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农村》第四章 谷类(上)
大麦
大麦,古即名曰麦。经书中大麦小麦不分,统名曰麦,后来才分开。有时亦曰牟,《诗经》中“贻我来牟”,注云即是大麦,但此字用时亦极少。乡间有呼为芒大麦者,因其芒比小麦长也。后来文字中有名此为稙麦者,盖因其春季播种也,然另有春麦(见前),故乡间决不以春麦呼此。
大麦用项本极宽,但因他的吃法,都较为特别,非家庭中平常食品,故人多不愿种他,种者必有原因。一是水乡低洼之田,平常有水,年前水彻不完,不能播种小麦,经过三四个月的时间,到次年二三月,水已当然彻净,此时只好种大麦。按其他庄稼可种的自然很多,但多是秋天才熟,则有许多人家,因中间几个月无物可食,不能等,故只好种夏熟之物。春种夏熟之物,倒也很有几种,如大麦、春麦、豌豆等等,都是夏至以前即熟。但春麦、豌豆之用项,比大麦还小,所以宁可种此。二是该地主人多地少,有余闲的工夫,种此可以多收一季。按春天种植庄稼,虽然得粮实较多,麦子秋季才熟,种此则夏至以前便熟,收割后仍可种晚庄稼。虽然晚庄稼比稙的得粮实较少,但加上此一季大麦,则两次总比一次较多,这可以说是多赚一季。但地多人少之大地主不肯如此。三是大麦与小麦一样,播种之后,就等收割,中间没有工作,不用耪,不用去苗,也用不着去草,虽多种此一季,工作较少,耽搁不了其他的事情。
大麦种类也不少,但都是大同小异,差不了多少,只有陕西一带,有一种青色大麦,据云人不能吃,只喂牲畜,其实人未尝不能吃,不过是不好吃就是了。河北省富足人家,也恒用他喂牲畜,因为他粒之外皮,完全是草质,牲畜食之,非常合适。中国粮粒,外皮为草质的,除稻子外,可以说是只有大麦。西洋之油麦,外皮也是草质,但中国之油麦,则与小麦相同,以之喂牲畜,失之太黏。
大麦之吃法并不算多,不过用处很大,他倒是也可以碾米、碾*[米+查]、磨面等等,不过吃的路子较窄就是了。
米 这种除不能蒸干饭外,用煮稀饭,则非常之普遍。古书中所写的麦饭水,《急就篇》中之饼饵麦饭甘豆羹,苏诗中之“秋零暗豆荚,夏旱臞麦人”等等的句子很多。凡此种种,文人都以为就是小麦,其实都是大麦。因为小麦不能碾米,不能做饭,若煮整个小麦粒为饭,可以说是很不好吃的。大麦碾米则是极普遍的事情,名曰大麦米,亦名曰大米仁。此仁字即东坡诗中“麦人”之人字,段玉裁云:果人之人字,《本草》方书,诗歌纪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云云,大概自此以后就都写仁字了。用大麦仁煮饭,大致说是两种吃法。一是富吃,用大麦仁,加豇豆、大米或高粱米熬粥,这种虽然用的都是整米,而不曰稀饭,食时加糖,习惯还是多用红糖,香甜滑腻,颇为适口,在大城镇中方有担担售卖者,乡间则极少见。按此物并不贵,民国以后也不过买两三个铜板一碗,劳力者也常买一碗解馋,但北方凡加糖之食品,都目为阔食品。二是家常的吃法,即用大麦煮稀饭,稍加豌豆或其他的米,这种便是古人文字中所说的麦饭,其实也很好吃,但有两种情形:远水之乡村,种大麦很少,想吃此而不能得;近水之处,有的年景逼得非吃此不可,吃者便以为苦了。所以逼得非食此不可之情形,也要谈谈。比方年前水未彻净,不能耩麦,则本年无麦可食,春天水彻净,可以耩大麦及各种其他谷类,但其他谷类,非秋季不能熟,倘在秋天有大雨或河决口,则谷类被淹,可以子粒不见,便无其他谷类可吃,只有大麦夏至以前即熟,赶不上伏雨及河水,总可收获。如此则只有大麦可吃,这便是逼的非吃不可的原因。卖了大麦再买别的,当然可以,但又费一番周折,贫苦人家,就不肯多此麻烦及耗费了。
面 大麦虽然也可以磨成面,骤然一看,与小麦面也差不了多少,但吃法可就少多了。因为大麦面黏而无力,可以说不能制造面条,只是有烙饼或发面等等的吃法。这种口味,可就远不及大麦仁,因为用彼所熬之粥,味可极美,而面之制造品,平均着说,都不及小麦面粉所制者。农人常说,大麦面也很好吃,但不及小麦面松而香,这确系实情。
炒面 大麦去皮炒熟,再磨成面,此即名曰炒面,食时加糖,用冷水或热水一拌即可食。北平多用凉水拌故多呼凉炒面。从前此物在北方很普通,有许多人行路或旅行,多带此以备不时之需。因从前交通不便,有的栈房小店,非到吃饭时,便无可吃,有时路间饥饿,也很难找到食品,古人所谓豆粥难求等等的话,都是这种情形。若自己带此,则有水便可食。尤其是夏季,乡间更无卖食品之处,我一次行路也曾备此,午间正饿,但买不到食品,就是在一瓜园窝棚之下,用新汲井水拌此而食,不但充饥,而且是非常好吃,大概也因正饿也。
麦芽 大麦稍加水,使之刚出芽即晾干,即名曰麦芽。入药且是极恒用之品,山查、神曲、麦芽,名曰三仙;炒微糊即名曰焦三仙。北方人有小疾,想见汗则多半用此,所以有许多人家,永存此药。因为离有药铺较近之村,固然随时可买,倘稍远临时买不便。所以稍富足之家,多常储此备用。且经久不坏,可以说是极普通的药品。且乡间风俗较为纯厚,贫寒人家需此时,则往往向富家乞求,富家也一定施与,故更须永存。倘遇没有不能给,则怕人不信其没有,说他故意不给也。
麦芽糖 中国所有的糖,以此发明为最早,但古人不名曰糖,而曰饴或饧。《礼记·内则》,枣栗饴蜜以甘之,释文曰饴饧也。宋祁寒食诗,“箫声吹暖卖饧天”。《说文》糖饴也。中国古时之糖,似乎只有麦芽糖。据王灼《糖霜谱》云,唐大历间,有僧号郑和尚者,始有蔗制糖云云,是蔗糖比此晚了两千多年。据理想也是如此。中国民族是由北方发达起来,北方无蔗,南方沿海各省产蔗,但这几省之直隶中央,与北方民族同化之时间,则可以说是在两汉以后,两汉以前安得有蔗糖呢?是中国人吃麦芽糖,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至今仍不少衰,虽有蔗糖,而北方还离不开麦芽糖。一因北方蔗糖太贵,二因为社会用他用的年代久了,价且便宜,所以多食他。由他又制造出来了许多种食品,这些食品大多数用蔗糖都不能造,例如吹的糖人(此物台湾亦有,但亦非用麦芽糖不可),因为蔗糖结晶,熬稠之后,稍凉便又结为小粒,不能成其他形状。再如北方用糖所制儿童所食之各种形式之小糖块,亦非夹杂麦芽糖不可,否则也不能成块,所以在北方仍有极大的用处。但北方在夏季吃糖很少,一到冬季,或过年节,则消糖也很多,所以每到秋天之后,各处设立制麦芽糖厂的很多,俗名就叫芽子糖。开糖坊的情形,也颇有趣,俟在后边《绿豆》条下,再附带着谈谈,此处不多赘了。
大麦酒 此物中国发明也极早。左传宣公十二年,“有麦曲乎”,注“麦曲所以御湿”,疏云“麦曲作酒之物”,此麦即大麦。《后汉书·范冉传》云,王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奂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云云。[1]是周汉等朝已很风行,后来却不多见,我没有喝过,但与西洋啤酒之造法,是不会一样的。
啤酒 亦名皮酒,因系用大麦,亦称麦酒。此酒乃由西洋传来,在大城商埠等处,都已风行,其造法不必赘述。
麦杆 旧日都叫做麦莛,用以编制草帽,极为美观。但中国旧式草帽则都用小麦之秆,无用此者。盖因大麦种者较少,不及小麦之普遍,秆亦易得,并非此不及小麦也。然西洋之草帽则喜用之,盖因其肥而宽,且有韧性,编出来容易漂亮,故从前此物出口很多,山东更盛,亦一笔外汇也。亦可用以制造许多种箱匣玩具,亦颇美观,亦为出口之品。此外凡小麦秆可做之事,他都可做,不过不及小麦,故以此杂于小麦之内者,曰搀假。
编注:
[1]故事见于《后汉书·范冉传》,丹为或作名。此处“奂与弟”为“冉与弟”之误,是范冉沽酒等候旧友奂(但奂之邀请却被冉当众坚拒)。后来称冉“贞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