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发现大批摩尼教遗存

  经过细心发掘,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出土了一批精美绝伦的壁画残片、壁画和多文种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不少遗存带有鲜明的摩尼教特点,映射了当地文化的演变。

  胜金口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沟口的一处河湾地内,曾是古代僧侣修行的场所。2012年春夏之际,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吐鲁番胜金口石窟抢险加固工程的前期清理挖掘工作全面展开。

  历经千年,胜金口石窟区所附的崖体早已坍塌、洞窟毁损,依崖而建的房屋被埋。在地处山谷的胜金口石窟寺院内,考古人员共清理发掘了13座洞窟、26间居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出土大批精美壁画残片、泥塑像残块、汉文、回鹘文、婆罗谜文等纸质文书,壁画上还发现有汉、回鹘文题记等,在生活区还发现土炕、灶、台阶等生活痕迹。

  现场发掘负责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吴勇告诉记者,胜金口石窟寺内曾经满绘的佛、菩萨、供养人形象,以及葡萄、蔓草、动物等纹样,壁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极富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为高昌地区所罕见。

  在编号5号窟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摩尼教典型的生死树壁画,即同株大树一半生,一半死。在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群的第38窟也有一副展现生死树的壁画,两者如出一辙。

  有着摩尼教痕迹的还有一个特殊形态的主尊佛或菩萨的莲花宝座残体。与中国典型佛教造像的莲花基座不同,这尊主尊的六边形莲花座的莲花瓣不是向上盛开,而是向下倒覆,每个花瓣上都绘有不同风格的花卉图案,色彩斑斓,绚丽多姿,且莲花图案的细部特征与传统的佛教莲花纹样稍有区别。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风格也颇似摩尼教。据史料记载,公元840年西迁回鹘的一支到了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将摩尼教带入,这一地区的石窟中遂出现了摩尼教的一些元素。

  摩尼教也称明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6至7世纪,摩尼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公元10世纪前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故城曾是摩尼教后期的活动中心。

  考古人员在高昌故城就发现一幅描绘一群白衣白冠长发肃立的摩尼教徒形象的壁画,据说左侧一个头戴高冠、头部有光环的人物就是教主摩尼的肖像。

  让考古人员惊叹的,还有这座石窟壁画上的菩萨像,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人物形象丰满,雍容华贵,显现典型的唐代风格。壁画内容还有千佛、供养人、瑞鸟和葡萄等图案,色彩艳丽,构图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研究人员认为,吐鲁番胜金口石窟新发现的多种宗教元素的痕迹,不仅是当时吐鲁番地区宗教变化的物证,也彰显出吐鲁番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兼收并蓄、互相融合发展的地方文化色彩。

  记者了解到,胜金口石窟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前一直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考古发掘工作。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一些外国探险家从胜金口石窟盗走大量壁画。

文章来源:新华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