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副将环球航行发现美洲﹖

  一本名为《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的书已经由Bantam Press在英国出版﹐目前在英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属于科学自然和书中历史类﹐排行第22位﹐读者评价为五星级﹐标价20英镑﹐网上售价10英镑。英国报纸Evening Standard说﹐这是一本“经过详尽研究﹐具有说服力和激动人心的书﹐叙事充满激情和力量”。该书的大幅广告贴满伦敦的地铁车站和广场。据透露﹐该书美国版将补充更多史实资料和证据﹐取名《1421年中国发现美洲》﹐2003年1月由出版商William Morrow在纽约举行首发式。 
  1422年﹐郑和下西洋的副将洪保和周满率船队在南美洲登陆后﹐继续南行﹐在沿岸多处停留。他们最终发现通往太平洋的水路﹐比麦哲伦提早一近个世纪抵达南美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在那里﹐船队分为两路﹐洪保率部份船只继续向南﹐抵达南极洲的格拉汉姆地(Graham Land)﹐然后向东航行﹐穿过南印度洋﹐抵达澳大利亚西岸。而另一位副将周文则率部份海船沿北美大陆东岸向东北航行﹐经过罗得岛和格凌兰岛寻找北极。一支部署则沿俄国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向东﹐穿越白令海峡﹐返回中国。

  按照常人理解的历史知识﹐以上这些文字即使不是天方夜谭﹐也是历险小说家的凭空虚构。然而﹐英国一位退休的核潜艇指挥官近日写作出版了一本让人匪夷所思的书﹐引用大量证据试图说明这样的说法是尚未被世人了解的历史事实。书中讲述了中国古代航海家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数十年前作环球航行﹐并考察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南北两极的历险故事。书中还引用他历时15年在世界各地收集的大量文化人类学和考古证据﹐试图说明郑和下西洋时的几名副将是人类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他们绘制的全球地图启发了哥伦布﹐促使他向西航行寻找印度和中国。

海军军官遍访郑和航迹

  这位前英国海军核潜艇指挥官作者名为加文门西斯(Gavin Menzies)。他目前在英国各处演讲﹐推广该书﹐并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专门网站﹐介绍中国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过程。此外﹐他还设立了网络论坛﹐号召全球各地的学者和热心读者提供考古和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资料证据﹐证明中国航海家的确曾在哥伦布和麦哲伦之前到达美洲并作环球航行。

  据该书的网站资料介绍﹐门西斯生于1937年﹐曾在二战期间在中国呆过两年。据他1953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他随海军周游世界﹐追寻哥伦布﹑迪亚士﹑加布拉尔﹑达迦玛﹑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等航海家留下的踪迹。七十年代从海军退役后﹐门西斯又多次到中国和东南亚。为研究1421年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访问了120个国家的900多座博物馆﹑图书馆﹐并遍访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重要港口。

  该书的网站内有一段计算机动画﹐标明郑和副将率领船队周游世界的航线。动画图解说﹐1421年3月3日﹐朱棣皇帝派遣郑和率领由107艘海船组成的船队离开中国驶往马拉加。船队在那里稍事停留后﹐继续西行﹐驶往印度的加尔各答。抵达加尔各达后﹐郑和经由东南亚于当年11月返回中国。他的三位副将﹕周满(Zhou Man)﹑周文(Zhou Wen)和洪保(Hong Bao)结伴继续西行﹐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抵达非洲西海岸﹐直到佛得角群岛的圣安塔奥(Santo Antao in the Cape Verde islands)。

网站图解描绘中国环球航行

  周文在圣安塔奥与洪保和周满的船队分开﹐乘赤道附近的洋流向西横渡大西洋﹐抵达加勒比海地区。洪保和周满则率船队向西南航行﹐穿过大西洋﹐抵达委内瑞拉沿海登陆。周文的船队在波多黎各附近遇到热带风暴﹐损失了九条船。幸存者在古巴登陆后﹐又继续沿北美大陆东岸向东北航行﹐经过罗得岛和格凌兰岛寻找北极。虽然他们是否达到目标不得而知﹐但已经非常接近。

  周文的船队在北大西洋精疲力竭﹐分头返回中国。一支南下﹐经由亚述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原路返回﹐另一支则沿俄国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向东﹐穿越白令海峡﹐返回中国。

  按照门西斯的说法﹐洪保和周满的船队在南美洲登陆后﹐继续南行﹐在沿岸多处停留。他们最终发现通往太平洋的水路﹐比麦哲伦提早一近个世纪抵达南美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在那里﹐船队分为两路﹐洪保率部份船只继续向南﹐抵达南极洲的格拉汉姆地(Graham Land)﹐但这个说法有很多争议﹐不太可信。据说﹐他的船队经过威德尔海(Weddel Sea)﹐在克尔格伦岛(Kerguelen Island)登陆﹐然后向东航行﹐穿过南印度洋﹐抵达澳大利亚西岸﹐在本伯利(Bunbury)南边登陆。三艘海船在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沿岸沉没。洪保的船队随后经由印度洋和中国南海回国﹐途中又损失了三艘船。

  周满的船队则从麦哲伦海峡趁南太平洋的赤道回流向北﹐抵达秘鲁西海岸﹐随后他沿南太平洋的马盖萨斯群岛﹑托摩腥旱?Marquesas and Tuomoto archipelagos)和诺弗克岛(Norfolk Island)﹐穿越大洋﹐抵达澳大利亚东岸﹐在纽卡斯尔(Newcastle)附近登陆。他在那里建造了一个兵营﹐并继续向南探索﹐抵达坎贝尔岛海域。途中他损失了一艘海船。

  门西斯的图解说﹐周满的船队在探索了新西兰后﹐返回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海域﹐途中损失了三艘海船。随后﹐船队分为两路﹐考察了大堡礁﹐并在附近海岸登陆﹐寻找金﹑铅和锑等矿物。

  周满在考察了澳大利亚海域后﹐向北航行﹐却没有立即回到中国﹐而是沿日本岛链向东北航行﹐再次穿越太平洋﹐到达加拿大西岸。周满的船队沿北美太平洋沿岸难下﹐在从温哥华岛到秘鲁沿岸的许多地方建立了落脚点。游历了北美和中美洲西岸后﹐周满才率船队横跨太平洋返回中国。

  图解还说﹐一位名叫杨清(Yang Qing)的中国航海家也在印度洋游历多年。他虽然没有到达美洲和太平洋﹐但是对中国的航海技术作出杰出贡献。他比约翰哈里森发明天文钟早三个世纪掌握了利用星象确定经度的技术。

  英国BBC的报导说﹐尽官学术界认为门西斯的理论不过是一座“用假设建造的高塔(a tower of hypotheses)”﹐但是出版商还是付给这位不知名的作者78万美元版税出版该书。英国的一家电视公司还通过竟标赢得为该书拍摄记录片的权利。

华人学者认为不太可能

  台湾《联合报》则说﹐台湾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议题的学者和媒体工作者都认为不可能,并说郑和船队的终点本来只到印度,后来曾派分遣队到非洲寻找长颈鹿,最远也只到非洲而已。报导引述从海洋史、经济史研究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员陈国栋表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求外国朝贡及贸易(主要是胡椒和一种叫“苏木”的红色棉布染料),当时中国的西洋航线终点只到印度西海岸,郑和本人则大都在中途点麻六甲坐镇指挥。

  陈国栋说,郑和船队是在孟加拉看到长颈鹿(即中国所称的吉祥野兽“麒麟”,在明朝是贵重礼物),获知长颈鹿原乡在今非洲肯尼亚,于是派分遣队前往肯尼亚寻找,但最远就到非洲东岸,绝不可能再绕过非洲南端前往美洲。

  报导还引述钻研郑和航海途径多年的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信雄说,学术界研究郑和航海依据有三:一是追随郑和的三名部属所写的游记;二是记载明朝皇帝行政记录的《明实录》;三是出土的十件左右石碑:这三方面史料把郑和七度航海所到之处记载得清清楚楚,并没有到过美洲的记载。

搜集考古证据期望说服读者

  门西斯则认为﹐他的理论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历史材料和证据都已经存在﹐只不过是无人加以整理研究。门西斯提出中国航海家发现美洲并首先环球航行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证据纷至沓来﹐以至于他不得不雇佣4名研究员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在1421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证据包括墨西哥出土的一具具有中国人特征的尸骨﹐戴有西班牙人到达墨西哥以前当地并不存在的中国碧玉。在美国加州的沙加缅度河也出土了一只怀疑来自中国的古代海船残骸。美国西部殖民的先驱也在加州俄国河(Russian River)畔发现过讲汉语的村落。在南美洲的秘鲁﹑智利和阿根廷﹐西方殖民者到达美洲以前﹐当地印第安人已经饲养许多种雉鸡﹐而生物研究表明美洲并不产鸡。此外﹐美洲印第安文化中也曾发现许多中国文化的印记﹐包括类似中国汉字的铭文﹐具有殷商风格的雕刻花纹﹐天文台遗迹﹐以及服饰织物等。人种学家也认为美洲印第安人具有亚洲蒙古人的特点﹐一些高山地区生活的印第安人在相貌和服饰上都酷似西藏人。

  按照门西斯的说法﹐欧洲15﹑16世纪的航海图和地理著作中﹐已经详尽地描绘了南北美洲沿岸和加勒比海地区﹐而那时欧洲殖民者还没有来得及对新大陆进行详细的研究。甚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欧洲出版的地图上就已经出现美洲海岸的轮廓。门西斯认为﹐哥伦布时代欧洲出版的地图都参照了一幅由中国航海家绘制的地图﹐包括了郑和手下的将领环游世界获得的信息。哥伦布也正是受到这些地图的启发﹐断定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他在航海日志中曾多次提到参考的一张世界地图﹐标明大西洋西边就是他认为的中国和印度。

  英国约克郡的马修博尔斯(Matthew Bowers from Todmorden, W. Yorkshire United Kingdom)在亚马逊网站的读者书评中说﹐门西斯运用翔实的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海上航行经验﹐以通俗﹑实际的笔法写作该书﹐是每一个对世界地理发现史感兴趣的读者首选的读物。另一位来自伦敦的读者说﹐他刚看的《1421》这本书﹐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圣诞礼物。而细读之后﹐却发现它提出了改变世界历史的新理论﹐使当今的人们重新思索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历程。

  也有读者提出疑问﹐郑和的将领们曾作出环游世界的壮举﹐为什么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记载呢﹖门西斯解释说﹐郑和自己并没有环游世界﹐他在访问了印度和非洲东岸后就回到中国。而他的副将们在1424年回国后﹐却发现迎接他们的不是皇帝的奖赏﹐而是惩罚和杀戮。1423年北京的皇宫被闪电击中﹐引发大火。皇帝认为那是个凶兆。1424年朱棣皇帝失去皇权﹐他的儿子继位﹐开始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不仅销毁了郑和航海的记录﹐也禁止臣民出海远航。周满﹑周文和洪保等人的航海业绩渐渐为世人遗忘。中国从那时起经历600多的年孤立和与世隔绝。

中国学界早有详细考证

  有报导说﹐中国江苏省的文物部门正在计划于南京重建郑和下西洋用的海船﹐并按照历史记载﹐使用古代的设备﹐重新沿郑和的航线游历印度洋和非洲沿岸。中国的史学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检测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然而中国历史和学术界一般对郑和下西洋的叙述是﹐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三保太监郑和一下西洋。他率领2.7万多人,分乘62艘大海船,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可容千人。船上备有航海图、指南针等先进的航海设备。船队途经近十个国家,两年多以后才返回。

  此后,一直到公元1433年,郑和又率船队六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历时近30年,到过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许多地方,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当时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中国史学界认为﹐三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明王朝的国威,招引各国前来朝贡,同时也进行了大量贸易活动。三保太监的船队载有瓷器、丝绸、茶叶、金银饰品等中国特产,每到一国,就把这些特产“赐”给国王,同时也接受该国所“贡”的象牙、香料、珊瑚、珠宝等特产。这种“赐”“贡”也是一种贸易形式。船队返航时,有些国家的国王或使臣搭船到中国访问,受到明政府的热情接待。许多国家的商人也开始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活动。

  三保太监郑和的随员马欢写了《瀛涯胜览》,费信写了《星槎胜览》,巩珍写了《西洋番国志》,记载了途经各国的概况。三保太监的航海行程留有纪录,称作《郑和航海图》,是当时海上航行知识的汇录,证明了郑和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文章来源:光明观察2002/12/23)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