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参加张思德追悼会
——谈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由来和实质

  

  

  编者按:近日,反腐倡廉频道连载了由于亚博、陈秀梅编著,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修养关系成败——党员干部修养纵横谈》一书。该书从增强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这个愿望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理论与实际结合,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语言,从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中,阐述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加强政治、思想、纪律、作风、道德、文化和心理的修养,涉及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无论是廉洁勤政、为民务实的先进事迹,还是清廉自守、为民劳绩的历史典故,都力求触发人们灵魂深处的情感,从而起到涵养品性,修炼德行的作用。

  以下为本书节选。

  1944年9月8日,是一个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这天清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笼罩在一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土台上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挽悼。在里面的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卫团团部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悬毛泽东亲笔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台下肃立着1000多名军容整齐的八路军官兵。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举行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张思德,一个普通的八路军战士,1933年12月参加红军,1944年9月5日,奉命到安塞县挖窑烧炭,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要求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召开追悼会。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看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伴随着党的创立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早在党的创立初期,毛泽东就写了《民众的大联合》这篇文章,强调只有民众大联合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上了井冈山以后,他在红军入党宣誓仪式上明确指出:入党是为了给劳苦大众谋利益,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又写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强调关心民众生活,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与民同甘共苦。毛泽东对他的警卫员说过,我最怕人民遭受苦难,人民有苦难,我就心痛。长征途中,当红军寒冬腊月进入贵州地区时,气候寒冷异常。毛泽东看到穿着破烂单衣的老人带着孙女跪在路边乞讨,心里特别难受,立即把自己御寒的毛衣脱下来给老人和小孩。当时,他大病刚好,警卫员不管怎样阻止也阻止不住。到了延安以后,毛泽东在多次会议上不断地讲“为人民谋利益”问题。比如,在实行减租减息中,在建立统一战线中,在部队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强调要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

  1941年,毛泽东向参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民主人士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1942年,他在讲述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的关系时,再次强调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是“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接着,他在延安召开的《解放日报》座谈会上又讲:“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943年,他在为党中央起草抗战六周年宣言时,提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总之,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全民族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1944年9月8日,他借着追悼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机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1945年4月所作的党的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再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从七大党章到十八大党章,我们党都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的总纲里,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党员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论断不是偶然的,是发自内心地对人民的热爱,从他论述党与人民关系时的一些比喻中就可以看到。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把人民比作父母、上帝、大地、铜墙铁壁等;在执政以后,把人民比作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比作主人和水,而把党员干部比喻为勤务员和鱼。可见,人民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帮助人民办好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各种矛盾,推动人民事业发展。服务的内容很广泛,不仅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服务是互相的,不是单一的。党和政府要自觉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也要自觉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人民群众之间也要互相服务。就是说,我为你服务,你也为我服务。正如导师列宁所说的: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作为执政党来说,因为党员干部处于主导地位,手里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所以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重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只有党政干部带头做好了这一点,人民群众就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相互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

  在新的形势下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义非常重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本色,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有利于增强党的威信和战斗力。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是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公仆意识是具体而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坚持深入实际,主动问计于民,不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了公仆意识,就能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欢迎群众监督,不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心生厌烦,置若罔闻;有了公仆意识,就能热心帮贫扶困,尽心排忧解难,不会置群众冷暖、民生疾苦于不顾;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会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热衷作秀;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做人清正,执政廉洁,不会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一句话,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增强公仆意识,重要的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全部工作,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也不应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人民公仆。增强公仆意识,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党员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必须懂得一个真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党员干部没有任何权力。忘记了这一点,“公仆”就会成为“老爷”,就会导致权力扩张、权力懈怠乃至腐败滋生;做到了这一点,权力才能规范运作, “当人民公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强化公仆意识,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事业勃兴的根本保证。尤其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如果党员干部都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为公仆,善为公仆,我们将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也将迎来人民事业的更好发展。

  • 摘自《修养关系成败——党员干部修养纵横谈》
  • 来源:人民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