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几件事

注释:

  (1)关于丁鹤年事迹,可参看陈垣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三佛老篇=《回回教世家由儒入佛-丁鹤年篇》。《元西域人华化考》共分八卷,前四卷发表于1923年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上,后四卷发表于1927年之燕京大学《燕京学报》上。1934年刊版,印入其《励耘书屋丛刻》第一集中。全书凡分;绪论、儒学篇、佛老篇、文学篇、美术篇、礼俗篇、女学篇、结论,一共八个部分,附征引书目。

  (2)郑和父《马哈只墓志铭》,永乐三年(1405)李至刚撰,今尚在云南昆阳县城外小山上,下俯小村,即和代村也。碑文如下:

  李至刚撰郑和父 马哈只墓志铭

  故马公墓志铭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明州人。祖拜颜,妣马氏。公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成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赠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庶民而存惠泽之施,宜其馀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附碑阴郑和题记。

  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迴还记耳。

  (3)郑和刊印的佛经,北京及云南昆明各图书馆尚保存不少。今只举其所刊印的《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经》及《优婆塞戒经》卷七为例,前一种有姚广孝所写的跋,后一种有郑和自己的跋。今将二跋文字择要选录如下,以供参考:

  1.佛说摩利支天经姚广孝跋

  《佛说摩利支天经》藏内凡三译。惟宋朝天息灾所译者七卷,其中咒法仪轨甚多,仁宗亲制《圣教序》以冠其首。然而流通不广。以广流通者惟此本,乃唐不空所译。其言简而验,亦多应、菩萨之□力,岂可得而思议耶!於戏!李珏问神人,称名而免难;隆祐奉圣像,致礼而获福。况能依佛所说,诵此经者哉!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言可能尽矣。福善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永乐元年岁在癸未秋八月二十又三日,僧录司左善世沙门道衍。

  2.佛说优婆塞戒经卷第七郑和跋

  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监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叱释,即福吉祥,切念生逢盛世,幸遇明时。谢天地覆载,日月照临,感皇上厚德,父母生成。累蒙圣恩,前往西洋等处公干。率领官军宝船,经由海洋,托赖佛天护持,往迴有庆经置无虞,常怀报答之心。于是施财,陆续印造大藏尊经,舍入名山,流通读诵。伏愿皇图永固,帝道遐昌。凡奉命于四方,尝叨恩于庇佑。次冀身安心乐,福广寿长。忏除曩劫之态,永享现生之福。出入起居,吉祥如意。四恩等报,三有齐资,法畀群生,同成善果。今开陆续成造大藏尊经,计十一藏。

  大明宣德四年岁次己酉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牛首山佛窟禅寺流通供养。

  大明宣德五年岁次庚戌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鸡鸣禅寺流通供养。

  大明宣德五年岁次庚戌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舍北京皇后寺流通供养。

  大明永乐二十二年岁次甲辰十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静海禅寺流通供养。

  大明永乐十八年岁次庚子五月吉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镇江金山禅寺流通供养。

  大明永乐十三年岁次乙未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福建南山三峰塔寺流通供养。

  大明永乐十年岁次壬辰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天界禅寺藏殿流通供养。

  大明永乐九年岁次辛卯仲冬吉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天界禅寺昆卢宝阁流通供养。

  大明永乐八年岁次庚寅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云南五华寺流通供养。

  大明永乐五岁岁次丁亥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灵谷禅寺流通供养。

  (4)《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立于宣德六年。原石已佚,此见钱毂《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八《通观》内(《四部丛刊本》),为山东大学历史系郑鹤声教授所发见。碑文如下: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

  娄东刘家港石刻通番事迹记

  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春朔正使太监郑和、王景泓,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立。其辞曰:勅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之神,威灵布于钜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十原作千,今正)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功,曷能康济。直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墙。灵火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皆神之助也。神之功绩,昔尝奏请于朝廷,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事,钦承御制记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刘家港之行宫,创造有年,每至于斯,即为葺理。宣德五年冬复奉使诸番国,舣舟祠下,军官人等瞻礼勤诚,祀享络绎。神之殿堂益加修饰,弘胜旧规。复重建岨小姐之神祠于宫之后,殿堂神像,粲然一新。官校军民咸乐趋事,自有不容己者。非神之功德感于人心而致乎!是用勒文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昭示永久焉。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往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等聚众于三佛齐国抄掠番商,生擒厥魁。至五年始还。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苦原作若,今正)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灵显应知觉,遂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复归国。

  永乐十二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遣使赴阙陈诉请救,就率官兵剿捕,神功默助,遂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噜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国、古里国进縻里羔兽。各进方物,皆古所未闻者。及遣王男王弟捧金叶表文朝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噜谟斯等各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贡献方物,视前益加。

  宣德五年,仍往诸番开诏,舟师泊于祠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护助之功,于是勒文于石。

  (5)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原碑今存,旧在福建长乐南山寺,抗战前移至长乐县署。碑文如下:

  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

  天妃之神灵应记(篆额作天妃灵应之记)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国,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珍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馀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踰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噜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著于昔时,而盛显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墙,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误无虞。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神之感应未易殚举。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御制记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屡驻于斯,伺风开洋。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既严且整。右有南山塔寺,历岁久深,荒凉颓圮,每就修葺,数载之间,殿堂禅室,弘胜旧规。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蚁应作舣)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俱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竭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遗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弗逮,敢不竭忠于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师旅于神明乎!师旅之安宁,往回之康济者,乌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迴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迴。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技、暹罗等国,番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迴还。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噜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有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迴献。是年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噜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糜里羔兽。若仍藏山隐海之灵物,沈沙棲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噜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滿、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杨一初稽首请立石。

  (6)郑和下西洋,在海外如古里、锡兰等国,都曾立过碑,现在只知道锡兰所立的一块碑,至今尚保存于锡兰科伦坡博物馆里。碑用汉文、塔米尔文和波斯文凡三种文字。兹据拓本,录汉文碑文如下: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维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河沙,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刹,灵感翕彰。比者遣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谨以金银织金紵絲宝旙、香炉、花瓶、紵絲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总计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金壹仟钱、银伍千钱,各色紵絲伍拾疋,各色绢伍拾疋,织金紵絲宝旙肆对内红弍对黄壹对青壹对、古铜香炉伍对、戗金座全古铜花瓶伍对、戗金座全黄铜烛台伍对、戗金座金黄铜灯盏伍个、戗金座金朱红漆戗金香盒伍个、金莲花六对、香油式仟伍佰斛、腊烛壹拾对、檀香壹拾炷。

  时永乐七年岁次已丑二月甲戌朔日谨记。

  (7)北齐颜之推著《颜氏家训》中及江南有万斛之船。唐李肇《国史补》记载了当时能载万斛、航行长江的俞大娘船。此处之斛,即是一石,约重一百斤。故载万斛之船,以今语释之,即能载重五百多吨(按英制算)或八百吨(按英制算)。到了宋朝,船舶载重单位,改名为料。一料实重若干,无明文记载。据《宋会要辑稿》(旧本第145册《食货》五○之二五,新本第六册5669页)所记乾道九年吉州运米的数量推算,一料重量约为1-1.2石,即100-120斤左右,与唐代之斛略同。上引《梦粱录》的记载,西湖中的游船大者长至二十余文,装载一千料,可容百人,算是很可观的了。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字放翁)作四川夔州通判的官,自浙江乘舟溯江入蜀,因作《入蜀记》一书,记途中见闻。《入蜀记》记载山川登临,友朋酬酢,凭吊古迹,考订遗闻,文采斐然。放翁于是年闰五月离家,八月二十三日抵鄂洲,即今武昌。二十五日观大军教习水战。其《入蜀记》第四(《四部丛刊》本《渭南文集》第十一册,卷第四十六)纪其所见云:“二十五日观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这是游弋于长江的水师船支。

  (8)中国打造船舶的技术,到了第五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土轮船”的发明,即是其中的一种。“土轮船”是木船上装置车轮,用人力蹈转车轮,鼓水疾进,与挂帆席无异。《南齐书》卷52《祖冲之传》记载祖冲之造千里船,在南京附近试航日行百余里。新、旧唐书李皋传(新书卷80,旧书卷131)记载李皋:“教为战舰,挟二轮蹈之,鼓水疾进,驶于阵马。”这都是后来“土轮船”的先驱。到了宋朝,这种“土轮船”有很大发展。《梦粱录》卷12“湖船”条纪载了西湖上“更有贾秋壑(即贾似道)府居船,船棚上无人撑驾,但用车轮脚踏而行,其速如飞。”这种车船,在宋代大规模用之于军事。

  《宋史卷》365《岳飞传》,记载岳飞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打平洞庭湖杨么的事。杨么那时侯就用车船,“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宋人鼎澧逸民著《杨么事迹》,记载当时有一位木匠都料高宣献车船样,造八车船,后渐发展为二十至二十四车。[①]《宋会要辑稿·食货》(旧书145册食货50,新第6册5664-5665页)记载了绍兴四年鼎洲“知州程昌禹造下车船通长三十丈或二十余丈。每支可容战士七八百人”。五年“五月十日两淛转运副使吴革言江、浙诸军打造九车、十三车战船”。

  宋、元时代,造船技术除了车船和长度而外,还有一些新的创造发明,其中一个是分仓的创建。《宋会要辑稿》同上《食货船》(旧第145册,新第6册5672-5673页)纪载到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池洲所造海鹘船一支一千料,船身通长九丈二尺,计一十一仓。又铁壁铧嘴船一支四百料,船身通长九丈二尺,计一十一仓。

  据元代到过东方的一些西方人如马可波罗(Marco Polo)以及伊本拔都他(Ibn Batuta)等人的记载,当时行驶于印度洋上的中国海船,有舱房自五、六十间至百多间,客商可以人占一间。此外尚有内舱,往往至十三个以上,隔以厚板,以防遇险触礁,不至沉没。大船桅樯多至十二桅。有风扬[②]帆,无风用橹,每一具橹要用十至十五人始能运动。每一大帆后曳二小船。大船水手多至六百人,并有水军四百人,以防御海盗。如上客船,大船可载千余人。 (参看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下卷,页619-622,又Henry Yule.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vol.II.pp.249-253)

  (9)关于宋、元时代海上航行知用罗盘,加上还总结出一套航海观测技术,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江海船舰”条有很好的叙述。其言曰:“不论此等船,且论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茫无畔岸,其势诚险。盖龙神怪蜃之所宅,风雨晦冥时,帷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愚屡见大商贾人,言此甚详悉。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舟中测水,约有七十余丈。若经昆仑、沙漠、蛇龙、鸟猪等洋,神物多于此中行雨。上略起朵云,便见龙现金身,月光如电,爪角宛然,独不见尾耳。顷刻大雨如注,风浪掀天,可畏尤甚。但海洋近山礁则水浅,撞礁必坏船。全凭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昆仑”。亦深五十余丈。又论舟师观海洋中日出日入,则知阴阳,验云气则知风色顺逆,毫发无差。远见浪花则知风自彼来:见巨涛拍岸,则知次日当起南风;见电光则云夏风对闪。如此之类略无少差。相水之清浑,便知山之远近。大洋之水碧黑如澱;有山之水,碧而绿;傍山之水,浑而白矣。有鱼则聚,必多礁石,盖石中多藻苔,则鱼所依耳。每月十四、二十八日谓之大等日分,此两日看风雨不当,则知一旬之内,多有风雨。凡测水之时,必视其底知是何等沙泥。所以知近山,有港。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未尝过七洲、昆仑等大洋。若有出洋,即从泉洲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

  北宋朱 《萍洲可谈》卷二(有《守山阁丛书》本及《墨海金壶》本)“甲令茶”记海舶云,“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鉤取海底嗅之,便知所至。”

  关于中国发明指南针的历史,王振铎所撰《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一文(见《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四、五期)考订最为详尽,可以参考。

  (10)唐宋时代,航行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海船,以中国商船为最大、最好。一般商人多乐于乘中国商船。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卷三提到当时“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船而往”。(卷二“故临国”条)。“大食国之东也,以小舟而南行。至故临国易大舟而东行。”(卷三“航海外夷”条)。那时候的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公认中国的海船远比欧洲船为大。关于西方旅行家之记载,可参看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下册,页619-622。又Henry,The Book of Ser  Marco.Polo Vol ⅡPP.252-253.附注历引当时诸家纪载,尤便参改。

  (11)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俱有冯承钧校注本,解放后中华书局俱为重印,巩珍《西洋番国志》亦有1961年中华书局新印本为北大历史系《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之一。中华又重印《郑和航海图》,亦为《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之一。

  (12)明英宗复辟后不久,即想遣使西洋,事见《明史》卷164《张昭传》。成化时刘大夏焚毁兵部檀册事,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金陵丛刊》本)。

  [①] 见朱希祖《杨么事跡考证》,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②]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下卷三页619-622,又Henry yule.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vol.Ⅱ.PP.249-253)。

转自中华文史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