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27个谜语

  毛泽东喜欢谜语,尤其喜欢制作谜语让大家猜。他曾出谜语“慢慢走”,打一人名,答案是“徐向前”,令人叫绝!包罗万象的毛泽东诗词,有27个谜语妙趣横生,颇值玩味。

  以毛泽东诗词作为谜面的佳谜有11个。

  以毛泽东的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句为谜面,打一外交名词:谜底是“声明”。这是采用的会意手法,在会意上设谜,非常之巧妙。

  以毛泽东的古体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句为谜面,打戏曲、曲牌名各一,谜底是“得胜令、收江南”,意即人民解放军在“得胜”后,毛泽东“令收江南”,构思甚是出彩。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有“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奇”。此谜采用离合、增损的手法,猜谜时先将“大河上下”进行上下组合,然后再根据“顿失滔滔”的意思,去掉“三滴水”即为谜底。此谜扣合的天衣无缝。

  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为谜面,打一台湾地名,谜底是“高雄”,形象生动,不失为谜中佳构。

  以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的“往事越千年”句为谜面,打水浒人名二,谜底是“时迁、史进”(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前进);

  以毛泽东的词《七律•冬云》中的“大地微微暖风吹”句为谜面,打浙江地名一,谜底是“温州”;

  以毛泽东的词《七律•到韶山》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为谜面,打三国人名二:“田丰、黄盖”;

  以毛泽东的词《念奴娇•昆仑》中的“江河横溢”为谜面,打常用词“浪漫”(浪花漫卷),十分贴切,耐人寻味。

  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浪遏飞舟”句为谜面。打一常用字,“心”。这个谜语采用的是象形法,“心”字中的“勾儿”比作“飞舟”,“三点”借喻浪花飞溅,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以毛泽东的词《念奴娇•昆仑》中的“一截还东国”句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杲”。“东国”指“日本”,谜底“杲”字“还”“一截”,上下拆开即为“日本”。

  以毛泽东的词《念奴娇•昆仑》中的“环球同此凉热”为谜面,打数学、物理名词各一,谜底为“圆周、恒温”。

  以毛泽东诗词作为谜底的佳谜有12个;

  以温庭筠《商山早行》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清平乐•会昌》中的“莫道君早行”。刘继兴认为,古时旅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不是谜底“莫道君早行”吗?

  以“月下追韩信”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中的“此行何去”(这个行动萧何去完成),让人回味不尽,真乃谜语中的上乘之作。

  以“我挑水来你浇园”或“生死之交一碗酒”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同心干”。

  以“恰如李广从天降”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飞将军自重霄入”,因李广有“飞将军”的称誉,故以此来扣合谜底与谜面。

  以“滑稽大夫也想知”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东方欲晓”。“滑稽大夫”指性格诙谐,言辞敏捷而多智的东方朔,“也想知”自然是“欲晓”的白话文。

  以“犹记潇湘竹”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贺新郎•读史》中的“但记得斑斑点点”。在文学史上,“潇湘竹”是眼泪的代名词,以毛泽东1961年也曾写过《七律•答友人》,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之佳句。

  以“劝君更进一杯酒”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贺新郎•别友》中的“从此天涯孤旅”。

  以“心事浩茫连广宇”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沁园春•长沙》中的“怅寥廓”。

  以“煮酒论英雄”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

  以“人面不知何处去”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卜算子•咏梅》中的“犹有花枝俏”。

  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贺新郎•别友》中的“挥手从兹去”。

  以“世上已千年,上界仅一日”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

  以毛泽东诗词句子制谜,谜底还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更令人叫绝。这样的佳谜有四个:

  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万里雪飘”句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中的“漫天皆白”;

  以毛泽东的词《十六字令三首》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句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同一首词中的“奔腾急”。

  以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背负青天朝下看”句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念奴娇•昆仑》中的“阅尽人间春色”。

  以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天高云淡”句为谜面,打毛泽东诗词一句,谜底是《满江红•和郭沫洛同志》中的“玉宇澄清万里埃”。

(文章来源:《环球视野》2010年6月21日第297期,摘自2010年4月《名家讲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