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主要商品市场估计说明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章第一节(附录)

      

附录:鸦片战争前主要商品市场估计说明

一、人口

  全国人口,据孙毓棠、张寄谦:《清代垦田与丁口的记录》(载《清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1835年为4.017亿,1840年为4.128亿,1845年为4.213亿;较晚材料如1887年为4.015亿,1901年为4.264亿。1840年的记录可能偏高,为便易计,我们把鸦片战争前夕的人口作4亿计算。

  非农业人口,包括城市人口、驻军、矿工、游民等。有人计算1900—1910年66个城市人口共1,710万人(Dwight H.Herk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969,p.292—295)。有人估计1843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5.1%(William G.Skinner: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1977,p.211一220)。我们按5%计,即2,000万人。

二、粮食

  第三章第一节中,我们估计原粮年产量为2,320亿斤,是按4亿人口平均每人占有580斤估计的。

  商品粮:(一)非农业人口2,000万人,所需口粮低于平均占有粮数,按人均500斤计,共需原粮100亿斤。(二)经济作物区,依下述估计,茶农130万户,蚕农160万户,集中棉产区棉农440万户,连同蔗农、烟农以及渔民、灶户等,总共不下1,000万户,即5,000余万人。但他们大多也种粮食,象蚕桑基本上是副业,棉花常与粮食轮作,盐户也常兼种粮食。以平均每人口粮500斤中有一半须购入商品粮计,共约需原粮125亿斤。(三)商业性酿酒、制酱及纺织品上浆、表糊等用粮。用粮最多的是酿酒糟坊。下面是事例:

  河南,麦曲外销,年耗麦数千万石。(尹元孚《禁止麦曲疏》,《切问斋文钞》卷一七。)

  西北五省,按每县40个糟坊计,岁耗谷千数百万石。(方苞:《请定经制札子》,《方望溪全集》集外文卷一。)

  南京,日销酒千石,谷1300石。(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二六。)

  济南坊100余家,谷50,760石,麦17,280石。(马国翰:《对钟方怕济南风土利弊问》,《皇朝经世文编补》)

  贵州怀仁县,糟坊20余家,年需粮不下2万石。(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七。)

  这样,全国至少要3,000万石了。不过,这些记载意在禁酒,不免夸张。且糟坊,酱园大都地主富户所开,所用粮食只有一小部分购自市场。至于棉布上浆,依下述估计,年需37.7万担,也只小部分用商品空。总计这项所需,可估为原粮1,300万石,按每石150斤计,合20亿斤。

  以上三项商品粮合计245亿斤,占产量的10.5%。不过,其中有些还不是真正的商品粮,已详正文。

  鸦片战争前后的粮价,我们所见仅上海、常熟的米价有些记载,列表4—7。

表4-7: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米价

年代 地区 年成 米每石价 折合银两 资料来源
道光十一年
1831
道光十三年
1833
道光十四年
1834
道光十五年
1835
道光十六年
1836
道光十八年
1838
道光十九年
1839
道光二十年
1840
道光二十二年1842
道光二十四年
1844
道光二十五年
1845
道光二十六年
1846
道光四年至
二十四年
1824-1844
道光二十一年
至三十年
1841-1850
常昭
上海
福建
常昭
福建
上海
上海
青浦
昭文
昭文
昭文
昭文
昭文
昭文
昭文
昭文
常昭
上海
大水
大水



大稔


大有
丰稔

平均
4500文
7500文
8000文
5200文
8000文
2800文
2800文
2000文
2250文
1.8-1.9元
2.1-2.2元
2.2-2.3元
2.2-2.3元
1.7-1.8元
1.3-1.4元
1.3-1.4元
3200文
-3300文
3.79元
3.6
5.7
6.1
4.0
6.1
2.2
2.2
1.6
1.8
1.3-1.4
1.5-1.6
1.6-1.7
1.6-1.7
1.2-1.3
0.9-1.0
0.9-1.0
2.4
2.5
2.7
郑光祖:《一斑录*杂述》卷二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0
蒋蘅:《禁开茶山议》,《云寥山人文钞》卷二。
郑光祖:同上,卷六。
蒋蘅:同上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0。
同上。
同治《青浦县志》卷二九。
柯悟迟:《漏网喁鱼集》。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郑光祖:同上,卷六。
邹大凡等:《近百年来旧中国粮食价格变动的趋势》,《学术月刊》1965年第9期

  注:银一两合钱数:1831年1250文,1833-1834年1300文,1835-1836年1250文;据郑光祖及其他材料。1元=0.715两

  表中有些大灾年份,粮价偏高,而1838一1846年系昭文县的开仓价,其值偏低。考虑各种因素,我们把鸦片战争前江南米价评为每石2两,这已比乾嘉之际下降许多(主要由于银价上升)。此价尚需折成原粮价。清初官家收赋常接“一米二谷”计,即谷价应为米价一半。但有记载谷价为米价46%(4雍正朱批偷旨)第四十七册雍正三年十一月十四日乔于瀛奏广西事),乃至仅为米价的30.9%(第四十七册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禅济市等奏台湾事)。至鸦片战争前,出米率应有所增进。可是道光二十年(1840)包世臣说:“况两三年内,年谷顺成,收获时,谷一石仅值钱五百上下”以银荒小补说》,《安吴四种》卷二六)则又更低。但这是指江西粮食输出区,又系顺年叩获时价,不足为据。又商品粮中有一部分是小麦,小麦价格约为米价的70%(郑光祖:《一斑录·杂述》道光《横径志稿》卷七)。因此,通盘考虑,我们仍按“米一谷二”把原粮价格评为每石1两。

  这样,鸦片战争前商品粮245亿斤,按每石150斤计,合16,333.3万石,值银16,333.3万两。

三、棉花

  棉花和下项棉布的产量和商品量,是采用徐新吾同志及《江南土布史》(待刊稿)的估计;其商品价格,则我们另行估计。棉花产量的估计,是参照近代棉产统计,调查人均棉布和絮棉消费量及其变化趋势,估定全国棉花消费量,再按进出口修正,得出全国棉花应有产量。这种方法,须有较长期(1840—1936年)的数据参验,将详载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这里仅将其1840年的估计结果列表4—8。

表4-8:1840年出花产量估计

全国棉布消费量
年人均消费水平
全国消费棉布
折合棉花(1)
全国棉絮消费量
年人均消费水平
全国消费絮棉
折合棉花(2)
全国棉花消费量(1)+(2)
加:出口土布折合棉花
减:进口棉花
进口洋纱、洋布折合棉花
全国棉花产量
折合市秤
1.5匹(5.45方码)
60,000.0万匹
649.6万关担
0.5关斤
200.0万关担
208.3万关担
857.9万关担
0.1万关担
50.0万关担
5.6关担
802.4万关担
970.7万担

  资料来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一章(待刊稿)

  说明:棉布均折算成标准土布,每区重会馆秤20两,宽1.2海尺,长20海尺。

  原估计又根据棉花生产状况和当时棉产的分布,估算当时全国约有棉田3,487万亩,植棉户2,836万户,但大多是兼种一些棉花的,其在集中产区可称为棉农者,约440万户。又根据手纺织的劳动生产率,参考近代的调查,估算1840年全国约有棉纺织户3,426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5%,其中,约有80%本身是植棉户,20%是购用商品棉。絮棉的消费大体也是这样。不过,植棉户中也有少数自己不从事纺织,非植棉纺织户中也用有少量洋纱。这样估算1840年国内市场棉花的商品量为316万担,占棉花消费量的30.6%,国产棉花的商品量为255石万石,占产量的26.3%。其情况如表4—9。

表4-9:1840年棉花市场估计

  万关担 万担
全国棉花产量
全国棉花消费量
国内市场商品量
其中:用于织布
用于絮棉
占消费量比重
减除进口商品棉
国产棉花商品量
占产量比重
802.4
852.5
261.2
12.67
134.5
30.6%
50.0
211.2
26.3
970.7
1,031.3
316.0
153.3
162.7
30.6%
60.5
255.5
26.3%

  资料来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一章(待刊稿)

  棉花价格,以郑光祖的《一斑录·杂述》(卷六)所记较详:“道光元年,以连岁丰收,[棉花每担]价降至三千二三百。三年水荒,次年春价至十一千。后数岁以四千四五百为常。十三年冬又至十千。十五年冬八千四百。后复旧。二十年后,连岁价至八九千。自二十四年而后,价一落再落,近又以五千为常矣。”又(卷八)“自道光二十一二年,每担洋钱五元三四角。……二十三四年,落至四元四五角。二十六年落至三元三四角。本年(二十九年)水未没,价已渐增至五元六七角,自冬及春增至洋钱八元。”按自1838年后银价大增,约每两合1600文,洋价更无常,郑光祖所记1840年前后棉价“八九千”文(合5.3两)与“五元三四角”(合3.8两)自相矛盾。又此系常熟、昭文棉价,仅道光四年(1824)有上海价,反较常昭为高。通盘考虑,取较长期趋势,我们将棉价评为每担银5两。

  这样,鸦片战争前国产棉花的商品量为255.5万担,值银1,277.5万两。

四、棉布

  棉布的产量系从消费量导出,并以纺织户本身的消费量代表自给布产量,其余为商品布。估计结果如表4—10。

表4-10:1840年棉布产量和市场估计

  棉布产量
  全国棉布消费量(1)60,000.0万匹
  出口土布(2)5.9万匹
  进口洋布(3)273.2万匹
  全国棉布产量(4)=(1)+(2)-(3)59,732.7万匹
  自给布
  全国农村纺织户人口17,100.0万人
  年人均消费总量=自给布(5)1.65万匹
  占产量比生(5)÷(4)47.2%
  占消费量比重(5)÷(1)47.0%
  商品布
  国产棉布商品量(6)=(4)-(5)31.,517.7万匹
  占产量比重(6)÷(4)52.8%
  国内商品布流通量(7)=(6)-(2)+(3)31,785.0万匹
  占消费量比重(7)÷(1)53.0%

  资料来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一章(待刊稿)

  说明:均折成标准土布计算,每匹重会馆秤20两,宽1.2海尺,长20海尺。

  棉布价格,国内文献,我们仅见乾隆末记载,约合每匹200—400文(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生计篇)。五口通商后,外国人记载有:宁波产16英尺×24英尺的头等白布,每匹60O文;长21.5尺的“南京布”,每匹售0.4元(R.M.Marlin:China,Political,Commercial and Social,Vol,11,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第1卷第557、616页)。所述宁波布,合20石6海尺长,1.14海尺宽,与本文所用标准土布规格相仿。所述“南京布”实即松江布,其规格亦略同、前者每匹600文合银0.3两,后者0.4元合银0.29两。又天津海关报告记1853—1859年调查土布每磅值441文(Trade RePorts,1866,天津,P.89)。按本文所用标准上布每匹重约1.45磅,应为6395文,合银0.32两。外销布系由上海运广州出口,价格较高。1817—1833年广州出口南京布1,923.3万匹,价值1,325.4万元(H.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926,Vol.Ill,p.308一384;Vol.IV,p.4—370各表综合),合每匹0.9元,即0.49两。因此,可将棉布的国内市场价格评为每匹0.3两,1840年左右大约相差不大。

  依此,鸦片战争前国产棉布的商品量为31,517.7万匹,值银9,455.3万两。

五、丝

  鸦片战争前,我国丝的生产还是作为农家副业,农民自养蚕、自缥丝,没有生茧的市场。但丝织业已基本上与制丝分离了,据估计,农民自缀丝、自纺织者大约只占纺织用丝的10%,其余的纺织用丝都已是购自市场了。出口的生丝当然也是商品丝。至于野生的榨蚕丝,情况不明,不过,鸦片战争前榨蚕丝还没有出口,国内市场也有限,我们这里从略。

  丝和下项丝织品的产量、商品量、商品值,都是采用徐新吾同志和《江南丝织工业史》(待刊稿)的估计,而在计价上有所变动。1830—1837年,广州平均每年出口生丝9,053关担(H.B.Morse,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hinese Empeire,1910,p.413),即以此数代表1840年的出口量。除出口生丝外,其余丝全部作为纺织用丝,织造丝织品。根据几个重点地区织机数与机户工匠人数等材料估计,1840年纺织用丝的产量约为5.5万关担。并依此估计茧产量约为106万关担,蚕户160万户。

  1830—1832年广州出口生丝的平均价格为每关担327.79元(H.B Morse The Chronices.Vol.IV,p.222—341各表综合),但其中包括少量废丝,因此,估计1840年的出口价格为每关担350元。内销丝的价格约为出口生丝的70%,即每关担245元。此外,在制丝中尚有废丝、废茧等副产品,均可出售,其价值约为丝价的9.19%。

  依此,估算1840年全国丝产量为7.7万担,商品量为7.l万担,值银1,202.3万两,如表4—11。

表4-11:1840年丝产量和市场估计

纺织用丝产量(1)
减:农家自纺织用丝
内销丝商品量(2)
生丝出口量(3)
全国丝产量(4)=(1)+(3)
折合市制
丝的商品量(5)=(2)+(3)
折合市制
占产量比重(5)÷(4)
内销丝价值(6)=(2)×245元
出口生丝价值(7)=(3)×350元
制丝副产品价值(8)=[(6)+(7)]×9.19%
丝商品价值(6)+(7)=(8)
折银两
5.5万关担
0.5万关担
5.0万关担
0.9万关担
6.4万关担
7.7万担
5.9万关担
7.1万担
92.2%
1,225.0万元
315.0万元
141.5万元
1,168.5万元
1,202.3万两

  资料来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一章(待刊稿)。

六、丝织品

  丝织品包括绸类、缎类和丝线、丝带等,产量均无资料可寻,只能从丝产量上来估计。生产一担丝织品平均需耗丝1.35担。按表4—11纺织用丝产量为5.5万关担,即可制成丝织品4.07万关担,折合市制4.9万担。这包括农家自织之丝织品,亦视为商品。(至于官织局,这时已基本停产,可不计。)

  丝织品的价格,差异极大,并无记载。淮大路货是绸,照丝绸行业的说法是“—底一面”,即丝织成绸,价值加一倍。按表4一11,内销的价格为每关担245元,加一倍即490元。考虑到缎类价格较高以及出口之绸缎价亦较高,我们统按每关担500元计,则全部丝织品(包括出口部分)价值为2,035万元,折合银1,455万两。

七、茶

  茶的产量、商品量、商品值,是采用徐新吾同志和《近代上海华商国际贸易业》(待刊稿)的估计,而在计价上有变动。

  茶的国内消费量,前人多有估计,大都偏高,兹按每年人均0.5斤估算,即年需200万担。鸦片战争前,我国茶叶已是占第一位的出口品,1834—1838年广州平均每年出口42.3万关担,加上陆路运往俄国10万普特,共约45万关担。两者合计即商品量,亦即作为产量。并依此产量,估计有茶田520万亩,茶农130万户。

  内销茶的价格,地方差异很大,也罕见记载,只能按近代标准,按出口价的一半计算。而在出口价上有一个特殊的问题,即鸦片战争前是广州一口通商,菜价特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几乎是唯一的茶出口国,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浙江、安徽茶须经人力背挑过瘐岭到广东,耗费过巨。这样价格与茶农的收入无关,据此估价,必致歪曲国内市场的计量关系,与本文目的不合。因此,我们改用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出口价,比较有代表性。1850—1856年上海几种出口茶的平均价格为每担20.7两(姚贤镐:4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第582页),并以其50%,即每担10.3两,作为内销茶的平均价。

  依此,估计1840年茶的商品量为260.5万担,值银3,186.1万一两,见表4—12。

表4-12:1840年节产量和市场估计

国内茶消费量(按干毛茶计)(1)
出口茶
折市秤(2)
出口的耗10%(3)
出口茶(按干毛茶计)(4)=(2)+(3)
茶的商品量=产量(5)=(1)+(4)
内销茶价值(6)=(1)×10.3两
出口茶价值(7)=(2)×20.7两
茶的商品量(6)+(7)
200.0万担
45.0万关担
54.4万担
6.1万担
60.5万担
260.5万担
2,060.0万两
1,126.1万两
3,186.1万两

  资料来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一章(待刊槁)。

八、盐

  盐是先根据十一个盐产区户部额定的引(票)按不同配盐数计算其销售量,这个销售量也就代表官盐的产量。再按每个盐区不同的销区的发售价计算其销售金额,此价大体相当于批发价价格。计算结果列人表4—13。即每年销盐约24.2亿斤,价值4,812.9万元。这是官盐。

表4-13:清中期官盐销量和销售金额估计

盐区 时间 销售量万斤 销售金额万两 平均发售价两/斤
长芦
山东
河东
两淮
两浙
福建
两广
四川
云南
陕甘
东三省
合计
道光二十年
乾隆末
嘉庆十二年
道光二年
嘉庆
乾隆
道光
嘉庆
嘉庆
乾隆
光绪二十四年
23,497.1
15,114.1
15,922.9
56,420.0
28,394.3
11,809.9
19,390.9
35,254.4
3,942.8
2,241.8
29,824.5
241,812.7
406.65
260.60
382.03
1,523.34
393.92
148.97
383.79
803.83
118.28
33.63
357.898
4,812.93
0.017
0.017
0.024
0.027
0.020
0.013
0.019
0.023
0.030
0.015
0.012
0.020

  资料来源:各地区盐法志、《清盐法志》、《中国盐政纪要》等。

  说明;价格折算,均用乾隆五十九年户部规定,每钱十文作银一分。

  官盐之外,尚有新疆、内蒙、河南等省的少数地方用上盐,以及私盐。土盐数量难考。私盐则各地区情况不一。本书第五章第五节中曾测算,四川的官盐销售量为计口授食需要量的83.4%,即有166%依靠私盐。四川是私盐较少的地区。其他地区说法不一,甚至有说与官盐相培者。不过有条规律,凡是私盐猖撅的地区官盐总是滞销,象两浙、两淮在嘉庆、道光间常积压相当一年半的引额,所以两者互为消长。我们假定私盐平均占官盐的三分之一,则有8亿斤。私盐的价格较低(并且质量也较好),私盐猖狱的地方(如两淮)只有官盐价的一半。我们按官盐价三分之二计,即每斤0刀13两,则私盐价值为1,040万两。这样,全部盐的销售量(也就是产量)为32、2亿斤,价值银5,852.9万两。

  雍正时按计口授盐配引,规定每人每日需盐五钱,即每年11.4斤。那么,按4亿人口计,需盐45.6亿斤。若以此数为准,私盐就几乎和官盐相等了。不过,我们知道,有些地方群众没有盐吃的现象还是常有的,文献也有“淡食”记载。更有些地区,群众不都是买盐吃,盐中也存在自给经济,特别是在沿海和池盐、岩盐、土盐产区。所以,就市场上商品盐流通量说,上述估计是可行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