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
——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七)

  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脚踏翻车图像是南宋的《耕获图》。画面上青山绿水簇拥着片片稻田,小河岸边有一架四人踩动的翻车,正对着绿树环抱的凉亭,田庄主人在这里视察、指挥和憩息。在小河南北两岸的农田上,农夫们分别驾牛耕地、耙地、插秧、耘田和收割。小河东面是场院,人们分别在筑场、上架、脱粒、簸扬、堆秸、舂米和入仓。挑禾和送饭、送水的人往来穿梭。这是江南地主田庄生产场面的再现,作者把水稻从耕种到收储的全过程浓缩到几寸方圆的扇面画中。这幅《耕获图》反映宋代江南水田精耕细作的形象资料。而车水和牛耕一起放在画面的中心,显示了翻车与与江南精耕细作农业密不可分的关系。

宋代耕获图

  既然翻车与与江南精耕细作农业关系如此密切,所以每年春耕前早早就要把翻车修理好。北宋李之仪晚年归耕安徽当涂,以其所历所见成诗,其中云:

  修车浸种一番忙,肚热邻家见早秧。饱飰未惊心已饱,方知坐计要商量。[1]

  作者忙碌了一番,发现自己的动作还是比邻家慢了。春耕开始,车水也一齐开始。谢应芳描写“吴田”耕作的《踏车歌》云:

  劝农使者催春耕,田甲频挝水车鼓。……家家妇姑俱踏车。[2]

  从这以后,在南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翻车的身影。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水稻的生长80%的时间离不开水,因此,合理的、科学的水浆管理,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水浆管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靠使用翻车协同实现的。而且,旱涝灾害在南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这也离不开作为抗旱排涝的利器翻车。下面,我们利用宋元诗文中的有关记载,就农业生产的若干环节,对翻车与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关系作些说明。

育秧移栽

  育秧移栽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育秧中使用翻车,在宋元诗文中多所记载:例如:

  星鸟正中春事茸,农夫入田布嘉种。田中白水极弥漫,鹭翅群鶱鱼鬛耸。扶持水车倚塍畔,翻翻龙脊起双踵。[3]

  绿桑糁箔开蚕食,白水翻车浸稻秧。[4]

  又自今已往,若得淫雨稍止,即农民须趁初夏秧种车水,耕耘之劳,十倍常岁。[5]

  秧田正枯须水活,龙骨车翻蛙不惊。[6]

  东村鞭牛耕未已,西村车水愁秧死。[7]

  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泥声呷呀。……绿芒刺水秧初芽,雪浪翻垄何时花。[8]

  为什么育秧过程中离不开翻车?可以从陈旉下面的论述中获得说明:

  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青苔薄附,即不长茂。又须随撒种阔狭,更重围绕。作堘贵阔,则约水深浅得宜。若才撒种子,忽暴风,却急放干水,免风浪淘荡,聚郄谷也;忽大雨,必稍增水,为暴雨漂飐,浮起谷根也;若晴,即浅水,从其晒暖也。然浅不可太浅,太浅即泥皮干坚。深不可太深,太深即浸没沁心而萎黄矣。唯浅深得宜乃善。[9]

  陈旉提出的要求,一是“往来活水”,二是“深浅得宜”,要根据气候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没有自流灌溉条件的秧田,只能依靠翻车调节;即使具备自流灌溉条件的秧田,恐怕也需要翻车的协同才能实现。这样,人们把“秧种车水”联系在一起,就不奇怪了。

  在插秧期间,翻车的作用尤为重要。元沈梦麟《竹枝曲》云:“缫丝才罢妇犹髽,两足如霜踏水车。田家自有种田候,年年只看冬青花。”[10]首先是车水整地,“田父扶犁驱一犊,稚女踏车垂两丫” [11]。这时若遇干旱,为了保证把秧插下,农夫就要“注绠翻车连晓暝”[12]了。插秧在大田车水以后开始。“陂下卧轮车乍歇,田间鸣鼓稻齐秧。”[13]浅水插秧,插秧后还要车水护秧,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句——“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14],就是描写这种情况。

耘田

  早在唐末五代,贯休的《富贵曲》已把“耘田”和“车水”相联系,把农夫称为“耘田车水翁”,宋元诗文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

  二橹辱垂情,俟呼舟师扣问,别驰白。薪槱极佳,余者以诸氓车水耘除忙甚,更三数日,遣舟伺请。[15]

  鸠啼屋东桑,水车鸣埜田。烦暑正郁隆,气燎如燔煎。老农事耘耨,爬沙手胝胼。[16]

  一不成,二不是,火云堆里秋风起。堪笑耘田车水翁,手忙脚乱同儿戏。[17]

  南宋高斯得的《劝农文》和元鲁明善的《农桑衣食辑要》,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车水和耘田的联系:

  及来浙间,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麫,故其种入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大暑之时,决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复车水入田,名曰还水,其劳如此。还水之后,苗日以盛,虽遇旱暵,可保无忧。[18]

  稻苗旺时放去水干,将乱草用脚踏入泥中,则四畔洁净,用灰粪麻籸相和,撒入田内,晒四五日,土干裂时放水浅浸稻秧,谓之戽田。此月正宜加力,六月一次,七月一次,依上耘。[19]

  高斯得谈到利用翻车“靠田”、“还水”。“靠田”起源颇早,《齐民要术·水稻》载:“……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这是与“靠田”相似的栽培措施。与高文比较,没有对时令的严格要求,没有使用翻车。当时华北水稻种植不多,大抵是“随逐隈曲而田者”,可以自流灌溉。宋代水稻生产和与之紧密联系的陂塘水利空前发展,一些只能依靠翻车排灌的田亩也成为了稻田,对“靠田”、“还水”的技术要求更加细致严格。这样,在耘除中使用翻车就逐渐普遍起来了。鲁明善谈到的“戽田”,把耘田中的排水、施肥、烤田、还水结合起来。所谓“戽”,就是指翻车或翻车车水,可见,耘田已经完全离不开翻车。

稻麦复种

  宋代,尤其是南宋,我国稻麦复种有较大发展,在长江下游形成具有相当广泛性、比较稳定的耕作制度[20]。稻麦复种也因而成为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复种制度是实行冬麦和晚稻水旱轮作。每年初夏冬麦收获后,由旱改水,灌水犁田,栽插晚稻:每年中秋(或晩秋)晚稻收获后,由水改旱,排水作垄,播种冬麦。实行稻麦复种制,尤其是低田实行稻麦复种制,除了品种、肥料等条件外,要有完善的排灌体系和排灌设施,其中翻车起了很大作用。这在有关诗文中也有反映。

  初夏是稻麦复种的第一个关键性季节,一方面要收获冬麦,另一方面要栽插晚稻,这两种农活对气候有相反的要求。南宋陈造诗云:“秧欲雨,麦欲晴,补疮割肉望两熟,家家昂首心征营。”[21]但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天爷的眷顾是不行的,要靠人的努力,趁晴收麦,同时抓紧车水插禾。南宋苏泂的《闻莺》诗反映了这种情况:

  东村水车声未已,西村阿童唤牛起。麦晴欲稳天更寒,雾雨萧萧熟梅子。[22]

  苏泂是山阴人,梅雨天又是江南典型的天气现象,所以诗中描述的是江南实行稻麦复种出现的景观:在梅雨季节中好不容易放晴,人们赶紧趁晴收麦,同时车水整地,准备插秧。在安徽当凃归耕的李之仪,“东囤扫场方蹔歇,插秧车水又相催”[23],冬麦收获后紧接着插晚稻。南宋黄机的《诉衷情·宿琴圻江上》:“秧田车水,麦陇腰镰,总是关心。”[24]则反映了在冬麦收获同时,栽插晚稻的另一项准备工作:加强晚稻秧田的管理。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翻车。如果冬麦收割、晚稻插秧时节霖雨不止,就更需要奋力车水排涝了。南宋范成大对此在具体的描述:

  ……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牛蹊岌城沉,蚁隧汹瓴建。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25]

  中秋至晩秋是稻麦复种的另一个关键性季节,一方面要收获晚稻,另一方面要起垄种麦,收稻和种麦都要车干田水,这时最怕雨潦。南宋虞俦的《田家叹》有言及此:

  乌程宰十三日往龙洞祷晴,归言见田家两岸车水,其声如雷,兼刈获甚忙,若得旬日晴,则农事济矣。因作田家叹一首:惭愧田家趁好晴,鸦鸦两岸水车鸣。畦丁露宿腰镰健,馌妇泥行脚板轻。[26]

  虞俦,宁国人,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知湖州,乌程即在湖州境内,这首诗应该是他在湖州任内所作。作者的另一首诗写道:“腰镰刈晩禾,荷锄种新麦。”[27]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湖州是实行稻麦复种的[28]。这对我们正确理解本诗的意义颇为重要。秋天[29],正值晚稻收获、冬麦播种关键时节,发生了可能影响稻麦复种正常进行的雨潦,不能不引起农民和官府的极大重视,“田家两岸车水,其声如雷”,地方官也赶紧去“祷晴”。作者看到这种情形,有感而作是诗。这首诗清楚表明,使用翻车排潦,是保证稻麦复种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

  稻麦复种的水旱轮作,加上干湿交替的水浆管理,对江南土壤的培肥极为重要,是江南地区精耕细作的重要内容。而它们的实行需要借助翻车。

  翻车车水的作用这样大,江南农民是很清楚的。南宋黄震所说“浙间才无雨便车水,全家大小日夜不歇”,说明翻车车水已经成为江南精耕细作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我曾做过关于唐宋稻麦复种的研究,结论是江南稻麦复种在南宋以后获得巨大的发展,这和本资料所呈现的南宋翻车的进一步普及的景象是完全一致的

【注释】

[1] 《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姑溪居士后集》卷十二。

[2] 《龟巢稿》卷三。

[3] 北宋蔡襄《和王学士水车》,《两宋名贤小集》卷七二。

[4] 陆游《南堂晨坐》,《剑南诗稿》卷七一。

[5] 苏轼:《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元祐六年)》,《东坡全集》卷五九。

[6] 南宋岳珂《观物十首·蛙》,《玉楮集》卷三。

[7] 南宋赵蕃《田家即事》,《淳熈稿》卷六。

[8] 南宋刘一止《水车一首》,《苕溪集》卷三。

[9] 陈旉《农书·善其根苗》篇。

[10] 元沈梦麟《竹枝曲》,《花溪集》卷二。

[11] 元吕诚《首夏田家雨中》,《来鹤集》卷三。

[12] 南宋叶适《祷雨题张王庙》,《水心集》卷六。

[13] 刘摰《五月十日发俞潭先寄王潜江》,《忠肃集》卷十七。

[14] 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苏轼集》卷六。

[15] 孙觌《与沈德茂帖(六)》,《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六。

[16] 元吕诚《归田杂言四首》,《来鹤集》卷三。

[17] 南宋释法智《偈六首》,《全宋文》卷1927。

[18] 髙斯得《宁国府劝农文》,《耻堂存稿》卷五。

[19] 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六月•耘稻》。

[20] 参阅拙著《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再论宋代南方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21] 《江湖长翁文集》卷九《田家叹》。

[22] 《泠然斋诗集》卷二

[23] 《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姑溪居士后集》卷十二。

[24] 载《竹斋诗余》。黄机,南宋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所引诗句是作者归耕的设想,反映的是浙江情况。

[25] 《大暑舟行含山(安徽巢湖)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石湖诗集》卷二。

[26] 载《尊白堂集》卷二。

[27] 《和姜总管喜民间种麦》,《尊白堂集》卷一。

[28] 《尊白堂集》又有《喜雨》(卷1):“梅雨知时节,农家喜若何。积薪蚕下箔,锄水稻分窠。绿有笋成竹,黄无麦作蛾。”《五月四日过西山道院田间记老农语》(卷4):“老尽吾蚕桑自绿,化残胡蝶麦犹黄,迎梅已过三旬雨,秧稻初齐五月凉……”两诗都描述了初夏时节水稻趁梅雨插秧,已经黄熟收割的麦子的残粒却在梅雨天气中化作飞蛾,反映麦收后复种晚稻的情景。

[29] 从作者诗集的前后诗看,本诗无疑是写秋天的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载《中国农史》2011年第4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