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第四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11月12-16日,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与韩国宋辽金元史学界联合举办的“韩中第四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和中央大学召开。来自中韩两国宋辽夏金元史界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31篇。与会学者围绕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家族、妇女问题、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重要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交流。
本次会议共收到宋史方面文章21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家族、妇女问题、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重要问题:
政治方面。何忠礼(浙江大学)《略论宋高宗的“禅位”》分析了宋高宗对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择、宋高宗“禅位”的原因及意义,认为宋高宗主动“禅位”,客观上来说,对南宋政权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李瑾明(韩国外国语大学校)《南宋初范汝为起义与招安策的施行》对南宋范汝为起义过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强调范汝为起义体现了闽北地区存在的问题,是南宋政权构造和存在形态集合在一起的反映。
经济方面。郑壹教(河北大学)《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物价变动研究》将北宋时期四川地区铁钱购买力变化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吴晓亮(云南大学)《宋代“拦头”的专门化、胥吏化的考察》提出“拦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市镇中“市”级“管理”的最初形态,在宋代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廖寅(河北大学)《宋代的博易场研究——以广西博易场为中心》认为宋代博易场在促进汉蛮之间经济互补、信息文化交流以及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法律方面。朴永哲(群山大学校)《宋代的法与讼师的向方》分析了宋代讼师的正义,强调了讼师对自己强烈的职业意识的疑问。宋以后讼师顺应了儒教理念。贾文龙(河北大学)《人间晨暮:宋代昼夜秩序变动背后的法律调整》提出宋代城市生活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农业生活规律,另一方面,宋人仍然延续了白昼合法的传统意识,对夜晚行为充满不安情绪。
思想文化方面。汤勤福(上海师范大学)《道统与政统之争:两宋时期的一桩公案》指出圣学道统是一个虚幻不实的概念,两宋时期道统之争是发生在儒学内部的争斗,实际含有政见之争与学统之争两个内容。金相范(韩国外国语大学校)《天文知识的独占与规制——宋政府的天文规制措置与天文教育》分析了宋代天文教育的封闭化现象。刘云军、刘冬青(河北大学)《两宋时期泰山香社探研》将两宋时期泰山香社分为“临时型”与“固定型”两种形态,指出东岳信仰在宋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大众信仰。
人物、家族方面。陈峰(西北大学)《柳开事迹与宋初士林的豪横之气》从柳开个人遭遇人手,探讨宋初士林的豪横之气。陆贞壬(高丽大学校)《中国儒教家族的理想化与历史现实》重点分析宋代家族儒教化的局限性。符海朝、符孟标(安阳师范学院)《中古符氏历史寻踪点滴》从符氏起源、郡望与堂号、族群繁衍与迁徙等几个角度分析了中古符氏家族。王善军(大连大学)《“尽有诸元”——宋代浦城章氏家族之科举》指出浦城章氏家族科举考试参加者众多、及第人数众多、及第者高科得中者较多、持之不懈地参加科举考试,科举成为章氏家族官宦地位得以长期延续的主要因素。
妇女方面。吕变庭(河北大学)《从性别歧视到语言歧视——从局部扫描宋代士家妇女所暴露出来的残缺人格现象及其他》从宋朝士家妇女所暴露出来的人格缺失现象以及它对宋代妇女生活的负面影响,说明宋代妇女地位的逐渐走低是一个总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崔碧茹(梨花女子大学)《宋代雇佣化趋势对婢、女使生活的影响:以雇佣期限为中心》提出宋代婢、女使主要采用雇佣形式,订立雇佣期限。这对婢、女使来说,具有多层次的意义。
文献方面。张其凡(暨南大学)、白晓霞(广州体育学院)《南宋史籍(中兴大事记讲义)的发现及其价值》指出《中兴大事记讲义》27卷本实乃现存最佳版本。该书作为科举考试指导用书,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南宋前四朝历史的看法。马玉臣(河南大学)《宋代富弼家族墓志史料价值刍议》对新出土的宋代富弼家族墓志史料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其不仅数量多、价值大、保存完好,而且有证史、补史的文献价值。
此外,还有两篇文章涉及唐宋内容。曹家齐(中山大学)《由唐到宋的身言书判试》,分析了唐宋身言书判试施行始末、宋代身言书判试的性质及其考选、宋代身言书判试置废因由,指出唐宋身言书判试的兴废抑扬折射出由唐到宋政治、社会及多种制度流变过程。这一过程又充分反映出唐宋时期在选任官员中以“经世致用”为主导的取材标准和理念同实际考试运作之间的张力与磨合。张春兰(河北大学)《“城市革命”与管理转型:由唐入宋都城管理的变革》指出,唐宋之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日益把城市管理作为重要的工作日程。入宋以后,城市社会增加了很多新的因素,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
辽史方面收到4篇文章,主要涉及经济、对外关系等内容。罗永男(韩国外国语大学校)《契丹的牧农复合经济体制》指出契丹族从早期游牧生活到维持传统游牧前提下的吸收农耕民的方式构建了牧农复合体制,这是通过因俗而治的方式摸索长期剥削的手段。程妮娜(吉林大学)《辽朝黑龙江流域属国、属部朝贡活动研究》分析了乌古部地区、敌烈部地区、鼻骨德地区、五国部地区属部的朝贡活动。指出考察黑龙江流域族群朝贡活动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朝贡次数多,即表明辽朝对其统辖紧密。俞垣浚(庆熙大学)《契丹与“五代”华北政权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若要分析二者的关系,应克服史料的片面记载、正统论与册封体制下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对当时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流动性的调查作更为缜密的分析与研究。金渭显(明知大学校)《契丹皇帝亲征仪及打猎习俗的演变与尚武精神》指出,军仪消灭与打猎方法演变,使契丹军队实力逐渐削弱,最终导致灭亡。
西夏史方面收到2篇文章,主要是文献方面内容。梁松涛(河北大学)《黑水城出土西夏医药文献底本来源及特点》指出,黑水城出土西夏医药文献多译自周边民族医籍,保存了古医书的原貌,特别是宋代校书前医药文献的原貌。方药实用、门类丰富,主要保存了西夏治疗地方病病方,个别文献带有巫医成分,是具有浓郁特色的西夏译文。杜建录(宁夏大学)《传世典籍中党项与西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介绍了即将出版的《党项西夏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编纂特点。
金元史方面收到4篇文章。裴淑姬(庆尚大学)《元时仕宦、镇戍、牧马耽罗的蒙古人》介绍了元朝时镇守耽罗(今济州岛)的蒙古人。尹银淑(江原大学校)《(元朝秘史)与(史集)中所见蒙古帝国初期的分封问题》对蒙古帝国初期分封问题进行研究。高明秀(德成女子大学校)《潜邸时期忽必烈的汉地经营与势力——再分析其汉化问题》则讨论了忽必烈的汉化问题。
金史方面文章有l篇。姜锡东(河北大学)《关于杨妙真的研究现状、生卒年、生平事迹和基本评价问题》是对杨妙真的综合研究,认为杨妙真只是代表当时的山东地区广大农民和中下层工商业者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英雄人物之一,是妇女史上反歧视、反压迫、寻求独立生存发展的英雄人物之一。李全晚期的一些损害江淮农民和中下层工商业者利益的错误行为,杨妙真也负有一定责任。
此外,李锡炫(延世大学)《北宋后期高丽使节的旅程活动——以入宋境后为中心》复原北宋时期高丽使节入宋境之后的旅程行路,并讨论其意义。
本次研讨会上,中、韩两国学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相互提问与答辩,澄清了许多问题,共同提高了对宋辽夏金元社会历史的认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中韩两国宋史学界的学术交流、拓宽宋史研究领域、发现与辩清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