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图像资料一一《天妃经》卷首插图

  近日在翻阅《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版画卷》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图画⑴。这是一幅《天妃经》的卷首插图(图1,图2;封二),整幅图由六面相连接而成。《天妃经》全名《太上说天妃救苦灵应经》,一卷,刻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在临终时,命弟子用他所遗留的资财,发愿刻印的。⑵刊刻时间是第五次下西洋后,正准备进行第六次下西洋的远航,其目的是彰扬海神天妃佑护下西洋的功德,并祈求保佑新的远航平安、顺利。遗憾的是画集中未注此经现存何处。据全国善本书目所录,北京图书馆存有永乐十八年刻的《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一册,因尚未查核,不知是否即为此经。

  从《天妃经》卷首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图的前部为天妃宫的景象。天妃端坐宫中,部属和侍从分立两旁,庭前站着千里眼、顺风耳。图的中部上方是天妃站在船队上空的云际,象征着天妃一直伴随着远航中的郑和船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佑护着远航的平安。这种祈求天妃佑护的心态,使航海者得到了自我慰藉,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力,激励他们去与海洋的风险搏斗,从而收取化险为夷的功效。郑和在太仓所立的《通番事迹之记》碑中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之神,威灵布于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壮,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功,曷克康济?直有险阻,一呼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⑶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二、图的后部上方当为观音菩萨的画像。在天妃的传说中,有“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⑷等,此画象征天妃是观音菩萨的弟子。

  三、图的中部和后部下方为郑和船队图像,计五列,每列五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图像资料,因此弥足珍贵。

  人们对于郑和宝船船型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八十年代前,人们一般以宝船是南京龙江船厂所造,应是长江下游一带通常使用的沙船型。我1985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一书中,即采是说。近年来,随着关于郑和研究的深化,宝船船型为福船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1997年,我与我的硕士生杨丽凡小姐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期上发表了论文《关于郑和宝船船型的探讨》。文中指出:宝船并非全部是由龙江船厂建造的,作为宋元时期造船中心的福建,在建造宝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明实录》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永乐二年正月己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同时,宝船厂集中了全国各地技术比较高超的造船工匠。据明.李昭祥《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因此,很难断定由宝船厂制造的宝船一定就是沙船。此外,宝船尺寸特大,而长宽比又特小,只有2.466,非常接近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即与福船的特征一样,而与沙船的一般法式相去甚远。文中认为,以常理推测,郑和宝船驶经的是南洋、印度洋,直达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的广深海域,宝船的船型自然会选择适于深海航行的尖底海船福船。文中着重从抗风浪性和舒适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宝船为福船型的合理性。但这一认识尚带有推测成分,现《天妃经》卷首插图则为我们展示了宝船形象的历史图像。其所画的船,艏艉高翘,船舷高,吃水深,正符合福船的特征,可说是福船的写实和写意,而与艏艉起翘不大,船舷低矮,几乎接近水面的沙船完全两样。因此,此图可作为宝船系福船型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画中,那开阔海面上成列、成行的船队,也为我们描绘了郑和下西洋气势磅礴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版画卷》,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30图。

[2]  同上,12图。

[3]  (明)钱谷,《吴都文粹集·道观》。

[4]  《福建通志·坛庙志》,1938。

原载《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1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