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笔谈

          

以求真求实的态度推进中国当代史的教学

金光耀

  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应地,中国当代史的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大学历史系本科基干课程——中国通史的最后一段,中国当代史在各段通史中涵盖的时间最短,因为从1949年开始的当代史,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止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不到40年的时间。但相比于涵盖几千年的古代史、上百年的近代史,当代史的教学却并不因为时间短就更简单、更容易些。

  与古代史、近代史不同,当代史距离当今太近,甚至可以说就接连着今天,使我们因为缺少距离感而增加了认清历史本相的难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尤其是当代历史中许多事件和人物与政治密切关联,也使现实政治对当代史研究和教学的影响不可避免。如何应对这一影响,考验着高校当代史教师作为历史学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智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当代历史与政治密切关联的一个例子。《决议》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对1949年至当时的那段历史的总结,它肯定了32年中取得的基本成就,同时指出了党在1957—1966年十年间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和由此产生的“左倾”错误,也全盘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这些论述对于当代史的教学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政治决议,反映的是当时党的领导集体对建国后历史的认识,它无法替代更不应该停止人们从学术上对那段历史的继续探索和进一步认识。事实上,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最新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的论述就有了新的推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历史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的。当代史作为高校历史系的基干课程,我们要自觉地将其作为整个中国通史教学的一部分,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开展教学,而不应简单地用政治结论替代学术探索,将中国当代史从一门历史学的课程转化成一般的政治理论课,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不负责。历史研究和教学最基本的一点是求真求实,当代史的教学并无例外。

  在现实政治这一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价值取向更会影响中国当代史的教学以及学生对中国当代史的学习。中国的当代历史有着太多仍未厘清的史实或真相不明的“悬案”,放眼世界,恐怕找不到另一个国家的当代历史是如此状况。而更为突出的是,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常常又有着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解释和评价。由于当今传播技术的发达,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经获得了关于当代史的各种真实的和不真实的信息,尤其是相关的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认知。这对讲授中国当代史的教师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教师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员,尤其其中年岁稍长者还是当代历史的亲历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及由此产生的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但作为一名专业的历史工作者在讲授课程时则必须将历史学求真求实的准则放在首位,特别是当代史中还有许多有待厘清的史实,更需要先将历史事实梳理清楚。中国当代史教学面对的主要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当代历史有一基本的把握,为今后从事当代史研究奠定基础。因此,像培养其他领域的历史专业人才一样,当代史教学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资料,在接触、阅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探寻历史的真相,至于涉及价值判断的评价在教学中倒不必过分强调。当然对那些真相不明的“悬案”,在教学中也不必回避,而可立足于已有的历史资料进行介绍,悬而未决之处则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这本身就是历史学的一个训练。

  训练学生使用当代历史资料是当代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史的资料与古代史、近代史的资料相比自有其本身的特点。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档案文件仍未对公众开放,使人们在探寻“悬案”之时深感史料之缺乏。另一方面,当代史资料的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庞大,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资料,使人们感叹史料之多而无法阅尽。以往的中国通史教学中编有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围绕教学内容选择相对系统、完整的原始资料,训练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充实对历史的理解。目前的中国当代史教学尚缺少这样供学生阅读的教学参考资料,这是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和教学的高校教师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在尚没有这样的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当代史的教学仍必须重视让学生接触并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我自己从事中国当代史教学多年,我的一个做法是要求修读课程的学生必须阅读课程所涵盖年代的报纸,并撰写一份读报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直接阅读那个年代的文字,养成他们通过资料进入历史的习惯。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也可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时代氛围,从而加深对那个年代的理解。因为当代史距离当今很近,不少历史人物包括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许多普通民众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当代史的教学还必须重视让学生直接接触“历史”,即对那个年代的人物进行口述访谈或对话,而这是古代史和近代史教学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发展和受到关注不过是最近十年间的事情,而使之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需要有志于史学研究的年轻一代加入进来,因此,中国当代史的教学任重道远。

  (注:原文为一组笔谈文章,限于篇幅,本刊转载时有节选。)

来源:《社会科学》2012年5期,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11-22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