锻熟铁”,不封闭入炉。这样,熟铁的组织较松,含有氧化物较多,硅、锰、炭的含量也较多,氧化过程也更完全,它的氧化物氧化了生铁中的碳以后,铁被还原出来,提高了金属的回收率。当然,采用不封闭法,需更高的技术掌握火候、时间。这里的苏钢作坊,平均每家工人10名,规模不算大。但技术工人的待遇比一般工人高一倍。其产品“走天下”。看来,也可算是工场手工业了。至于“恒秘其术”,已不是个体小生产者的保密,而是一个行业的保密,这种情况并非罕见,它并不妨碍业内竞争。事实上,第二例就说明秘密已保不住。

  第二例是苏钢技术由芜湖传播到的湖南湘潭。黄聚泰带来8个技术良工,他还需有煽炉等杂工,规模可能要更大些,”岁坐致千金”也反映这种情况。湖地苏钢名声不下于芜湖,此地钢坊也不只聚泰一家,只是我们未见记载而已。

注释:

【1】王庆云:《石渠余记》,纪矿政。

【2】郭起元:《广铸钱议》,《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三。

【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三四,户部,杂赋。

【4】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五,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庚辰。

【5】清《世宗实录》卷二十四,雍正二所九月戊申。

【6】清《世宗实录》卷五十五,雍正五年闰三月戊午;《雍正珠批谕旨》第五十二册,雍正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

【7】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四,户部,杂赋。

【8】田畯:《陈粤西矿厂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二。

【9】王士俊:《清开矿铸钱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二。

【10】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一,雍正十年七月庚戌。

【11】清《高宗实录》卷四十六,乾隆二年六月庚辰。

【12】清《高宗实录》卷九十九,乾隆四年八月甲辰;卷九十五,乾隆四年六月甲辰。

【13】清《高宗实录》卷九二三,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戊子。

【14】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九。

【15】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一,矿厂。

【1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五七,刑部,户律仓库。

【17】清《高宗实录》卷二二0,乾隆九年七月乙酉。

【18】清《高宗实录》卷三八九,乾隆十六年五月癸丑。

【19】清《仁宗实录》卷一七三,嘉庆十二正月丁卯。

【20】清《宣宗实录》卷四0四,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乙已。

【21】清《仁宗实录》卷八十七,嘉庆六年九月庚子。

【22】清《仁宗实录》卷四十三,嘉庆四年四月丁未。

【23】参看清《仁宗实录》卷八十,嘉庆六年三月甲申;《宣宗实录》卷五十道光三年三月庚午。

【24】清《仁宗实录》卷一七一,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壬戌。

【25】清《世宗实录》卷七十六,雍正六年十二月丙申。

【26】民国《怀集县志》卷二,矿税。

【27】民国《顺丰县志 》卷十二,矿产。

【28】李龙潜:《清代前期广东在采矿、冶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研究》1979年第五期。

【29】清《圣祖实录》卷二二一,康熙四十四年六月庚戊。

【30】孙士毅:《绥缅经事》,载《腾越州志》土司志。

【31】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二十,记乾隆时事。

【32】《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 》第21-24页。

【33】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

【34】《清代抄档》,内务府大臣傅恒及孙绍武题本,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378页。

【35】王庆云:《石渠余记》卷五,铜政附铁。

【36】道光《户部则例》卷四十二,铁矿征课。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四。

【37】清代抄档,乾隆五年十一月初九日工部尚书哈达哈等题本。

【38】广东佛山博物馆陈志亮等同志,曾调查罗定县分界公实金田大队炉下生产队的一个古炼铁炉遗址,确定其为康熙以前的建筑,炉场形势与《广东新语》所述相符。经挖掘,炉底东西方抽长轴96厘米,南北方向短轴86厘米,较《广东新语》所记略小。据陈志亮同志提供调查手稿。

【39】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

【40】李龙潜:《清代前期广东采矿、冶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研究》1979年第五期。

【41】《清开矿采铸疏》,清《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五。

【42】道光《广东通志》卷一六七、一六八经经政略十、十一所列,扣掉”豁除”“豁免”税银之炉;李振翥:《两广盐法志》,卷三十三,铁志,页四二至四九所列,扣掉”停废”“荒陷”之炉。

【43】嘉庆二年正月户部咨覆两广总督朱珪:”查大炉每座递年煽出铣砖八九十万斤”,引见李龙潜文。

【44】李振翥:《两广盐法志》,卷三十三,铁志,页三十五。

【45】明代嘉请十年估计广东产铁2,763万斤,见本书第二章第五节。

【46】卢坤:《秦疆治略》,道光《宁陕厅志》卷二,并铁厂统计,均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313-314页,318页。

【47】威远县,屏山县资料见后文。宜宾县、洪雅县据清《高宗实录》卷七六一,乾隆三十一年五月辛卯;卷一三七三,乾隆五十六年二月丙寅。

【48】清档《户科红本》4747卷(工业类)福建巡抚周学健题。

【49】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315页,原据清代矿课档案。

【50】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315页,原据道光《赣州府志》卷三。

【51】章鸣剑:《古矿录》卷三,页106。

【52】道光《辰溪县志》卷二十一,又附矿厂利弊说。

【53】清代钞档:四川巡抚策楞题本;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俱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314-315页。

【54】道光《户部则例》,卷四十二,铁矿征课。

【55】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

【56】明代称炉场、矿场,清代称炉厂,矿厂;意实同。

【57】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下。

【58】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下。

【59】光绪《嘉应州志》卷十三。

【60】雍正十二年广东总督鄂弥达《清开矿采铸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五,页十六,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310页。

【61】标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五,乡俗,气候。

【62】《乾隆鼎建佛山炼行会馆碑记》,载陈金镛编:《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碑文类,见王在民

编:《佛山冶铁、纺织、陶瓷手工业史资料》第二编,第二章二(打印本)。

【63】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志。

【64】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志,又据陈壁南:《佛山铁锅业琐记》(载《广东文史资料》1965年第20辑)述:当进铸锅尚用泥模,单烧印泥模放灶烧一次就熟,产品口径由8寸至1.5尺;双烧泥模须入灶一次,产品口径由1.5尺至2尺;牛锅泥模须烧三火,产品口径由2尺至3.2尺;鼎锅最小的称老鼎,可容米7.5升,最大的称天鼎,容米一石。又据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二十一,锅”以五为连,曰五口;三为连,曰三口”一连约20斤。

【65】贡锅约五年一次,每次办广锅一百数十口,多寡随时增减,并定有式样、斤款。见黄恩彤:《道光粤东省例新篡》卷三,户例下,解饷,解广锅津贴。

【66】 “千人锅”现藏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

【67】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一,乡事:”札委乡坤监造八千斤大炮数尊”。铸造情况,据佛山博物馆陈志亮同志提供调查资料,并称,当时铸铁业同仇敌忾,暗中加大炮身,实重有达10,000多斤的。

【68】李龙潜:《清代前期广东在采矿、冶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研究》1979年第五期,原据乾隆《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邓廷桢:《两广盐法志》卷三十五,佚志。

【69】雍正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雍正朱批谕旨》第五十二册。

【70】光绪十五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引自姚贤镐编L《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第1377页。

【71】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人物六,义行。

【72】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引陈子升语,陈嘉庆、道光时人。

【73】陈壁南:《佛山铁镬业琐记》,《广东文史资料》1965年,第20辑。

【74】道光《广东通志》卷一六七。

【75】李龙潜:《清代前期广东在采矿、冶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研究》1979年第五期。

【76】朱云辑:《粤东成案初编》卷二十四,引见李龙潜:《清代前期广东在采矿、冶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研究》1979年第五期。

【77】明崇祯八年《佛山铁钉行会馆碑记》,佛山博物馆提供拓本。

【78】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志,工业。

【79】崇祯八年《佛山铁钉行会馆碑记》,佛山博物馆提供拓本。

【80】佛山市物资交流所编:《佛山市手工业产品介绍专刊》。洋钉是圆柱,土钉是方柱,又称方钉,因接触面大,入木比洋钉为牢。

【8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402-403页。

【8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254-255页。汉口原据包世臣:《安吴四种》,筹楚边对。桐乡原据光绪《桐乡县志》,卷七,卷二十。

【8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1962年版第254页,68页,原据喜庆《芜湖县志》卷一、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货殖五。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