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西南 贯通古今
——记四川师范大学的西南区域社会研究
【核心提示】西南区域社会研究一直是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倾注精力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更是屡结硕果,获得教育部及国家社科基金多个立项。
抗战开始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先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众多高校内迁,中国学术版图发生巨变。在一片“到边疆去”的呼声中,众多学者云集西部,西南区域社会研究蔚然而兴。抗战结束,政学两界“返乡复员”,但其学风文脉却代代传承。当年在华西地区引领边疆研究、被称作“我国人类学华西学派灵魂人物”的李安宅先生1962年到四川师范大学任教,带来“关注西南,贯通古今”的学术品格,传承至今,未有中辍。
“到边疆去”:西南区域社会研究的勃兴
“七七事变”后,西部边疆成为抗战后方与民族复兴基地,边疆开发与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边疆问题广受关注。李安宅1941年受聘来川,身兼华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校社会学系主任。华西大学“地近边陲,又有边疆学会与博物馆,对于边疆文物之研究与庋藏,远在二十年前即已开始,故为赓续担负此历史地理双重使命,且为配合抗建需要”。李安宅发起筹建华西边疆研究所,社会学系、边疆研究所均由其主持。
李安宅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将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撰写了不少有关康藏社会、宗教及文化等方面的论著,对改良中国的边疆政治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他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成为以社会学观点研究边疆问题的经典之作。李安宅还担任当时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的“最高顾问”,率队前往康藏地区调查;担任教育部视导员,到四川、甘肃、西康、青海等省考察边疆教育及政令推行情况。在他的带动和组织下,冯汉骥、蒋旨昂、任乃强、刘立千、于式玉等人均开始对康藏地区进行实地田野考察,推动了西南区域社会文化研究。
分头行动 集体攻关
历史系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1946年东北大学迁返沈阳后,川内知名人士在东北大学原址三台县组建川北农工学院,是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办学缘起。1952年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成立历史系,设有本科和专科;1956年历史系随四川师范学院迁往成都;1964年历史系大部分又迁往南充师范学院,直到1981年学校才正式恢复历史系。该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入选四川省重点课程,1996年入选四川省重点学科,2008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此所谓“重中之重”。
据记者了解,西南区域社会研究一直是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倾注精力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更是屡结硕果,获得教育部及国家社科基金多个立项。这些项目均以近代以来西南区域社会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并逐渐形成了分头行动、集体攻关的团队优势。
素有“中国盐都”之称的四川自贡盐场在近300年间形成了企业合资经营体制,彭久松教授运用经济史和文献学的方法对之深入考察、全面剖析,首次提出了“中国契约股份制”的理论。段渝教授在巴蜀古史、三星堆文明及南方丝绸之路等领域发表论著颇多。王川教授的康藏研究成绩斐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藏地区汉人社会生活研究(1959年前)》,主持了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的子课题、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点项目《民国时期的西康边政:康藏纠纷与西康建省研究》,还主持了《西藏百年史研究》中“民国时期的西藏动乱与前途”卷的撰写工作。
“在中国发现历史”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区域社会研究团队继承了李安宅等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立足现实需要,综合多学科理论方法,坚持实地调查,承担多项回应现实的历史研究课题。如教育部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课题《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子课题《成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拉萨卷》、《拉萨十年变迁(1994—2004)》等。最近,团队在生态环境史、社会工作史、边疆民族史等方面用力甚勤,力求为当前国家和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如今,该团队在西南地区民族、社会、经济及宗教研究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团队负责人王川教授告诉记者,区域性和全球化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要语境,学界在主张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在中国发现历史”,倡导区域研究。鉴于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西南区域社会研究应成为团队继续推动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团队成员汪洪亮说,区域历史离不开国家政治的宏大叙事,也少不了细微之处的历史考察,只有依靠各有所长的学者集思广益、协作攻关,始克有成。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第435期,2013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