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广东的农业与环境》目录、序言、后记

  

后记

  我对于民国时期广东农业的关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我从学于农史先驱者梁家勉教授门下时,农史研究室还隶属华南农学院图书馆,梁老还兼任学院图书馆的馆长。这给了我们自由进出图书馆书库的方便。除了在梁老花费大半辈子经营的农书特藏室里浏览古农书,我还被图书馆里那尘封的,一摞一摞的《农声》、《农事月刊》等民国时代的农业杂志,还有那些在民国时代农业科学先驱者所写的文章和研究报告所吸引。我感叹那个动乱的时代还有学者在实验室里在向农业科学研究的高峰攀登,在匪盗横行的田野山林中实践和调查。我深深地被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出于对前辈的敬仰,我当时写了岭南大学农学院因病过早告别尘世的杰出青年学者郭华秀、农学家黄遵庚的传记,也写了几篇民国时代农业的论文。看了1930年代农业发展的资料,我当时有计划将这一段历史作为将来我广东农业史研究的一部分。

  我想,个人学识有限,在农史这个狭窄和很边缘的学科里,专注在一个区域或者是对的;在一个区域,将农业史的古代和近代一起做,也未尝不可;研究的对象也不妨从农业科技史扩展到以农史为中心的环境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在2004年和2005年,我分别得到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资助,研究的框架分别叙述明清传统时代和民国时期近代国家兴起之后农业发展和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应对的情况。在2006年有一次我和学界一位朋友谈起这个构想,他忠告我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明清为好,且不要偏离农业科技史的范畴。

  为此我一尽最大的努力做这个课题。我一直思考如何将科技史和社会史、经济史、环境史结合,拿一点新的东西呈给学界。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忠烈兄是我的课题合作伙伴,他长期从事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在我构思课题主要思路的过程中,他一直给予我有益的启发,他向我强调要在写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社会“应对”,并在我进行田野调查时提供方便,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线索。

  从2004年到现在,五六年一晃就过去了。其间因为接《中华大典·农业典》、《中国农业通史·唐代卷》等课题,有关广东农业与环境的研究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在2008年,我完成了50万字的《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结项报告通过之后,专家组提了不少的修改意见。这促使我进一步修正和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2010年,我完成了现在的这个报告。我将这个不成熟的报告呈给农史界前辈彭世奖教授,和农史研究室的同事,希望他们能对拙作提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彭世奖教授给拙作写了序言。农史研究室主任倪根金教授将拙作纳入他主持的“华南农业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农史研究”的出版计划。谢丽教授细心审读了全部文稿,提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王福昌副教授、衷海燕副教授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拙作提出了修改意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在文稿的修改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和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书中我引用了魏露苓教授关于民国广东化肥的研究论文,也多处参考了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左晓丽、王敏、姚赞鸿、王华霖、闵丽华等同学硕士论文的内容。我的研究生闵丽华在学期间以民国的水稻育种事业为硕士论文,她是本书第六章水稻育种事业一节的参撰者。在此谨向农史界前辈彭世奖教授和上述诸位同事、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本小书,也算是对恩师梁家勉教授的最好的纪念。没有恩师的指引,我今生不会与农史有缘。我会继续努力,以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

  现在呈给学界的这个报告可能是粗浅和不成熟的,期待高明给予指教。

吴建新  
2010年12月28日  于华南农业大学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