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围绕“传统”话题的笔谈
约昂·吕森:现代历史文化中的传统
在现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中,传统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用康德的话来说,在人类生活的每一项准则变得合理之前,现代性就已经作出了裁决。而传统则被判定为是一种偏见的集合,这一集合已经被转变为一种人类行为的理性化的合法性标准的体系。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当然不会彻底消失,它只是失去了力量。
现代性通过将历史经验现时化,改变了得自于历史经验的法则与规范的永恒有效性。在现代性的边缘,批判性的历史化思考解构了传统的力量。在这过程中,它为重新思考历史提供了新的方式,可以称之为一种起源性的历史叙述模式,而这正是启蒙运动的成就之一。
现代历史文化对传统的思考并没有全然消失,但它已不再是主角。尤其是在当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越发交融的时候,这种情况似乎会更为凸现出来,正如中国和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得不面对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挑战。确实,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文明中最强有力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差异早已被熔铸为一体。
但严格来说,正是这种一体化的过程,将传统带回到历史文化的游戏当中,传统不再是历史展现过程当中的次要方式,而是成为了当中的本质要素,这种转变不仅出现在学术圈中,更是体现在了公共生活当中。
一体化确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威胁,历史本应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因为历史能够体现出他和别人的差异,每个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理解以及看待他人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是先在的。通过这种先在,传统就走到了前台。身份是通过传统形成的,而这也就是传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赢得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
我们可以发现,在今天,关于传统的话题已经成为历史思考的一种相当强大的策略。随着现代性所导致的一体化的危险趋势,我们可以发现,非西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出现了对自身非西方身份的追寻与宣示。这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对西方历史保持距离并加以批判,例如后殖民主义;另一种则是回归到自身的文化根基及其绵长的持续性当中,印度学者拉儒(P.T. Raju)便是个例子,他在《印度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写道:“印度哲学创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希腊哲学的作者通常都起始于公元前17世纪的泰利斯,并终结于公元3世纪的亚历山大哲学学派信徒……印度思想在约4000年的时间里一直延续不断……希腊思想只持续了大约1000年。”
由于传统是从属于所有人的历史,因此回归传统就变得不可避免。人的身份具有一种暂时性的维度,而这种暂时性的维度一方面是通过先在的生活条件所构成的,另一方面则经由希望、欲望及恐惧而形成。第一种情况是过去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可以看成是他家族的产物,用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话来说,他是被“弃置”在世间,这构成了人类身份的客体时间维度。第二种情况则是关于人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精神力量,这构成了人类身份的主体时间维度。身份认同将两者合而为一:人类主体性的内在时间,这种时间包含了对其形成条件的一种认识,正是传统将这些条件转化为主体的心智。传统是主体性的一部分,而作为这一部分,它也成为人类身份认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传统不仅包括塑造个人生活状况的力量,还包括了基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期望上对传统加以变革的梦想。
(作者系德国高级人文研究学院资深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0期201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