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附录一,中国历史时期耕地状况表

朝代 人数(万) 人/户均耕地(亩) 紧张状况
商朝(1600BC—1046BC) 1000 ›100 “垦牧”。
战国(475BC~221 BC) 2000 =100 “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韩、赵、魏“土之不足以生其民”。
唐朝(618年—907年) 5000 ‹100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宋(960-1279) 10000 ‹30 “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尽力耕”。
元朝 (1271-1368) 9000   “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
明朝洪武(1368—1398)   =14.56 “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清汪士铎,1814—1889:《乙丙日记》卷三)
清康熙时(1662—1722)   =5.5
清乾隆十八年(1753)   =3.86
道光(1821—1850)   =1.65
当代(2008年末) 132802 =1.4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附录二,中国历史上的水旱灾害表

灾害 起年时段 止年 经年 灾害次数 发生频率
灾害 公元前1766 1937年 3703 5258 6个月
旱灾       1074 40个月
水灾       1058 41个月
灾害 公元前206 1949年 2155 —— ——
旱灾       1056 24个月
洪灾       1029 25个月
干旱 1949年 1980年 33 12 33个月
1960、1965、1972、1982年的干旱最为严重,全国受灾面积在2亿多亩到5亿多亩之间;同期平均每年受涝面积达1亿亩左右,成灾面积达6千多万亩。

附录三、中国历史上种养结合的例子

  例子一:“岁常绕(桑)树一步散芜菁子,收获之后,放猪啖之,其地柔软,有胜耕者。”(《齐民要术·种桑柘》)

  例子二:“若高田视其地势,高水所会归之处,量其所用而凿为陂塘,约十亩田卽损二三亩以潴畜水;春夏之交,雨水时至,高大其堤,深阔其中,俾宽广足以有容;堤之上,疎植桑柘,可以系牛。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潦卽不致于弥漫而害稼。”(《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第二》)

  例子三:“玄扈先生曰:居近湖草广之处,则买小马二十头,大骡马两三头,又买小牛三十头,大牸牛三五头,构草屋数十间,使二人掌管牧养,二人仍各授一便业,以为日用饮食之资,久而群聚,増人牧守,湖中自可任以休息,养之得法,必致繁息,且多得粪可以壅田。”“(羊)或圈于鱼塘之岸,草粪则每早扫于塘中,以饲草鱼,而羊之粪又可饲鲢鱼,一举三得矣。” 又说:“作羊棬于塘岸上,安羊,每早扫其粪于塘中,以饲草鱼。而草鱼之粪又可以饲鲢鱼。”(《农政全书》卷四十一《牧养》)

  例子四:“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直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周为高塍,可备坊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汁,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复三倍”[101]。

  例子五: “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以树果木。荔支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多树宅旁,亦树于基。基下为池以畜鱼,岁暮涸之,至春以播稻秧。大者至数十亩,其筑海为池者,辄以顷计。”(《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万历《顺德县志》卷三十《杂志》中即有类似记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据1894年《高明县志》)

注释:

[1]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讲话中提到:“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创办人,也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被认为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的布朗(Lester R. Brown)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警告,14年之后的2008年当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谁来养活中国”仍然是个问题,他的观点没有改变。

[2] 《战国策·魏策一》。

[3] 谢肇淛:《滇略》卷4。

[4] 《宋史·礼志》。

[5] 李绅:《悯农》。

[6]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一》。

[7] 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三。

[8] 《汉书·文帝纪》:“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

[9] 清姜皋在《浦泖农咨》一书中说:“天时旱潦,岁不常有也。吾所忧者,地力之不复耳。昔时田有三百个稻者,获米三十斗,所谓三石田稻是也。自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大水后,田脚遂薄。有力膏壅者所收亦仅二石,下者苟且插种,其所收往往获不偿费矣。地气薄而农民困,农民困而收成益寡。故近今十年,无岁不称暗荒也。”《续修四库全书》,第0976-214页。

[10] 英国圈地运动爆发后,“曾经是200人工作并依靠他们诚实劳动而生活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二个牧人” 。据此推算,畜牧业所需的劳动力与旱地农业所需劳动力之比大致为1:100或1:200。又据《大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的记载:水田农业需要的劳动力通常是旱地的5倍,而蚕桑业又比水田农业又需多的劳动力。明代人的估计为100:5。农桑结合对劳力的需求是农牧结合的数百倍。

[11] R. Feng, Agriculture, 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 edited by Sophia H. Chen Zen, Shanghai: 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31, P. 224.

[12] Walter H. Mallory,China: Land of Famine,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1926.

[13]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汉书·食货志》)

[14]清人姜皋《浦泖农咨》有载:“上丰之岁,富农之田,近来每亩不过二石有零,则一石还租,一石去工本,所余无几,实不足以支持一切。况自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大水以后,即两石亦稀见哉!”

[15] N.I.Vavilov: 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 Chron. Bot.13.1949-50.

[16] 见《齐民要术》中的《种枣》、《种榆、白杨》、《种槐柳楸梓梧柞》等篇。

[17] 《农政全书》卷三十八《种植》。

[18] “自水利不讲,湖州低乡,稔不胜淹。数十年来,于田不甚尽力,虽至害稼,情不迫切者,利在畜鱼也。故水发之日,男妇昼夜守池口。若池塘崩溃,则众口号呼吁天矣。”(《补农书校释》,第132页)。

[19] D.H.Perk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Aldine, 1969.

[20] 熊代幸雄编:《中国农法の展开》,アシア经济研究会,1976年。引自董恺忱:《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383页。

[21]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22] 《农政全书》卷三十八《种植·木部》。

[23] 《齐民要术·种榖楮第四十八》。

[24] 《四时纂要》卷二《种茶》。

[25] 《修齐直指》。

[26] 《农桑辑要》卷三。

[27]《陈旉农书》卷下《种桑之法篇第一》。

[28] 游修龄:《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429页。

[29] 《农桑辑要》卷三《栽桑》说:“桑间可种田禾,与桑有宜与不宜。如种谷,必揭得地脉亢干,至秋稍叶先黄,到明年桑叶涩薄十减二、三,又致天水牛,生蠹根吮皮等虫;若种薥黍,其枝叶与桑等,如此丛杂,桑亦不茂。”

[30] 《四时纂要》卷三《四月》。

[31]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32] 如《梦粱录》(南宋)“河舟”云:“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南宋程珌《洺水集》(1212)“富阳劝农”云:“每见衢婺之人,收蓄粪壤,家家山积,市井之间,扫拾无遗。故土膏肥美,稻根耐旱,米粒精壮。”

[33] 《稼圃辑》。

[34]《农政全书》卷三十五。

[35] 黄可润《谷菜同畛》:“种五谷,棉花之畦多种菜及豆,以附于畦。盖谷与菜同畛,不惟不相妨,而反有益,浇菜则禾根润,锄菜则谷地松,至谷熟菜可继发矣”。

[36] 《齐民要术》:“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䅖(羹懿反)种,七月、八月犁䅖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广志》云:“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

[37] 《华北的农村》,第137页。

[38] 《农学报·各省农事述·浙江温州》。

[39] Gras, Norman Scott Brien,A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Europe and America,1925, 万国鼎译,《欧美农业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

[40]雍正三年(1725) 《顺宁府志》卷七《土产》。

[41]《授時通考》卷二十二。

[42]嘉庆十三年(1808)《崇安县志》卷二《物产》。

[43] 《汉书·食货志》;《晋书·地理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44] 晋人傅玄言:“陆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熟,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矣。”

[45] 《宋史·食货志上一·农田条》。

[46] 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36页。

[47]《鶴林集》卷三十九《隆兴府劝农文》。

[48] 《氾胜之书》。

[49] 《齐民要术·旱稻十二》。

[50] 《氾胜之书》。

[51] 《华北的农村》,73页。

[52]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中“吴遵路知蝗不食豆苗,……故广收豌豆,教民种食,非惟蝗虫不食,次年三四月间,民大获其利。”

[53] 《王祯农书》在《备荒论》。

[54]《农政全书》卷四十四。

[55]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衢州府志》卷十三《物产》。

[56]民国二十四年(1935)《江苏省鉴》实业 第二目 稻作 松江县。

[57] 《史记·夏本纪》。

[58] 黄省曾:《稻品》。

[59] 明弘治四年《休宁志》卷一《租税》。

[60] 清光绪二十六年《南溪乡土志》。

[61] 清雍正七年(1729)《象山县志》卷九《物产》。

[62]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乐至县志》卷三。

[63] 《齐民要术·耕田》。

[64]《岭表录异》卷上。

[65] 明万历《新会县志》卷二《食货略》。

[66] 《南方草木狀》卷下。

[67] 《物理论》:“芝麻之于草本,犹铅锡之于五金也,性可制耳。”

[68] 《齐民要术·种麻子第九》:“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扇地两损,而收并薄。”

[69] 《齐民要术·胡麻第十三》;《王祯农书·垦耕篇》;《农政全书》卷三十八;《陶朱公致富全书》卷一等。农谚也有“荒地种芝麻,一年不出草”的说法。

[70] 蒲松龄:《农桑经》。

[71] 《稼圃辑》。

[72]《农政全书》卷三十五。

[73]《淮南鸿烈解》卷二十《泰族训》:“蓠先稻熟,而农夫薅之者,不以小利伤大获”。

[74] 陈恒力、王达:《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75]《氾胜之书》:“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 “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凶年。”

[76] 《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中就提到:“若其塍垄地势,高下适等,即并合之,使田坵阔而缓,牛犁易以转侧也。”

[77] 《农政全书·凡例》。

[78] 《天工开物·乃粒·总名》。

[79] 参考《万流归海见桑田》: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710/25660.html

[80] 京郊粮食作物,http://www.bte.gov.cn/zy/jjgk/jjgk_nr.asp?id=71

[81] 游修龄:单一栽培问题,http://www.agri-history.net/scholars/yxl/yxl60.htm

[82]《天工开物·乃粒》:“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8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回答《广州日报》记者有关超级稻“每亩产量是不是就是890公斤呢?”的问题时,袁隆平说:“那很难说。有可能高一点,也有可能低一点。如果后来病虫危害了怎么办呢?或者台风来了把它吹倒了怎么办呢。农业生产,天老爷要当一半家。”在回答高产水稻种植所需要的条件时说:“各方面不一样,比如土壤不肥啊,有的干旱啊,有的涝啊,有的有病虫害啊。全国不可能都一样,还有的是种植技术不行。真正高产,需要3个条件:良种,品种要好;良法,栽培技术要好;良田,田要好。光有良种是不行的。”袁隆平说,“在北方要抗寒,我们现在的杂交水稻在北方不适合。”《广州日报》2009年04月8日。

[84] 冯代贵、彭国亮、罗庆明等:水稻品种抗病性变化与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相关效应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95,25(2):184.

[85] 刘纯阳,贫困地区传统农业特征及其对人力资本利用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第68页。

[86] Paul Maidment , China’s Food Problem, http://www.forbes.com/2009/02/04/china-commodities-drought-markets-econ-0205_notn_maidment.html

[87] 徐新明编译:“现代农业危机四伏,都是单一栽培惹的祸”,《自然与人》2004年7、8 月号。

[88]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05月27日。

[89] 引自游修龄:《中国稻作史论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90] 台灣稻種曾破拉美糧荒預言,(台湾)《聯合報》2008-11-05。

[91] Zhuge Genzhang,JM Bonman,Rice Blast in Pure and Mixed Stands of Rice Varietie, Chinese Rice Sci.3(1) :11—16.1989.

[92] Zhu youyong, Chen Hairu, Fanjinghua,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 Nature, 2000,406:718-722; Zhu Youyong, He Leung, Hairu Chen, et al. Using genetic divers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rice disease management. Plant Disease, 2003,87(10):1155-1169.

[93] 何霞红、杨静、王云月等: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733~736.张重权、何霞红: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中国水稻科学》,2004,I8(4):346~350.

[94] Li L,Tang C,Rengel Z. and Zhang F.S. 2004 Calcium,magnesium and microelement uptake as affected by phosphorus sources and interspecific root interactions between wheat and chickpea. Plant and Soil 261:29-37;Li S.M,Li L,Zhang F.S. and Tang C.X. 2004,Acid phosphates role in chickpea/maize intercropping. Annals of Botany 94: 297-303;Li L.; Tang C.; Rengel Z.; Zhang F. Chickpea facilitates phosphorus uptake by intercropped wheat from an organic phosphorus source,Plant and Soil, Volume 248, Numbers 1-2, January 2003 , pp. 297-303(7)

[95] 南京农学院等:《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36-437页。

[96]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第378页。

[97]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6年10月,北京。

[98] 如1608年江南发生特大水灾,浙江桐乡县令派人赴江西引种赤籼稻种,获得丰收,但此后,“厥种恒在田间,岁复岁不绝”,“人皆欲芟去之,终不能尽。”成为农田杂草(《补农书校释》,第116-117页)。

[99] 刘巽浩,新的绿色革命: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见闻,《世界农业》1997(5)6~7。

[100] 曾雄生:论小麦在古代中国的扩张,《中国饮食文化》 (台湾),vol.1,No.1,2005,99-133。

[101] 《戒庵老人漫笔》卷四“谈参”条。《常昭合志稿》卷四十八《轶闻》中也有类似记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载《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