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亚洲历史经济学大会综述
广西师范大学 541001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2012年9月13日至15日,在日本一桥大学举办了2012年亚洲历史经济学大会(Asian Historical Economics Conference),是为亚洲历史经济学学会(Asian Historical Economics Society)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二次国际性大会。(有关AHES的情况以及历次AHEC的相关信息,详见http://ahec2012.org)然亚洲历史经济学学会本身即是国际学术对话与合作的产物。当今,国际经济史学界显现两大研究趋向:研究方法日益计量化与研究视角日益全球化。在两大趋向的引领下,亚洲一些一流的研究机构与来自欧美的研究机构逐步展开学术对话和合作研究,双方合作宗旨便是希望将亚洲经济史纳入到全球经济史的研究视域,并推动计量方法在亚洲经济史研究中的广泛运用。起先,合作的形式仅是举办一些非正式的小型讨论会,比如在2008年秋天由哈佛大学、华威大学与一桥大学在威尼斯联合举办“环印度洋地区的经济长期变化”国际讨论会。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开展,亚洲内外的学者们深感有必要建立一种正式而持续的合作组织。为此,2010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亚洲历史经济学大会上一个名为“亚洲历史经济学学会”诞生了。这意味着亚洲经济史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具有“范亚洲”意义上的经济史学者的国际学术团体,来自亚洲各国、各地区、美洲和欧洲50多名学者参与其间,该学会的主要任务乃是举办每两年一次的亚洲历史经济学大会。
今年一桥的第二次大会继续秉承合作对话的学术理念,第一次公开向亚洲内外的各大学、研究机构征求学术论文,并经专门委员会严格评审,筛选出一批具有新意,研究扎实的论文,比较重视吸收年轻学者的前沿成果。此次大会历时3天,参会学者来自亚洲、欧洲与美洲各国、各地区,共100余人。全会共有26场讨论会、1个公开讲座和1个圆桌讨论会。其中分场讨论会的主题依次为“就业、经济部分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比较史视野下的亚洲工业化:中国、印度语日本”、“公共财政”、“西亚”、“中国发展、转型与不平等的关系”、“日本经济史”、“经济长期表现”、“大萧条的再思考:亚洲与世界”、“身高与生活水平”、“比较史视野下的农民资产动态:战前日本与当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货币与信用体系”、“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国家财政能力与公共物品的供给”、“俄罗斯历史的经济统计”、“中国与日本的财政”、“中国经济史上的大震荡”、“亚洲内部不平等的地区差异”、“金融市场发展的比较研究:来自英国、美国与日本的经验”、“伊斯兰与经济发展”、“南亚”、“19世纪中国的白银与货币”、“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检测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铁路”、“亚洲及其超越”、“东南亚的量化研究”。公开讲座的主讲人是日本著名经济史学者齐藤修(Osamu Saito),其主题是“大分流讨论中的经济增长与不平等:莫卧儿印度、斯图亚特英国与德川日本的比较”。这些讨论或讲座的主题囊括亚洲各地区、各国,同时也涵盖了当前国际经济史学的几乎所有的热点研究。正因为主题上的前沿性与专业性,每场讨论会与公开讲座上的讨论都异常热烈,甚至在某些讨论会上出现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大会以圆桌讨论会的形式结束,并商定下次会议将于2015年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举行。
此次大会的另一大特点,则是中国经济史已经成为了亚洲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专门以中国经济史为主题的分场讨论会就有4场,与中国相关的讨论会则有11场,两者占全部讨论会的近60%;另外,专论或涉及中国经济史的会议论文共计31篇,几近一半于全部会议论文。无论主题为何,这些分场讨论会与论文都集中体现了三个共同点。
第一、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置于全球或亚洲这一整体史的背景下展开研究。有的学者是从全球货币史的角度来考察19世纪中国的货币金融史。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诸多相面。第二、既然各国学者们的研究视野都是全球或亚洲这样的整体史,那么国际合作研究就成了各国学者展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式。这次会议大多数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论文都由数个国家、地区或数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合作完成的。就主题来看,各国学者合作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历史国民账户的重建、市场发展、生活水平、货币金融与价格、传统教育与人力资本、财政、中国经济史上的大波动、国际贸易以及中国经济史的理论问题等等。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的会议论文坚持历史数据的系统整理与计量方法的有机结合。我们知道,在国际学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用上述研究趋向的学者被统称为“历史统计学派”。他们对中国也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比如甘博(Gamble)等人对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工资与生活水平的研究。当时,他们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获取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统计学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可以说,他们是非常注重历史数据的系统整理与统计方法运用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他们的成果至今仍然是学者们不断引用的经典之作。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兴起“计量史学”或者“计量经济史”的热潮中,部分经济学背景出生的学者由于历史学功底不深,所以在研究中出现了以二手研究成果为基础,盲目运用统计或计量方法,不顾历史史实的浮躁学风,大大影响了计量经济史的健康发展。近来,在国际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出现了经济学背景的学者与历史学背景的学者合作展开研究的新趋向,这势必让计量经济史的研究重新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正规上来——即注重历史数据的的系统整理与计量方法运用的有机结合。这次大会中的部分论文就是这种有机结合的成果,比如学者在整理账册的系列数据的基础上,研究19世纪中国银钱比价,及其与工资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学者则系统计算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数,进而量化传统的科举与教育制度对经济增长与个人收入的影响等等。
总而言之,无论通过大会的哪个方面,我们都能明锐的洞察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经济史学在国际学界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