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驱动与中国早期文明空间演进

  【核心提示】从早期古人类多位于第二阶梯边缘、新石器文化满天星斗到青铜文明居大江大河而黄河文明独领风骚,充分显现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地表因素和不同文明产生所需要的生产力上的差异是造就文明进程在空间上差异的三大原因。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各种重要文化遗址的发现,许多学者认为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学者认识到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与气候变化存在对应关系,也科学地研究了“暖温带文明论”的人地机理,但对古人类及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明与环境的对应关系没有分开讨论。

  古人类产生的环境驱动机制

  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文明产生的环境机理并不一样,气候变化、地表差异、生产力背景不同是中国文明时空差异的重要原因。周延儒认为亚洲中部和我国新疆高山地区第四纪时期出现过冰川。冰期全球气温平均下降5℃,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1℃。这样,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其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进而直立行走。刘嘉麟认为古人类的产生和初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是环境变化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人类,以致现在流行有从猿到人转变的“冰川外因说”。如夏正楷就认为,气候变化是猿类从攀树转为地面生活的主要原因,劳动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总体来看,中国第四纪的冰期显现西部地区比东部有更明显的特征。武春林的研究表明,中国早更新世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华北山地到西南山地的斜面上。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基本分布于我国三大阶梯的第二阶梯边缘上,处于第四纪冰川与非冰川地域的过渡带上,是景观生态学的“边缘效应”机理在古人类产生上的体现,空间上显现了古人类的产生与冰期环境的对应关系。到了更新世中晚期,冰期衰退,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后,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才逐渐向四周扩展。同时,曾经发现最古老的古人类的西南地区,旧石器打制技术保守,器型单一,缺乏锋利器,发展水平并不高,显现了环境对人类创造的另一类制约。

  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分布

  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进入全新世时期温暖期,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文明。施雅凤等人的研究表明,历史上曾有一个全新世气候最适期,一般认为在距今7200年至6000年,中纬度地区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湿度也比现在高,又被称为大西洋期。这一时期气候的温暖特征在中国也表现明显。研究表明,距今8000年至3000年左右为我国的“仰韶温暖期”,此时期年均气温比目前高2℃—7℃,降水量则多500—600毫米。

  全新世温暖期气候与新石器文化对应的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行的阶段。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地区旱地农作物粟、黍的生长,农业由此产生。

  在湿热的气候背景下,中国新石器文化星罗棋布,南到海南,北到哈尔滨均有分布,一些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一些现在为无人区的区域当时也有人类活动,但在黄河、长江流域最为密集。显然,新石器文化并不仅局限在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都有广泛分布。如果仅从新石器文化来看,长江流域数量、规模都不亚于黄河流域,这是许多学者认为长江文明不在黄河文明之下的原因。

  新石器文化遗址在中国分布广阔,但各地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却不同,文明的规模、影响差异也较大。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前地球最适期结束,从地中海到印度广大地区的沙漠化是人们集中到大河之滨,诞生古代文明的重要原因。

  文明的产生与黄河文明的强势

  从社会形态上讲,文明是指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国家社会,有文字、大型礼仪;从生产力的角度讲,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有城市、金属器。所以,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同时跨入文明的门槛。同时,由于其文明产生所需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世界古代文明最早产生于易于开发的温带河谷平原地区。宋豫秦认为,我国早期文明起源地往往沿大江大河链状分布,如辽河链、黄河链和长江链,这种观点与国外学者的结论相吻合。由于地表区位、土壤、气候变化、文明产生要求的生产力上的差异,中国不同江河流域文明的特征、规模、影响程度也不同。研究显示距今5000年前,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但东亚大陆的湿润度还是比现在高。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言,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黄河流域的土壤也更有利于农业生产,黄壤和下土坟垆黏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适宜粟、黍生长,而南方长江流域的涂泥黏着性强,不易耕作,青黎柔和,但熟化不强,肥力不高,加上气候湿热,湖沼过于广阔,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对生产制约十分大。《尚书?禹贡》记载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和利用等级多为中上等,长江流域土壤肥力和利用等级多为中下等。

  当然,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间,长江流域一些地区也有了文明萌芽。如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已有大型建筑;四川广汉三星堆在公元前12世纪已有城墙、青铜器群和陶器;金沙遗址有大型祭祀场所,出土有金玉器和铜器;成都十二桥商代陶轮上有早期巴蜀古文字。这说明长江流域也出现了文明曙光,但这只是局部的,远不像黄河文明从关中平原、中州平原到山东半岛连成一片,一脉相承。所以,黄河文明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延续之长都是中国其他地区文明不能比拟的。

  从早期古人类多位于第二阶梯边缘、新石器文化满天星斗到青铜文明居大江大河而黄河文明独领风骚,充分显现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地表因素和不同文明产生所需要的生产力上的差异是造就文明进程在空间上差异的三大原因。环境驱动与早期中国文明空间演进研究再次显现了从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发展所起的作用巨大。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8日第406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