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啸与养生

    【核心提示】长啸是吐气纳息的一种发音形式,通音律的文人名士乐于揣摩其中的奥妙。因此,啸常与琴相伴畅行于中古士林,为名士假以表达情绪、排解忧思。

    把“啸”理解为“吹口哨”是自汉代郑玄以来对“啸”的传统解释,然而,更多的史料表明,啸是一种独特的发声方式,并不像吹口哨那么简单,而且它还具有锻炼心肺、调节气息、宣泄情绪等养生功效,广泛流行于古代的道家、士林之中。

    道家的声乐形态养生术

    道家修炼,所用之术无不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为目的。
    唐代奇书《啸旨》是我国唯一一部总结长啸艺术的专书,该书的写作背景和啸史的某些经典个案在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长啸”条略有记载,据此可知,《啸旨》的作者为唐代宗时代大理寺评事孙广,同时,封氏对啸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人物,从《诗经》到颜延之《五君咏》,从魏晋之际的“太行仙人孙公”孙登和阮籍到西晋的成公绥、天宝末年峨眉山的陈道士都一一加以指点。封氏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即长啸与道教的养生之术有密切关系。书中提及的孙广所谓“其事出道书”足以表明古代编制的道教神话人物传授啸术的谱系确有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载:“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后也。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不好语言而喜长啸。”可见,“长啸”与“学道”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长啸的养生功能,台湾学者李丰楙曾进行过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他认为,啸本身为道士传统的练气法门,传习不绝。啸法是在练气的基础上与声乐相结合的一种道法,既可以单独吐纳气息,作纯气功的鼓荡音声之法,也可配合各种乐器,成为与有词的歌略有异趣的发声法。他还认为,练气士所修习的啸法,基本上属于“精神的内功修为”,需要隐居练气,因而典型的道士都具有高隐的性格。由于啸之为“气功”,非常人所能为,因而道士行啸,常有游戏、表演的倾向,常能产生使听闻者惊诧的效果。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三《运题象第三》载:“鸣弦玄霄颠,吟啸运八气。奚不酣灵液,眄目娱九裔。有无得玄运,二待亦相盖。”“鸣弦”指弹琴,正与“吟啸”相匹配,这正是唐代诗人王维《竹里馆》诗所说的“弹琴复长啸”,而“吟啸运八气”已经明确点明了长啸和运气的密切关联,表明长啸正是一种“气功”修为。但是,何以长啸能够成为一种“内功修为”?何以长啸能够成为一种有助于养生的“气功”?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长啸以及长啸的音理机制。
    孙广《啸旨》讲述的十种啸法,重点强调的也是舌位,如第一种啸法“外激”:“以舌约其上齿之里,大开两唇而激其气,令其出,谓之外激也。”就用舌而言,在纷纭复杂的人类歌唱艺术中,呼麦和长啸具有唯一的对等性关系。呼麦以人体器官为乐器,而气息是其根本,一口气的长短、拖腔以及多声部音乐能否交织形成,均依赖于气息的强弱,正确的呼吸和充足的气量以及富有节制和控制的气息,才能保证有震撼力和穿透力的音质、音色和宏大的声响。晋王嘉《拾遗记》卷五载“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国,人皆善啸”,发啸时“人舌尖处倒向喉内”。太始为汉武帝年号,太始二年即公元前95年;所谓“因霄之国”,当为“吟啸之国”,“因霄”与“吟啸”发音相近,由音近而致讹。此虽小说家言,却是证明啸并非中原独有。“舌尖处倒向喉内”指出了啸的发声方法,而且同时指明了舌与喉对啸的重要意义。所谓“舌尖处倒向喉内”,是说用舌头制造一个封闭的共鸣咽腔,在气流对声带的冲击下,喉头不断震动,发出持续的啸声。国际呼麦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格日勒图认为,此处描绘的啸的发声方法与今天的呼麦艺术相同,而呼麦的气息走向直冲大脑的海马体,其声音震动具有按摩的功能,这对脑部的保健具有很好的功效。对此,笔者在练习呼麦歌唱的过程中,也有非常深切的体验。
    长啸之所以成为中国道士的声乐形态的养生术,原因概在于此。

    文人名士的颐性养寿之道

    长啸是吐气纳息的一种发音形式,通音律的文人名士乐于揣摩其中的奥妙。因此,啸常与琴相伴畅行于中古士林,为名士假以表达情绪、排解忧思。稽康在《赠兄秀才入军诗》中写道:“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幽愤诗》中有“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啸对身心的益处可见一斑。
    婉转多变的啸音有歌唱的效果,可以使人身心愉悦,从而提高免疫力。明解缙《文毅集》卷七《舒啸轩序》说:“声之动也,未有不由所感也。雷霆之砰訇,风水之震荡,声之出于自然也;钟鼓之铿锵,瓠匏之激越,笙磬之击发,声出于使然也。假于器以出,是声也,人之歌呼、悲号、笑嘻、哭咷、噫嘤、呻吟,慨然而太息,划然而长啸者,假于口吻、喉舌、鼻嚏、噏呼,转运动定以出是声也。”
    古代的啸者,特别喜欢发啸于长风皓月之下和名山大川之中,因为借助新鲜的空气和美好的环境,可以实现体内气息与体外气息的充分交流,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明陈继儒《岩栖幽事》说:“韵书、字学、《啸旨》,山居清暇,不可不习。”《古今图书集成》卷七十三引《通州志》:“孙幼登字啸父。为诸生,谢去,浪迹吴越间。遇异人王元阳,授以《啸旨》。每作鹤啸,野鹤皆应声而来,遂以啸名。”在古代有许多与啸有关的诗句,如汉代王粲《大暑赋》中写道:“仰庭槐而啸风,风既至而如汤。”晋孙承《嘉遁赋》云:“溯清风以长啸,咏九韶而忘味。”东晋孙绰《与庾冰诗》曰:“余与夫子,分以情照。如彼清风,应此朗啸。”东晋李充《吊嵇中散》中写道:“凌晨风而长啸,托归流而永吟。”这些诗中均描写了安适的环境,清风意味着充沛的氧气供应,在此朗啸,悠然自得,可使内外调和。长啸所要求的气息条件以及人体的脏器条件和参与强度,是一般的歌唱所无法相比的,在此长啸,体内吸入大量新鲜空气,彻底呼出体内“废气”,十分有益于健康。另外,长啸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肺活量,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这种强烈的肺部运动,甚至可以达到锻炼身体时产生的效果。
    因此,有意养生者,不妨在独步山林旷野之时多多纵声高歌或高声呼喊,使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充分交流。另外,也可以学学呼麦,在许多适宜的场合都可以体验以啸养生的妙处。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1日第412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