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农村》第四章 谷类(上)

玉米

  玉米一物,在书中始见于明朝田艺蘅的《留青日札》[1],他说御麦出于西番,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是玉米应写御米也。因他说出于西番,遂有人说出自西藏一带,又有人说出自美国或然。总之无论出自何处,但到中原则很晚,乃是毫无疑义的。在我童年时,吾乡一带,尚未十分普遍,有的人还不敢种,因为种的人少,怕种了有人来偷;就是当着地主掰他两枚,也不算怎样犯法。因此物之长法形式,与其他谷类都不一样,且嫩时一煮即可食,不似别的非把粒实先弄下来,还得加一番工作方可食也。所以小孩也常常偷食。后来普遍之后,家家种之,自然也就没有人偷了。总之华北一带,大致可以说是光绪年间,才大大的风行起来。从前北方的民食,是以谷子、高梁为主,自玉米盛行后,总算是替代了那几种。因他的口味比小米、高梁米都好吃,凡用小米高粱米所制造的食用,他也都能制造。

  兹先谈谈他的名字。因为他是由国外传来,且发达未久,所以尚无定名,各处有各处的叫法,多少年来尚未一致。

  玉米 这个玉字,当然是由御麦衍变而来,因御字乡间人多不懂,所以都写了玉,且人人认识也,又因此非麦,所以改为米。

  棒子 这个名词在北方风行的也很宽,因其像一棒槌形也。或曰玉米棒子,如《儿女英雄传》,邓九公初晤安水心时便有此语。

  玉蜀黍 高粱又名蜀黍,因其秸秆之粗高尺寸极似高粱,故采用了蜀黍这个名词,而又加一玉字以别之。有的地方叫做玉高粱。

  包谷 中国凡粒实可以吃的植物,统名之日谷,这种自然也可以叫做谷。而他的粒实,乃由若干层皮壳包裹长成,中国向来没有这样的谷类,所以特名曰包谷;这个名词,确相当普遍。

  角黍 此乃粽子的另一名。因其像一牛角,故利用这个名词,然也还算恰当。

  珍珠米 此乃由珍珠笋三字衍来,玉米极嫩在似有粒似无粒之时,可以连核炒着吃(核即科学名词之胎座),极鲜嫩,因其形似笋,又有粒实似珍珠故名。其实玉米长成之后多是方的,绝对不像珍珠。植物中之粒实像珍珠者,大致以芡实为最。芡实俗名鸡头米,唐人诗“明珠量汁煮鸡头”者是也。然《留青日札》中,述及玉米之形式,也有其须如红樱、其粒如芡实等语,则名珍珠米亦无不可。

  他所以发达的如是之快者,固然是因为大家爱吃,也因为大家爱种,大家所以爱种者有好几种原因。

  一是他经旱。北方平均雨量总是不足,偏旱的时候较多,较高之地尤甚,种玉米最为合宜。因玉米水根较多,吸收水分的力量较大,田中有点水分,他就可以活着,这在北方是很重要的长处。他却有些怕水,但北方谷类伤水的年头很少。

  二是出芽容易。各种谷类子叶都较纤细,尤其是谷子,田稍干便顶不出来;出土之后,偶有些雨,因其嫩子叶太小永在地皮上,叶心稍有泥便为泥凝住;有场大风,也可以被土埋上不能再长;未出芽之前,雨稍大也不容易出来,以其纤小力微也;耩深了土太厚顶不动,不容易出来;耪浅了稍干则得不到水分,也不容易出来。玉米之子叶宽肥雄壮,一出土便很高,不怕风雨。一直到现在,谷类之芽,仍以玉米为最壮伟。

  三是虫蝗等灾较少。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他秸粗叶厚,与谷子、糜、黍一样的受灾,他则吃亏较小。

  四是他容时候。别的庄稼成熟之后就得收割,太晚则粒实或吃亏,因其容易坠落也。玉米则否,成熟之后,早割晚割,都无关系,可以先尽其他工作去做。割了运到场中之后,也常常先不擘下,使其在秸上多存些天,于粒实更好。

  五是出产的燃料多。秸秆之粗高,固然还不及秫秸,但秫秸还有许多别的用处,烧之有时可惜;玉米秸无他用处,一只作燃料,烧之无足惜,且可以替出秫秸来他用。

  以上这些话,乃是农家常说的话,也是讲农业者不可不知的事情。

  玉米的种类,约有四种,即黄、白、黑(亦曰紫)、红四色,不过最普通者为黄白两色,至黑红二色,则甚少见。黄白二色中,又各分两种,一是体质坚硬者,这种普通名曰磁,黄者曰黄磁,白者曰白磁;一是体质为面者,这种名曰泡。黄者曰黄泡,白者曰白泡。用项不同,兹略谈如下。

  黄磁玉米,因其粒质硬如磁块故名,普通曰黄磁儿,平常所说之黄玉米,也是这种。这种在华北各处,都很风行,因他系硬质,碾米、碾糁、磨面等等,均甚合宜,食时也方便,所以都愿吃他。以近百年来说,华北民间消耗最大的谷类,首推此种,已经成了不可须臾离的物品了。

  白磁玉米,亦曰白磁儿,这种乡间吃的较少,而北平则极风行。北平最通行、消路最宽的食品,首推小米面,亦曰杂和面,因他口味很香甜,滋养料也很丰富,中等工商界吃的固然很多,小工商界及贫户吃的也不少,富户贵家也往往食之,所以消路极宽。此虽名曰小米面,但绝对不许用小米,用小米倒算是搀假,乃用糜子米、黄豆、白磁玉米三种磨成,且非用白磁玉米不可,黄磁玉米便不好吃。因此北平需要这种玉米很多,于是四围乡间种的也就多,连带着乡间也就吃的很多了。

  黄泡玉米,简言之曰黄泡,因粒实皮之内都是面质,没有坚硬的成分故名。这种用项较少,因为他不能碾米碾糁,只能磨面;用此面蒸窝窝等,又太发黏而不够松,口味较差,只可烙饼或发酵蒸食。

  白泡玉米,简言之曰白泡,这种在明处用者并不多,而暗处用者确不少。何为明处用呢?例如用他制造淀粉。国中制造淀粉,最好的是绿豆,其次是高粱及玉米,而这种玉米比高粱出粉较多,所以制淀粉者,多乐用之。何为暗处用呢?即是用他冒充别的谷类。例如磨麦子面及大米面,多以此搀杂其间,因此比麦子、大米,价值都较便宜,且颜色更白;黄泡玉米未尝不可用,但颜色差多了。乡间售白面者,多数都搀此,然搀的量数还少,北平则有时搀的特别多。盖北平从前之白面约分三种,最好者名曰管抻管蒸,管抻者,保险可以吃抻面也;管蒸者,蒸出馒头来,色要白也,如此则不但需用麦子,且非好麦子不可,更是不能搀玉米,因为次麦子不会很白,玉米虽白而无力,绝对不能用以抻面也。次一等者名曰管抻,意思是只管抻面有力,而不管颜色之够白与否也,若搀白玉米则没有力量,不能抻了。以上两种,当然也不会不搀,但总不能搀太多。第三种为管蒸,又名曰高蒸面,意思是只管用以蒸馒头,一定够白,但不管抻面,因无其力也,这种大约可以搀一半以上之玉米。再者就是大米面,也往往搀此。不过北方乡间大米面极少见,只大城池中有之,且只做各种糕点之用,用的也不多。以下再谈谈他的各种吃法。

  米 其他谷类之米,都是整粒,此则不能碾整粒,故多是半粒;还不能用以蒸饭,因为蒸出来干而硬,不适口也。然以之煮稀饭,若能煮的合式,则可以说是极美,筋道耐嚼,香甜滑润,若稍加糖,则比鸡头米、薏仁米还好吃。可是因为他太费,所以乡间食此并不多。然初伏时间,倘无其他谷类的存储,则亦往往用此作冷淘,冷淘的食法,唐宋已很发达,不过有面条及水饭之分。唐《六典》载有大官令夏供槐叶冷淘等语(说详后冷淘条)。

  *[米+查] *[米+查]者比米较碎也,用熬粥。此为华北家家不可少之食品,因为北方乡间难得有汤菜,然每顿也须有流质的食品。大致可分三种。一是汤面,即古之所谓汤饼,如绿豆面、白面、高粱面、荞麦面都可以做此,惟糜、小米、玉米等面不能做,因其黏性太小也。二是熬菜,如倭瓜、茄子、豆角等等,都可熬食,即是把瓜茄等切碎,加水加盐而已,然亦可作为汤菜。三即是熬粥,乡间管整米者叫做稀饭,碎米者叫做粥,煮整米的较为费火,所以多用碎米,尤以玉米*[米+查]为好吃。有时亦可加各种菜,如豆角、倭瓜等等菜蔬,稍加盐,此即名曰菜粥,乃是很普通的食品,再有窝窝头,就可吃的很饱,不需要再有其他菜品也。

  面 亦曰玉米面,又名棒子面。这种虽名曰面,但仍有小*[米+查]夹杂其间,因玉米磨太细之面,却不甚好吃,既糊嘴又不松,以之包饺子吃尚可将就,但极容易烂,火候稍久,便都破碎而馅子散出去,所以都不磨细面,因其费事而不合用也。这种稍带细*[米+查]之面,确为北方,尤其吾乡一带不可少的东西,贫寒人家到冬季无工作之时,多要俭省少吃,往往一天只喝此种面之粥两顿,便算过去。此面烙饼亦颇可口,颇香甜,但无工作时,寒家便不肯食。这种情形,在华北相当普遍,一村五百家住户,总有二百家这个样子。然如此者,大家还不以为他们太苦,有一句常说的话,曰其人家还有粥喝。可是这句话有两种意义,一是狭义的,即上边所说之义,言其还有粥,不至乞讨,或者说还能温饱。二是广义的,凡发财之人,无论钱多少,总说他有了粥喝了,乃是羡慕之意,这话在南方恐怕没有的。

  细面 此即前边所谈白泡玉米所磨之面,比白面还细还白。但因其性太黏,用处很少,只有发面,蒸馒头烙饼均可;若擀面条包饺子等都不能用,因其虽黏而无力,煮时稍久,便可碎烂。富足人家过年时偶尔食此,贫寒人家则没有吃他的了。

  淀粉 前边谈过,淀粉自以绿豆制者为最好,因其力量大而色白,好看又好吃,做极细之粉丝,非他不可。其次则为高梁、玉米两种。高粱粉力量比玉米粉稍大,但颜色不及玉米粉,且不及玉米出粉多,所以用玉米出粉的很多,每年因制粉消耗的玉米,为数不少。玉米粉所差者,只是不能造细粉丝,北方名曰游丝粉。但稍加绿豆,便可制造宽条粉。这种宽条粉,用项可比细丝粉大得多,婚丧事成席待客,无论有肉无肉,肉多肉少,这种粉条是离不开的,尤其是过年,大多数人家都要熬肉菜,即是猪肉、白菜、粉条合熬一锅,除包饺子外,这是必要吃的一种菜,盖北方乡间过年,饽饽的种类很多,而最讲究的菜,则只此一种,自然富家是另有他菜的。

编注:

[1]《留青日札》附《玉笑零音》一卷,共四十卷,仿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的笔法,记事为主,间加考证,精芜各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