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重版序言、编辑说明、目录、代跋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严中平等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重版

重版序言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初版于一九五五年,它是一九四九年后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部集体编纂的专业工具资料书。时隔半个多世纪,如今重版,作为这部工具资料书的编者之一,我有义务将本书的情况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一、编纂本书的缘起

  一九四九年中国大陆的政权鼎革,其影响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社会调查所)自然包括在内。这个研究所留下来许多前政权时期的专家学者,他们大都学有专攻,学术上也颇有建树,但一九四九年以来的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使得一些专业被撤销,如政治学;必要的研究条件亦不复存在;如巫宝三先生原来主持过《中国国民所得》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大量公开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部门的统计资料。但一九四九年后,“以俄为师”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行业的资料成为“高度机密”,进行国民所得研究的条件业已消失,我本人原来是从事现实经济研究的,做过巫宝三先生的三年助手,然而此时已没有可能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了。不得已,转入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领域。其他同仁,也多有类似经历,如徐义生先生是研究政治学的,后改为研究外债史;孙毓棠先生,原本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这时为了工作需要,也就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一时间,名家荟萃,极尽一时之盛。在严中平先生的主持之下,由当时还隶属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十位同仁参与编选工作。这十一个人,除了严中平外,还有徐义生、姚贤镐、孙毓棠、汪敬虞、李一诚、宓汝成、聂宝璋、李文治、章有义等同人。这个编辑集体的构成都是很有实力的专家学者,也可以说是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大陆的中国经济史学界精英的第一次集体出场。

  二、本书的特点与不足

  本书是一九四九年后第一种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方面的工具书,它的编纂出版,使得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许多纷繁复杂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形形色色的统计资料,第一次得到了长时段的系统完整的爬梳和整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很有意义。因为,尽管自一八四○年以来迄止一九四九年,各种统计资料已经不少,有的出版延续时间还很长,较为完整,有的也还颇具权威性。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海关贸易统计,海关之有统计,从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其早期的历年报告与十年报告,直可视之为近代的中国经济全书。就是到了二十世纪,它的贸易总论和各埠统计及报告,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还有政府部门各级公开的资料,各种期刊杂志乃至报纸等;但上述这些资料基本上处于一种互不相属、各自为战的状态,本书则按照统一的原则将上述各种资料汇集于一书之中。

  当然,本书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次将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囊括了各个行业的长时段的统计资料汇集于一书,这在当时还是个新的尝试。由于成书较为仓促,又是在一九四九年以来各种政治运动不断的大环境中的第一次集体合作,当时本书的编纂者多有无所适从之感;加之经验有限,因此本书的编纂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探索性质。当时我们采取按人分工。各自将本人分配到的部门和行业的相关资料中的统计部分抽取出来,最后加以汇总而成。随着五十余年来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各种新资料不断出现,本书的不足,已经看得很明显了。以中国国际贸易收支统计为例,后来的青年学者如陈争平就著有专著指出并纠正了本书中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棉纺织业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它的确不是一部完善的书,其不足之处,理应在重版时予以修订和改正。而目前的情况是: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本书编纂的十一位同仁中,枝叶飘零,过世者已有八位;历尽劫难幸存者仅三位,聂、宓二公八十多岁,我本人也已是九十四岁的老人了;耄耋之年,即便有心修改,精力也已不允许了,此其一;其二,当时编纂此书所用的资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目前已散失殆尽,无法进行增补——即便有,那也是补不胜补,添不胜添!总结起来讲,无人无资料,对本书进行整体性的修订增补的条件完全消失;因此本次再版时全书不可能进行整体性的大规模修订;此次重版,只能将初版时排印错误的地方,根据勘误表逐一纠正;再对书中陆续发现的初版时未曾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技术性处理,以保持历史原貌。

  即便如此,本书仍然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不寻常的历史地位,半个多世纪来,它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必备的基础工具书。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历史地位已然确立;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本书有着较高的引用率。

  半个多世纪之前,当进行这部工具资料书的编纂时,编者大都正值壮年,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顶峰阶段,即便是后来被尊称为严老的严中平先生,当时也不过四十几岁。如今,十一位编者中,仅聂公宝璋与宓公汝成、我三位老人尚在,其余八位同仁已成古人,抚今追昔,不禁感慨系之。本书的重版,证明了它的自身价值,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反而更为凸显;同时也对前人劳动成果是一个纪念与肯定。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还有待于后来者。但愿前人开创的这门学科,能薪火传继。

二○○九年七月十一日
于北京华威西里寓的民

编辑说明

  本辑发表一些和中国近代经济史有关的统计资料。所谓近代,指的是一八四○至一九四八年这一百零八年。由于中英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划分时代的起点,所以我们把这次战争前中英贸易的统计资料也一并印在这里。又,许多同志向我们查询清代人口统计,所以把一七八六~一八九八年间的人口数字也附录在后面。

  这本资料的内容没有把一切主要经济部门都包括在内,例如:财政、货币、银行等等。这是因为我们所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充分。

  旧中国没有遗留下合乎科学要求的统计资料。北洋政府农商部曾经发表过不少的统计数字,往往自相矛盾,错得很荒唐;人们常常引用的海关统计,算是比较可靠的,但也有不少缺点。我们这里所编列出来的,年份不全、项目不齐、来源庞杂,我们主观上未尝不企图做得比较精确,但是原资料不精确,所做的结果,也就只好当做近似数字看待。

  这里所发表的数字,多半是经过我们加工的。要把一百零八年来重要的统计资料照原样发表出来,是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既然需要加工,自然就有某种看法指导我们加工。简单说,我们企图把资料整理成这样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表现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表现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因此,我们就把资料按照一定的线索,分别归类编排,并加上简单的说明。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有很大的错误,希望读者批评纠正。

  负责编辑的同志按他所编资料在书内的先后次序排列是:严中平、徐义生、姚贤镐、孙毓棠、汪敬虞、李一诚、宓汝成、聂宝璋、李文治、章有义和罗尔纲。

编者
一九五五年三月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