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侧记:石峁遗址,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每一次重大考古和发现,都牵动着世人的眼球和神经。

    石峁遗址考古,无疑是2012年陕西省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活动。

    震撼人心的考古发现

    记者在今天召开的石峁遗址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今年5月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队和神木县文体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石峁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通过对石峁外城东门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专家介绍,发掘工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清理出一些层位关系明确的遗迹和一批年代特征明显的陶器和玉器,为确认石峁城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结合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初步认定石峁城址(皇城台)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

    石峁石城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当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发掘工作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更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石峁城址外城东门正射影像(上为东)。资料照片

图为石峁城址外城东门正射影像(上为东)。资料照片

    规模宏大的石城聚落

    石峁遗址地处黄河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处。2011年由省、市、县三家文博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全面了解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对石峁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及复查,并确认了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方米。与内、外两城构筑方式不同的是,“皇城台”没有明显石墙,而均系堑山砌筑的护坡墙体,护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

    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

    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亦为2.5米左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本次调查发现的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为探讨石峁早期地貌变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内城城内面积约210余万平方米,外城城内面积约190余万平方米,石峁城址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另外,在“皇城台”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有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了疑似“马面”的建筑。

    外城东门体量巨大结构复杂

    为了解决石峁城址的年代问题,进一步了解城址布局及功能区,今年以来,考古队重点对外城北部的一座城门遗址进行了发掘。

    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形门道连接,总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

    东门址门道内发掘出上、下两层地面,上层地面及其上层堆积内出土的遗物较为丰富,可见主要陶器有细绳纹高领鬲、方格纹单把鬲、花边鬲和宽流鬶、篮纹折肩罐等;下层地面上多见一些绳纹和篮纹陶片,数量略少,陶器主要为鬲和罐两类。上、下两层出土陶器在器形、器类和纹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为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夏时期和龙山晚期遗存。因此,石峁东门址乃至石峁石城的年代当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

    进入门道后,南墩台西北角接缝继续修筑石墙,向西砌筑18米后北折32米,形成门址内侧的曲尺形“瓮城”结构。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龙山晚期地面4米余。这段墙体在门道内侧增修了一道宽约1.2米的石墙,两墙紧贴并行。结合门道内地层关系,这道增修的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属于夏时期修补遗迹。在此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除外城东门的发掘外,本年度还试掘了内城的几处地点,出土了一些龙山中期至夏时期的典型陶器。后阳湾地点发现有房址、窑址、瓮棺葬、石棺墓等遗迹,其中瓮棺葬出土的陶鬲可见宽弧裆、瘤裆和尖角裆的演进关系。呼家洼地点发掘的一座房址内,修复了方格纹单把鬲、绳纹敛口斝、绳纹敛口甗和篮纹大口尊组合,与朱开沟遗址夏阶段器物组合特征相似。

    (光明日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光明日报西安12月20日电)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12-2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