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俄的现代化
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有与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些著作在论述两国现代化进程时,只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不谈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样阐述历史是不全面的。还有些著作将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视为落后的封建主义产物、发展的桎梏,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源远流长。它历经数千年,虽屡遭入侵外族的排斥打击,但始终绵延不断,具有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区别。俄国的传统文化以东正教文化为核心。它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源于同一的基督教。但千年前的基督教分裂又使俄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分道扬镳。鞑靼人对俄国二百多年的统治更留下诸多不同于西方的烙印。俄罗斯传统文化批评唯理主义及其派生的单纯物质文明,倡导精神的整体性,认为人的内在自由优于外在的必然性;反对个人主义,宣扬民众的聚合性,称颂村社制度所体现的平等;信奉政教合一的东正教。沙皇时代的国民教育大臣乌瓦罗夫强调俄国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民族性,并把它归结为“东正教、专制制度、人民性”三位一体的思想。俄国著名学者卡拉姆津说,俄国人不图谋政治自由,他们关心的是道德、精神自由、公共生活的内在自由。【2】俄国的传统文化同样有着丰富的内容。
中国和俄国的传统文化各有特点,但都同西方文化有着原则区别。中俄传统文化还有着相似的命运。19世纪,当西方国家开展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增强之时,中国和俄国的传统文化都显露出自身的弱点和不适应。如何评价和对待传统文化成为激烈争论的问题。出现了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对立两派。在现实中,两国则开始了调整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曲折且痛苦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开展,完全忽视和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言行日益受到人们质疑。而传统文化同中俄两国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和巨大影响则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不能割断的,它是中俄两国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基础。中俄两国都有一些人持民族虚无主义立场,轻视甚至蔑视传统文化,想彻底抛弃它。俄国的恰达耶夫说,“在我们祖国不会结果的土壤上,没有诞生过一个有益的思想;我们的环境中,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真理”。【3】中国则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主张同过去彻底决裂。中国的洋务派,俄国的西方派把传统文化同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要求完全按照西方改造国家,但都没能形成气候。20世纪末,俄国某些领导人曾试图完全按西方模式改造国家,但它并不适合有不同传统的俄国,很快就受挫失败。这说明,传统文化对各国现代化事业不仅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有着决定性影响。
中国曾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如果把“中学”理解为传统的封建制度,这种主张是错误的。但如果把“中学”的内涵仅限于传统文化,那么这一原则实际上是被长期遵循的。在俄国,无论是改革家(如基谢廖夫、斯佩兰斯基、维特、斯托雷平)还是革命的民粹派,都在维护俄国的民族传统。他们追求的是俄国的特殊道路,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或是通过村社实现农民社会主义。共产党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并没有与民族文化传统完全决裂。相反俄中两国共产党人都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在一起,并产生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正是由于这样做了,两国共产党才得以胜利掌权,领导开展现代化运动。
其次,不同文化是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各有长短,难分优劣。传统文化对中俄两国的现代化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中俄传统文化形成于农业文明时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两国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传统文化忽视个人、强调集体导致公民意识缺失,民主社会难以真正建立。两国都有信奉宗教、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心醒悟的传统,这导致思想保守,缺乏科学精神和竞争进取之心,使知识分子得不到足够的信任和尊重,社会不愿接受新生事物而满足于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闭关自守,阻碍了现代化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传统文化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化事业。但这一点却经常被忽视。
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经常并存,积极和消极影响也同时存在。更为复杂的是,一些积极因素往往同时是消极因素的土壤,如倡导集体主义经常伴随否定个人价值;重视平等伴随忽视自由;提倡思想道德修养伴随低估理性思维科学分析的积极意义。而一些公认的消极因素如果运用得当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如个人崇拜不对,但领导人的某种权威却对工作有利。这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问题。中俄两国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第三,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规范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俄两国现代化的特点,确定它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方向,彼此间有很多共性。全球化的进展更密切了各国间的交流融合,加强了共性。但传统文化的不同,又使各国现代化事业具有不容忽视的特色。这个国家的最好选择,在它国并不一定是;这个国家认为是不好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在它国却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能够接受的。各国的现代化事业因传统文化不同而五彩缤纷,绝非单一的尺度所能衡量评价的。正因如此,世界并没有向单一化发展,而是向多元化前进。
俄国地处欧亚大陆,受东西方文明的影响较大。俄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复杂,包含有不同文化因素,更有看似相互矛盾之处。人们对俄罗斯精神、东正教文化传统的本质是什么,有过激烈争论;对俄国走什么道路,如何实现现代化也有过大胆探索。因此俄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比较动荡,起伏也比较大。它以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世界历史中占有独特地位。俄国较早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也比中国更加重视学习西方文化。早在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就亲自到西欧考察学习,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并兴建圣彼得堡,打开通向欧洲的窗户。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法国启蒙学者密切交往,还把狄德罗延聘到俄国宫廷。19世纪以后,俄国同西方的交流融合更加广泛深入。官方民间都在比较俄国和西欧各自的优劣长短。探讨学习西方之路一直延续到今天。同中国相比较,俄国的传统文化吸纳包含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因素。科学受到重视,在18世纪就成立了科学院。知识分子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在物质和精神建设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民主法制思想也有一定萌发。即使在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大清洗年代,司法检查机关依旧在工作,发挥作用。
俄国一直为东西方文化如何交流融合探索开路。它经常采用改革或革命的手段来推动这种融合。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多是在维持俄国原有体制的情况下吸纳西方的文明。而革命则力图把西方文明植在俄国的传统文明上。有的(如彼得一世)采用野蛮的手段强行植入;有的(如叶卡捷琳娜二世)则采取比较缓和的措施。有的比较单一,仅在某一方面(如经济)进行融合,有的则是全面地推进。其后果更是多种多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成分。俄国这方面的实践非常丰富多彩。这是俄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它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也为世界文明与文化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体系。中国以儒家文化为基本点,现代化事业始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其进程同俄国相比,相对比较稳定。中国传统文化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注重就事论事,科学分析,战胜自然,寻求实效。中国则讲究整体考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种差别在医疗上表现得十分具体。西医针对发病处采用内科吃药或外科手术来治病,中医则要治人,用调养人体机理的方法对抗疾病。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长期被视为落后、不科学。随着现代化事业的进展,社会贫富分化悬殊、伦理道德迷失、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则日益显现出它的过人之处,发扬下去,不仅能够克服当前现代化事业的弱点,而且会创造出更为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范例。
总之,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中国和俄国都在积极探索能充分发挥本国传统文化长处的现代化道路,全力开展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认真归纳记录这一历程,剖析中俄的国情和传统文化,展示两国的个性和发展特色是史学工作者需要特别重视和努力完成的工作。
注释:
【1】Rebin M.Williams.Strangers Next Door—Ethnic Relations in American Communities.1964,chapter 3 Ethnocentrism.
【2】转引自:《阿克萨科夫全集》,第1卷,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20页。
【3】恰达耶夫:《哲学书简》,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刊《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