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序

  王元林副教授获博士学位六年之后,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将他精心修改的博士学位论文《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在争取到他供职的暨南大学211工程项目经费资助之后,得以送交中华书局出版。闻知此讯息后,我在高兴之际,也欣然应允为之作序。

  元林同志是1993年秋由他的家乡陕西大荔县考进我工作的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之论题时,他因自幼生活在黄、渭、洛河之汇流区,耳闻目睹了这几条河流河道摆动、改道造成的灾患对家乡父老乡亲所造成的危害是多么酷烈,有意对渭、洛河下游河道与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历史时期之变迁进行研究,以便总结其间的规律,促进河患治理,造福桑梓。后经我与史念海先生商议,确定以《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研究》为题。经他实地考察,走访当地有关单位与专家,收集相关史料与当代研究成果,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即人地关系法则,完成了论文撰写工作,获得答辩委员会的好评,于1996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当年通过考试,继续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仍为我与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也可能是受到史先生和我的影响,再加上他浓郁的故乡情结,他的博士论文仍继续以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区域,遂决定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以《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为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很显然这一论题,较之他的硕士学位选题,不仅研究区域范围扩大,研究的要素增多,而且还需结合多种自然要素,联系一些主要的人文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方能探明历史时期这一区域总体自然环境与自然要素之变化规律。这就要求在历史地理学理论素养与综合研究能力上达到更高的水平。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除大量收集史籍文献资料与近现代有关黄土高原历史、环境的研究论著外,他还深入到泾、洛两河上游山塬地区,有时甚至以徒步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于1999年春夏之交写出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长达50余万字,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内容涉及自全新世早期以来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泾、洛流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主要自然要素之变化,同时还对上述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原因、规律进行了详尽而又深入的论述。面对内容如此厚重,对所论问题考辨缜密又不乏新见的论文,参与评阅与答辩的专家都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和赞许,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在决议中指出:“论文资料收集丰富,结构合理,论述方法得当,结论正确,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不仅填补了历史时期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当前该地区环境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元林副教授的这部新著不仅是一本区域性的历史自然地理学专著,而更主要的是一本流域性的历史自然地理学专著。在历史地理学领域,近年来虽然流域性的历史自然地理学或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专著时见问世,且呈不断增多之势,但就历史自然地理学方面言,已见的多为大江大河之下游或中上游部分流域地区的研究成果,如元林副教授选择黄河重要支流泾、洛河这类面积为数万平方公里的中等尺度流域,对其上中下游全流域历史时期之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此尚为仅见。因而它的出版,为流域性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又别开生面,对历史地理学之学科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单由于上述原因,本书在时隔论文撰成六年之后出版仍有其学术价值,还因为当前随着全球环境变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黄土高原也因其形成过程与地质史上之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加之在进入全新世后,黄土高原由于其特有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一方面它的环境变化,在各自然要素自身变化的基础上又叠加上人类活动的明显影响,使其环境变化之走向与机制呈现出不同于其前纯粹的地质时期那种变化之新格局,且其变化历程及影响又极具典型性;另方面,这一高原之环境变迁状况又对这一地区乃至全国之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反作用。这就使得对黄土高原人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迁之研究,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相关学科都对其研究成果十分关注。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元林副教授的这本新著的出版还算正当其时,并不过晚。由于本书论述的泾、洛流域包括陕北、陇东、宁南地区,正是黄土高原沟壑与黄土丘陵沟壑这两大类型区的主体部分,所以对这一区域自然环境变化所进行的贯通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涉及到各个主要自然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研究成果,必将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以及我国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工作发挥积极的效应。

  当然还应当指出的是,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泾、洛流域上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历史时期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沟壑逐步增多,塬面日趋破碎,致使今日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灾害频仍,固然自然因素占主要方面,但与历史上先民过度垦殖,从而大肆砍伐森林、毁坏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有关。书中列述的上述史实,揭示了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无疑对当今在国家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当地政府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治理改善这一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综观全书,作者对历史时期泾、洛流域河湖地下水之水文状况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频率、分布、危害等部分用力甚深,着墨较多,是该书的亮点所在;与之相应的是,限于篇幅与力量,对土壤变化之论述,稍嫌简略。所以我很希望元林副教授能在今后主要致力于中外关系史、交通史研究之余,继续发挥潜力,再对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做出新的建树,推出更具有内涵、广度与理论深度的新作。

朱士光
2005年7月6日写成于西安南郊望秦书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