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资料图)
编者按:3月5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生日。周总理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他赢得人们的敬仰,靠的是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靠的是敢当人民公仆的精神,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顾全大局,光明磊落,他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了“不谋私利”而工作,也不允许家人以权谋私。周总理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他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彪炳青史。
谨以此文为敬爱的周总理庆祝生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
怀念周恩来总理
文/宁涛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宏博精深,吞吐日月。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有了亿万人侍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的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从心底发出以已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稍后,丙辰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怕高压,不惧邪恶,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哀悼之情,谱写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剧。
第一部分:中外各界人士对周恩来人格魅力的评价
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周恩来的人格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他在生前赢得人民广泛炽烈的爱戴,身后得到人民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渊博的学识,以及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品德高尚。他是我们党坚持党性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典范,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党魂、国魂、民族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这是对周恩来一生的公正评价。邓小平同志说:“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同志这种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以至在国际人士中,树立了忠诚、亲切、勤奋、坚毅、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谷牧同志说:“回首往事,在人民共和国初建的那四分之一多世纪里,能有这样一位好总理,不能不说是我们党的幸事!是年轻共和国的幸事!是全国人民的幸事!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全党的尊重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作为一个不谋任何私利,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奋斗了一生的好总理,他是垂名青史,彪炳千秋的!”屈武老先生说,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不朽之盛事,周恩来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另一位党外知名人士说,长期以来,一提起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如果不是因为有周恩来,我们实在没法原谅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周恩来的高尚人格令“高山行止,景行行止”,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周恩来逝世后世界的舆论反映来看,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所及是超越国界的。当年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的去世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私人存款?”反对的人无言以对,决定得以顺利通过。秘书长先生没有列举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讲了周恩来身上属于道德品格范畴的几点表现,正是这些看来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操行美德征服了“世界”,促使联合国作出了“没有先例”的决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伊朗《德黑兰日报》发表文章说:“凡是同周(恩来)会晤过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他的魅力、聪明、机智和精力所倾倒。”突尼斯一位朋友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任何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德新社专稿说:“甚至周(恩来)的敌人也不得不尊重他。”
可以肯定地说,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必然会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后来,大型彩色宽银幕史诗巨片《周恩来》的公映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便是最好的证明。影片再一次呼唤出人们心底对周恩来总理深深的怀念之情。年过七旬的电影界前辈陈荒煤说:“我热泪盈眶,又终于热泪迸流地看完了故事片《周恩来》。好几天过去了,我脑海里甚至还会浮荡起影片中激动人心的片断,无法抑制心中的激荡。”云南昆明一位退休女工看过影片,感受极深,回到家里,便取出珍藏的周恩来遗像挂在家中。江苏东台市一位姓冯的老大爷患有白内障,双目失明,他让人搀着来到影院,在不停地抽泣中“听”完了《周恩来》。许多人看了电影说:“周总理回来了!”一些青年学生说,以前常听父辈提起周总理就动情,看了《周恩来》,知道那确实是一位让人长久怀念的伟人。
电影《周恩来》的轰动,除了影片自身的艺术成就,主要是由于周恩来高尚的人格具有历久不衰的憾人心脾的魅力。
第二部分:
周恩来的高尚人格源于古老的东方文化这块沃土,是自身修养、民族气质、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光辉品格的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内涵极为丰富。现略述如下。
一、自强不息,正道直行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讲求情操、崇尚气节的传统理想人格,培育了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强烈的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特别是在国家命运多舛、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以大局为重,用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
周恩来从少年时代起就表现出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12岁时(1910年)离开家乡,先是到东北的铁岭、沈阳读书,后又转到天津求学.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家破败不堪。有一次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帐,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少年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不久他又在一篇作文中发表看法,认为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国文老师读到这篇作文后十分高兴,在卷末批了这样几句话:“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机畅神流。”这时周恩来年仅14岁。此后,为了救国救民,周恩来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东渡日本,留学法国,追求真理,矢志不渝。“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临行前写下了那首抒发他青年时期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并给同学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当周恩来一旦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便以崇高的共产主义为其毕生的信仰追求,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周恩来从1919年参加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经历了许多艰难而又光荣伟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上海工人武装斗争,南昌武装起义,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抗日大后方的统战工作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克服“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历程,其间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和胜利的喜悦也有挫折和失误的苦闷,有的人退却了,有的人沉沦了。周恩来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百折不挠,遇挫弥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满怀深情地低声吟唱《国际歌》,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二、敦厚宽仁、贵和持中与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宽阔胸怀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并由此形成传统理想人格的一种规范,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注重和谐、和睦、和顺。所谓“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乐如一’的局面。”和而持中,“中”是“和”的界限。所谓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凡事去其极端而取其“中”,便可达到“和”。
诚然,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几十年戎马生涯,出生入死。战场上枪林弹雨,谈判桌前唇枪舌剑,从没有胆怯过、退缩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然而对同志,对朋友真诚团结、宽厚大度在周恩来身上确实表现得十分突出。
周恩来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作过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温和诚挚、重友情的美德一直伴他终生。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的一个突出长处是‘善于团结人’。他确实能够做到团结一切应该团结和可以团结的人。他的这个特点,在党内早被承认,在党外更为著名。同他在一起工作,很自然有一种安定团结的气氛。”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党内高层领导频繁更替,主要负责人更是数易其人,这其中除了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太成熟,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某些身居要位的党的领导人缺乏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广泛团结同志的大度胸襟;有的甚至压制不同意见、排斥异已,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革命事业屡受挫折。周恩来始终不赞成那种事事斗争、处处斗争的“斗争哲学”,并在自已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抵制。由于周恩来善于团结同志,协商共事,作风民主,因此从党的“五大”以后近半个世纪,他一直处于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周恩来之所以重视团结最大多数人,是为了同极少数敌人作斗争,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因此,这种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有利于革命事业成功的团结。马克思曾对拉萨尔关于无产者外其余一切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的观点进行过批判,主张无产阶级要搞“合唱”,反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搞“独唱”,因为“独唱”则“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特别注意团结最大多数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并使之成为我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周恩来不仅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能出于公心,与人为善,搞好团结,如1930年对李立三就是如此;而且能为了党的事业去争取某些曾陷害过自己的人。国民党要员张冲曾制造“伍豪事件”陷害过周恩来,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张冲赞成国共合作,共御外侮。周恩来从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豁达大度,不计个人恩怨,与张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公谊而增友谊”。1941年8月张冲病逝,周恩来亲往哀悼并致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对张冲在团结抗战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件事在国民党上层人士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周恩来讲过,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
周恩来一生为党的事业结交了无数的朋友,这些朋友把他看作引路人和知音,很多人通过与周恩来的交往认识了共产党。胡子昂说:“周恩来同志一贯十分重视并非常善于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交朋友。他从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对朋友总是那样热情、坦诚,虚心倾听朋友的种种意见,采纳朋友的良好建议。对于能够善意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展开批评的朋友,他尤其欢迎并视为诤友。” 50年代我国畜产品公司经理、资本家出身的古耕虞说过这样的话:“周恩来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美国《时代周刊》40年代驻华记者白修德说,一见到周恩来,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林则徐曾拟一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周恩来对同志对朋友,胸如海洋,容量极大。在具有海洋一般胸襟的周恩来面前,什么样的个人恩怨不能抛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