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馆:展示文化,传承血脉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96期5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

  在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用具,如滑雪的木质“滑板”,用来背东西的“捆板”。鄂温克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制造生产工具。

  好客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乡党委书记卜伶生俨然像一个导游,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讲解着,吸引了不少游客。卜伶生说:“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中国唯一在山林中自然放养驯鹿的族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30年来,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生活和文化的变迁中,延续着传统文化中坚韧无畏的精神,把握着现代化中开拓创新的理念。

  博物馆内展示的猎枪、地箭、背夹、鹿哨、滑雪板、猎刀和桦皮船的图片,无声地讲述着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古老的狩猎文化。

  卜伶生说,狩猎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生存方式。在过去漫长的游猎生活中,鄂温克人的住屋是便于搭盖的“斜仁柱”,相距50—100公里,就有不同的乌力楞(桦树皮)搭建的悬在林中的奇特仓库——“靠老宝”,这是不随猎人搬迁的便利仓库。猎人经过“靠老宝”都可取走需要的东西,但下次经过时要用随身携带的物资来补充,这就是鄂温克人互帮互助的传统习惯。

  像达斡尔人和鄂伦春人一样,历史上的鄂温克人对桦树皮同样有着割舍不去的依恋。桦树皮有完整性和韧性的优点,被用来制作桦皮船、储存器皿等,这就是历史上独特的“桦皮文化”。

  鄂温克人制作和使用桦树皮用品的时间久远,手工精湛,种类繁多,既有盒、篓、桶、碗、盆等小型器具,也有桦皮船、桦皮围子等大型用品,技法有雕刻、压印、绘画、拼接等,雕有自然界、动植物、生活场景的纹饰,古朴大方,表现了鄂温克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桦皮文化。2008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桦皮文化之乡”。

  兽皮文化也是“使鹿鄂温克人”的特色文化。卜伶生说,鄂温克人过去在与动物的长期交往中,积累了制作和加工皮革的丰富经验。皮制品种类很多,有皮衣、皮帽、皮口袋、皮褥子等,并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花纹有几何形、藤蔓形、水波形、云卷形,还有一些随性自创的图形。

  最具特色的是驯鹿文化。5月是驯鹿产仔期,也是鄂温克人收获的季节。鄂温克猎民非常爱惜驯鹿,在驯鹿背上构建了独特的文化,是驯鹿让他们继续留在山林里,传统文化才得以保留和传承。鄂温克人的驯鹿是中国唯一也是全球分布最南端的驯鹿种群,2000年,驯鹿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8年,敖鲁古雅乡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驯鹿文化”之乡。

  如今,桦皮文化与兽皮文化随着鄂温克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已成为过去。鄂温克人的历史是行走在游猎生活中的,文化是书写在驯鹿皮上的。鄂温克人、驯鹿和兴安岭共同见证了北中国的一段历史。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