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170周年回眸:百年苦难 百年抗争(三)
广州十三行:进步与历史局限并存
冷东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废除禁海政策,次年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作为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构,开启了中外贸易的新阶段。乾隆二十二年(1757)停止其他三个海关的外贸职能,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广州成为西方国家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史称中西贸易“一口通商”时期。
为有效管理“一口通商”时期对外贸易事宜,清朝实行了“以官治商,以商治夷”的管理体制。作为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粤海关直属户部,主要职能为管理领海、对外贸易、征收关税及对行商的管理。在对外贸易的具体环节上,清政府实行了行商制度,即由粤海关选择部分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富有外贸经验的商人负责。
行商,一方面是垄断性的商业组织。另一方面又受清政府委托,承担外交管理的职能,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并不直接向粤海关纳税,一律由行商代收代纳,若有漏税欠税,行商负责赔偿。行商又代政府办理交涉事宜,外商不准和清朝的官府直接来往,一切命令、文书都由行商转达。十三行担负了外贸与外交管理的双重职能,既是私商贸易组织,又是代表官方管理贸易和外事的机构,具有半官半商的性质。
十三行并非指当时仅有十三个商行,主要是沿袭明朝市舶贸易体制时的惯称,称为“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的辉煌昌盛是建立在清廷一口通商基础上的。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清政府把西方国家来华贸易严格限定于广州,而不定在外贸物质主要出产地的长江下游地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力图冲破清朝贸易体制的约束,但都没有奏效。为扭转对华贸易的不利地位,19世纪以后,英帝国主义开始罪恶的鸦片走私贸易,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和一连串的社会恶果,直接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不得不采取严厉的禁烟措施,派遣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展禁烟运动。当英国发现清政府越来越严的禁烟运动大大妨碍了其利益时,惯于穷兵黩武和铤而走险的英国政府便不惜诉诸武力,发动了鸦片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岸自由贸易,取消广州十三行垄断外贸的特权,广州国际贸易中心逐渐被香港、上海等地所取代,清朝的外贸体制就此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州十三行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如何评价这阶段清朝外贸体制,即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地位,学术界分歧明显。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广州十三行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为中国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遗物与精神的财富,也为世界留下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历史文化纽带。这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笔者认为,对十三行历史地位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重新审视。
1.十三行标志了广东特有的历史地位。十三行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个别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而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它的意义在于记录了广东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段辉煌历程,在于广州自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的标志和定位,对中国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十三行体现了岭南文化的一种精神。岭南文化最有价值的人文精神是形成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创新发展、开放兼容为特质的区域文化传统,而十三行是支撑岭南文化这些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例证。
3.十三行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当同期的中国正走向一个以内陆性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空前巩固的统一封建帝国的时候,以十三行为代表的开发性的海洋经济、海洋性社会组织和海洋性行为已经向海外扩展,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十三行构成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环节。以往学者往往从鸦片战争以后考察中国从前现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然而工业革命自18世纪产生以来并导致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已经将处在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卷入到社会转型的变化之中,十三行无疑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应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错综复杂历史大趋势中,考察广州十三行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地位作用。
清朝外贸体制及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局限是明显的,认识其历史地位的前提是:这种制度是在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与中国社会同步发展的,是在历史大变动中开拓、动荡、发展和衰亡的。清朝十三行外贸体制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与边疆、整体与区域、国内与海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耐人寻思。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