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萨满与中外文化交流

  【核心提示】与利玛窦和金尼格的赞扬态度不同,安文思对中国官吏所持的抨击态度,与他本人在明清鼎革时期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2012年10月2—4日,由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和中国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传教士、萨满与中外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国际研讨会在拉瓦尔大学隆重召开。拉瓦尔大学校长德尼·布里埃与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总领事赵江平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由拉瓦尔大学魁北克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晟文和华中师范大学科研部部长彭南生负责筹办。会议代表大多为在传教士和萨满教研究领域有一定成就的学者,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讨论议题涉及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史、文学与社会史等领域。在正式讨论之外,会议方还主办了一个中国油画作品展。

  萨满教与基督教信仰的调和

  针对世界各地的萨满教以及萨满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加拿大著名印第安人社会与文化研究者、拉瓦尔大学教授德尼·德纳兹通过《竖立十字架,还是吊挂起狗》一文,考查了17世纪法国传教士在北美印第安人中的传教,以及传教过程中与土著传统信仰的碰撞。拉瓦尔大学爱斯基摩人研究专家贝尔纳·丹格吕教授则通过与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弗朗塞瓦丝?莫兰共同撰写的文章《萨满教、福音传播和全球化》,在加拿大爱斯基摩人与南美希皮博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宗教全球化给土著民族带来诸多问题,并促成了基督教和萨满教信仰的调和。

  来自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志忠是中国萨满教研究的重要学者,他在论文《萨满文化在中国》中指出,中国萨满信仰历史悠久,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民族放弃了萨满教信仰,但萨满文化遗存还在,并且影响着一些民族的思想与行为。复旦大学教授魏明德的《从四川西南到台湾东部的旅行:中国边境地区的萨满、祖先与祭祀观察者》,对四川西南和台湾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的祖先祭拜与萨满教信仰进行了对比研究。

  亚洲与北美民族文化相通

  亚洲与北美的文化联系是代表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拉瓦尔大学路易-雅克·多雷提交了《被视为萨满的乌龟:对乌龟在中国人、越南人以及易洛魁人宇宙论中的角色的初步思考》。拉瓦尔大学弗雷德里克·罗刚则与荷兰莱顿大学雅理斯·奥斯顿共同提交了《乌鸦、昆虫、狗与熊:怎样建立美洲和亚洲宇宙观的联系》。多雷比较了北美易洛魁人、中国人和越南人对乌龟的不同传说,指出其共同点是乌龟所处的位置都很重要。在中国,它是四大祥兽之一,在北美印第安人和越南人中它则起着类似萨满的作用,即连接上天、人间与水底世界。罗刚和奥斯顿通过研究北美和亚洲有关乌鸦、昆虫、狗与熊的不同传说,说明了两地文化各自的特异性。

  来华传教士研究为热点

  传教士与中西关系是此次研讨会的另外一个主题,这方面提交的论文较多。关于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看法与评价,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西方著名汉学杂志《通报》主编之一魏丕信教授提交了《对(中国)官吏的赞扬与憎恶:从利玛窦到安文思及杜赫德》一文,对比分析了明末清初来华的利玛窦、金尼格与安文思对中国官吏截然不同的评价。他提出,与利玛窦和金尼格的赞扬态度不同,安文思对中国官吏所持的抨击态度,与他本人在明清鼎革时期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教授保罗·塞而韦主要研究17—20世纪的东西方关系史,曾主持《东西方相遇》丛书的出版。他提交的论文《十九世纪耶稣会士资料和巴黎外方传教士报告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了19世纪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看法。他指出,这些传教士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西方敌视中国这一特殊背景的影响,因而存在着种种局限性。美国普渡大学教授鲁进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少数华人学者之一,她提交的论文《交叉视角下的李明和丁韪良:两个不同时期传教士对妇女裹脚的反应》,对清初来华的李明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来华的丁韪良对中国妇女缠足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她指出,李明将缠足视为一种奇风异俗,认为无关紧要;丁韪良则用“文明”的尺度进行评价,认为缠足是对妇女的摧残,因而对之加以抨击与反对。

  传教士与中国穆斯林的关系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南生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农业与工业经济,他提交的论文《内地会濮家班与近代西北穆斯林》,专门对清末英国内地会宣教士濮习满及其妻子与子女两代四人,在中国西北穆斯林中的传教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尽管濮家成员与穆斯林在信仰上存在着重大差异,但濮家传教却是以和平与友好的形式进行,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峰的《晚清来华传教士与穆斯林的相遇与对话》的看法与彭南生的观点相似,也认为当时传教士在穆斯林中的传教是在平等与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

  关于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会通以及传教士在华传教策略,台湾稻江科技大学教授孙若怡在《十七到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相融》一文中,对当时传教士引发的中西文化交流,如圆明园西洋楼的建造,进行了细致考查;暨南大学教授叶农的《澳门城市发展及其天主教精神》一文对葡萄牙人在中国建设一座充分体现天主教精神的城市进行了探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杨翠薇博士的《李提摩太的宗教学及其对晚清时期中国改革的影响》一文指出,李提摩太作为新教传教士自由派的代表之一,在传教策略上强调以学辅政,希望以改革变法之道改变中国社会,从而达到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民国时期许多加拿大法语区传教士来到中国,但研究这个问题的人非常少。出于这方面的原因,此次研讨会专门设立了一个“魁北克传教士与中加文化交流”专场。李晟文的论文《二十世纪前半期来华魁北克传教士及其教育活动》,对民国时期魁北克耶稣会传教士在徐州兴办学校的活动与影响进行了系统考查。他指出,上述活动对当地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现为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的戴安娜主要研究中国战争史、中国移民史以及中加关系史,她宣读的论文《中国战乱期间的加拿大基督徒》,对抗日战争时期在徐州传教的加拿大法裔天主教传教士与在河南传教的加拿大新教传教士的活动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传教士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也是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教授毕安诺宣读了《明兴礼神父:巴金的传记作家》一文。通过对法国耶稣会士明兴礼神父和巴金长达四年多的通信联系的研究,他指出,明兴礼是巴金的第一位传记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和西则从画家的角度对清代康乾时期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士画家郎世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西画东进,中西合璧,创立新风——浅析郎世宁的绘画艺术》一文中对郎世宁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比较。他指出,郎世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新画风,并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系加拿大拉瓦尔大学魁北克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83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