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发新疆的特殊道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新疆兵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

  (一)新疆兵团是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组织创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既不是现役部队,又非一般的经济组织,它是执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这一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集中了不同的产业部门,形成了三大产业的梯度分工;有完整的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系统;拥有自己的公安、检查、法院、司法、劳改监管系统及武装警察部队,构建了“生产、生活、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兵团实行计划单列。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确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从宏观上分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制度创新,从微观上理解是兵团人的管理创新。

  从兵团内部的组织机理分析,兵团自成立之时,就保留了人民解放军原有的师、团、营连、排体制,传承了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既有民主制度,又有统一意志,具有体制上的优势作用,能够做到政令统一、集中人财物,达到规模效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兵团具有较强的“寓兵于民”色彩。20世纪50年代,兵团就形成了一支1.4万人的武装部队。60年代初,又组建了一支武装民兵队伍。1965年以后,组建了466个值班连队,并有炮兵团、坦克团、骑兵、机炮、工兵、通信等兵种。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兵团的武装事业已发展为武警、预备役、基干民兵三位一体的富有兵团特色、适合新疆特点的专业门类齐全、装备优良的武装体系。

  兵团这一组织形式一方面与地方行政区和军事管辖区有着区别,另一方面与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的屯垦戍边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性质的不同,古代的屯垦戍边是封建国有制的一种政治、军事和经济组织形式,屯垦戍边军民是依附于封建王朝的农奴。而兵团的屯垦戍边则是社会主义国有制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社会组织,军垦职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参与各项事业管理,劳动积极性较高。

  二是管理方式不同,古代屯垦戍边实施封建社会的军事化管理,从事单一的农业经济;而兵团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机器和技术,以农业为核心,采取多元化经营,拥有齐全的产业部门,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规模、发展不同。古代屯垦戍边的发展,决定于封建王朝的国力和统治者的重视程度。西汉时,新疆屯田人数达2万余人,唐朝达5万余人,清朝(1840年以前)达12.67万人,屯田20万公顷[14]59。而兵团屯垦则是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依靠自身努力,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发展潜力。正因为如此,兵团由刚成立时的17.5万人发展成为如今的256万人。特别是兵团与地方的不断融合,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双赢”态势。

  (二)新疆兵团是建设道路探索中生产力发展的新创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总人口256万,下辖14个农业师,4634个企事业单位[14]620,控股11个上市公司,与地方企业和中央直属企业并列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1.兵团在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贡献

  解放前,新疆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兵团成立以来,兴办各类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到2004年末,兵团拥有工业生产单位300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1户,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5户,占自治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7.2%,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轻工、食品、造纸、皮革、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完成工业总产值144.48亿元,比1954年的0.57亿元增长了253倍;生产纱11.18万吨,机制糖13.22万吨,原煤402.30万吨,水泥271.06万吨,分别占据了自治区的38.4%、35.5%、10.7%和22.3%,为改善新疆工业布局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2.兵团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土地面积745.56万公顷,其中耕地103.72万公顷,园地5.76万公顷,林地43.57万公顷,牧草地242.8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为21.73万公顷[14]57。现有水库114座,总库容31.51亿立方米,机电井10590眼,灌溉渠道总长99375千米,其中已防渗渠道26657千米[14]64。兵团还拥有32架农用航空作业飞机和数万台农机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2004年兵团的农业总产值为239.45亿元,占自治区的31.9%,其中棉花产量达87.78万吨,占自治区的50.1%,人均耕地及人均棉花、油料产量居全国第一。

  3.兵团在新疆整体经济中的作用

  2004年,兵团生产总值达到302.1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占自治区的13.7%,人均生产总值为1.18万元,为自治区的105.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8∶26∶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1%、20.1%和48.8%[14]53。产业结构也日臻优化,生产力布局逐渐合理,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南疆边境经济带和哈密特色经济区的发展格局,石河子垦区则成为兵团对外开放的龙头。

   表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GDP总量和三大产业产值统计表 (单位:亿元)
        
           1954  1958  1965  1980  1985  1990

  GDP      1.18  2.61  5.65  10.19  20.13  45.69

  第一产业产值   0.17  0.86  1.94   4.38  8.09  20.91

  第二产业产值   0.75  1.02  2.37   4.1   7.93  14.69

  第三产业产值   0.26  0.73  1.34   1.71  4.71  10.09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GDP     121.60 180.68 196.34  222.55 268.69 302.15

  第一产业产值  56.00  71.63  62.83  76.36 109.10 115.13

  第二产业产值  31.87  51.34  59.93  65.99  70.70  79.65

  第三产业产值  33.73  57.71  73.58  80.20  88.89 107.37

  资料来源:《兵团年鉴2005》。

  经过兵团人的不懈努力,在荒原上崛起了一批新城,形成了以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图木舒克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极,并在各个团部形成了175个集镇,为加速推进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做出贡献。

  (三)新疆兵团是建设道路探索中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1.为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兵团成立后,一直执行着守边、内卫的任务。60年代,兵团根据中央指示,先后在边境一线组建了58个边境团场,与边防部队一起担负着2019公里的守卫任务,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国防屏障。在与新疆长期存在的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兵团始终将平息暴乱及突发事件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成为稳定新疆的核心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后,兵团的武装民兵先后协助部队平息了麦盖提、伽师、巴仁乡、伊宁等地一系列暴乱,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兵团成立的50多年中,先后看押改造了内地遣送的12万名犯人。1983年“严打”后,又承担了对18个省市重刑犯的看押改造任务。从1983年以来,兵团共出动民兵4万余人次,协助公安部门抓捕犯罪分子500余人,追捕越狱犯70余人[15],为新疆地区和全国的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2.为解决就业,吸引迁移人口做出贡献

  兵团自成立以来,不仅成功地接收和安置了上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退伍转业军人、支边青年和各类自动来疆人员,同时,国家每年还有计划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到兵团工作。这些人员的进疆,不仅减轻了当时国家的就业压力,改善了我国人口布局,而且给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移民最突出的作用之一就是将人才和智力资源进行高程度的开发、利用和重新配置,促使偏远、闭塞和相对封闭、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发生变化。”[16]

   表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年末人口及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1954   1958   1965   1980   1985   1990

  年末人口  17.55  38.48  129.32  220.08  222.24  214.35

  就业人数  13.33  26.32   68.82   93    103.43  106.3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末人口  228.79  242.79  245.36  250.12  254.22  256.38

  就业人数  106.55  92.58   93.31   95.51   97.55   97.59

  资料来源:《兵团年鉴2005》。

  从表2可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织形式,为吸收迁移人口、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新疆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3.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兵团先后实施了“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基干林建设工程”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等一批工程,在戈壁荒漠建成绿色生态经济网络,形成了106.4万公顷的新绿洲。兵团还在国家支持下,新建喷、滴灌30万公顷,使喷、滴灌总面积达36.67万公顷,占兵团总灌溉面积的1/3,成为改善绿洲生态环境、保持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其中,高新技术节水面积达24万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区。

  同时,兵团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合理利用资源为依托,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全面促进兵团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肩负历史重任,不仅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巩固边疆的重要基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模式是新中国建设道路探索的结晶,在当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收稿日期:2007—04—03

  【参考文献】

  [1] 李书卷。毛泽东屯垦思想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8.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913.

  [4]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36.

  [5]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7.

  [6] 新疆民族研究所。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高宗朝(三)[M].乌鲁木齐;新疆民族研究所,1978:1475.

  [7]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6[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7653.

  [8] 新疆军区。屯垦军魂[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9] 新疆军区·关于成立生产建设兵团的请示[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委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中央与兵团专辑:第14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3.

  [10] 李福生,方英楷·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上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301.

  [11] 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12] 邓小平·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委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中央与兵团专辑:第14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4.

  [13]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邓小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委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中央与兵团专辑:第14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88.

  [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社。兵团年鉴2005年[J].乌鲁木齐:兵团印刷厂,2005.

  [15]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220.

  [16] 麻霞·农垦事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的贡献[M]//姜文盈,刘成林·屯垦戍边五十年。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91.

原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乌鲁木齐)2007年6期第72~77页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