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研究》第2辑目录、后记

目    录

  • 专题论文

  “亚洲海峡历史”导言……………………………………………………普塔克/3

  亚洲海峡的地理、功能和类型………………………普塔克(Roderich Ptak)/5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it of Hormuz……………Ralph Kauz(廉亚明)/23

  海峡之门:红海港口与亚丁湾——以16世纪葡萄牙插图为据………罗瑞洛(Rui Manuel Loureiro)/40

  琼州海峡与南海贸易……………………………………………………徐素琴/58

  近世印度南部海上贸易中的东亚、东南亚商品与葡萄牙人之角色………………………………S.耶亚思纳·斯蒂芬(S.Jeyaseela Stephen)/89

  鸦片战争前广州贸易体系中的宁波商人——由“叶名琛档案”中有关宁波商人的几份文件谈起 ………刘志伟/l09

  16~17世纪粤西“珠贼”、海盗与“西贼” …………………………李庆新/121

  开与禁:乾隆时期岛民管理政策的形成 ………………………………王  璐/165

  中国南方的海盗活动及影子经济(1780~1810年)……………………………………………………安乐博(Robert Antony)/183

  关于隆庆万历前期倭寇的两个问题——被掳人和御倭赏格  …………………………………………郑洁西/202

  帝国与边缘:l644年至l9世纪清朝与日本及琉球关系比较研究……………………………………………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226

  木杯渡河——杯渡和尚的行迹与唐宋士人…………………………王  颋/246

  试探元初流寓东南亚的宋朝遗民………………苏尔梦(Claudine Salmon)/260

  Ideas,Commodities and Ships: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uxury Goods on the European Society through Portuguese and European Overseas Trade(Sixteenth—E ighteenth C enturies)…………………………Rui D’Avila Lourido(瑞·达维拉·洛里多)/277

  Pidgin English研究方法之再思——以18~l9世纪的广州与澳门为中心  …………………………程美宝/300

  • 书  评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l450—l680年》评介……………………………周  鑫/325

  评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 ……………张永春/363

  评安乐博主编《海盗及走私:大中华海域的暴力武装和秘密贸易》………………………………………………李榭熙(Joseph Tse—Hei Lee)/380

  评松浦章著《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杨  蕾/383

  后  记………………………………………………………………………………/387

  《海洋史研究》征稿启事…………………………………………………………/388

后    记

  近年来,随着海洋史研究的不断拓展,诸如港口、湾区、岛屿等海洋地理单元相继进入海洋史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一新的趋向。去年盛夏,本中心顾问普塔克教授在中心主办的“史学前沿论坛”上提出,应该尝试从“海峡的视角”探究亚洲海峡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发展轨迹,寻求构建海峡作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海洋通道”的功能与作用的历史解释和理论模式。毫无疑问,这种“海峡本位”视角为海洋史研究开启一个通向幽深的门径。我们与普塔克教授约定,分头组织中外专家撰写关于亚洲海峡研究理论构想及个案研究文章。未及一年,计划变成现实,构成了本辑“海峡历史研究”专题。我们相信,这些探索能够为国际海洋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本刊将继续刊载此类文章,在宏观视野下推进海峡、岛域等海洋区域研究和专题研究,期待海内外学人鼎力支持。

  海洋史研究方兴未艾,不管是旧话题还是新领域,都有深化、拓展的广阔空问。本辑几个专题探讨了16~19世纪亚洲海洋贸易中的商人、中国海盗与海防、海岛开发、中日(中琉)关系等问题,在资料挖掘、思考深度、研究视角上均有独到之处,不少问题为前人所未及。压轴的几篇专论文章分别探讨了古代佛教高僧、宋元鼎革与人口向海外播迁、清代中外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等问题,别有洞天,颇有分量。本辑收录几篇书评,旨在向学界推介海洋史研究的新成果,提供新的学术资讯。

  承蒙海内外学者的厚爱与支持,惠赐鸿文,本辑刊得以顺利出版。编辑部的年轻人热情投入,干劲可嘉。本院院部暨科研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则在出版方面给予很多鼓励和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  者    2011年6月30日于广州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