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南岭道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核心提示】南岭道路的开通,为中原文化扩展至南海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时期继承了这一成就。在交通进步的基础上,珠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形成融汇,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秦的统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秦人对交通的重视是促成统一的重要条件,建设联系全国的交通网络又是其重要的行政主题之一。南岭道路的开通,为中原文化扩展至南海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时期继承了这一成就。在交通进步的基础上,珠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形成融汇,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逾五岭”:秦交通史辉煌一页

  唐杜牧称秦实现统一为“六王毕,四海一”,宋莫济则称之为“六王失国四海归”。实际上,秦始皇统一帝国的版图,并不仅限于黄河、长江流域原战国七雄统治的地域,还包括了岭南地区。贾谊在《过秦论》中对此有所表述,“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正是自“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史记·南越列传》)起始的。

  中原帝国开始面对南海,是东亚史乃至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历史进步,是在南岭道路开通的条件下实现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称之为“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逾五岭”,是秦交通史册中辉煌的一页。据《史记·南越列传》,秦二世时,中原动荡,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佗语曰:“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此处的“新道”即指南岭新开通的道路。赵佗在实际掌握南海郡军权后,“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这也说到了南岭道路对于联系中原与“南海”的意义。

  灵渠:推动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灵渠是秦王朝为统一岭南而完成的重要交通工程之一。以尉屠睢为统帅的秦军进军岭南,军用物资运输受“五岭”严重阻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秦始皇“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淮南子·人间》写道:“使监禄转饷,又以卒凿渠通粮道。”由监禄主持,在今广西兴安开凿了著名的灵渠,沟通了湘、离二水,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联系起来。灵渠开通的直接目的,在于大军远征岭南,而联系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水道的开通,则促进了两个文化系统的交流融会,直接推动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出兵南征南越,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其中一支部队“出零陵,或下离水”,显然是利用了灵渠航道。据说,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伏波将军马援南下,也曾修整灵渠,运送军粮。汉章帝建初八年(83),郑弘为便利“交趾七郡贡献转运”,“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后汉书·郑弘传》)。在灵渠实际效益的启示下,南岭陆运的开发推动了这一地区交通事业的全面进步。

  南岭军事交通推进文化融合

  汉武帝元鼎五年,南越国相吕嘉弑南越王及太后,另立新王。在南越国发生内乱的情况下,汉武帝发大军分五路南下,以武力平定南越。全面控制南越地方之后,西瓯部族也一起归汉。汉武帝以其地分置儋耳(郡治在今海南儋县西北)等九郡。于是,南越、西瓯以及相邻地区成为汉王朝中央政府直属的地域。南岭通路则成为远征军南下的行军通道。

  《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柢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五路大军南下,利用南岭交通道路系统,完成了军事征服,也推进了文化融合。

  交通促成岭南地区文化进步

  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自秦代至三国时期,中原王朝出于强化行政控制的动机,积极倡导北方人向岭南移民。移民高潮出现在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王朝政治影响力衰微的时期。大量农耕劳动者将北方田作经验和生产工具乃至日常礼俗带到岭南地区。下层文人的流入,也促成了岭南地区文化的进步。尽管北方的灾荒和战乱危害是人们向岭南迁移的原因之一,但人们也会注意到,南岭交通形势的改善与完备,是促成这一历史变化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战国秦汉交通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交通规划、道路选线,及水路陆路运输相结合等方面体现的科学理念,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8日第398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