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大体上说,自古以来的民俗文化包括四大类和五十个系列。

  1.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民俗,又叫做经济民俗类:包括生态、采集、狩猎、捕捞、游牧、农耕、工匠、商贸、交通运输、医药和衣、食、住、行等系列。生产主要是产食的农耕生产,再就是工匠生产,要有房屋居住,要有衣服鞋帽穿戴。我们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真的是琳琅满目,五彩缤纷,非常好看。汉族的传统服装也很讲究,按季节穿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颜色,佩带的饰物都是很有特色的。其中有些被许多少数民族继承了,汉族却失传了。

  2.社会群体、聚落生活及人生仪礼的民俗,又称社会民俗类:它包括家族亲族、村寨乡里、都市城镇、行帮、交际、两性、产育、婚姻、寿诞、丧葬等系列。

  其中包括关于人的自身生产的两性文化。现在民俗文化研究在这一点上还是个禁区。中国的两性文化其实很古老,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是封建的。大家知道,孔子时代,仲春时节,令男女相会,“奔者不禁”。《诗经》的时代是很开放的。现代汉语“青春”的“春”字不就是古代“思春”、“闹春”的青年两性文化“春”的民俗含义吗?古代礼教的精英文化也尊重传统民俗,人们划出一个特定的仲春时节,让青年男女用来谈情说爱,谈婚论嫁。一到种庄稼以后,没时间,都得男耕女织做农业。所以仲春时节令男女相会,可以幽会、私会,“奔者不禁”。

  祖先要繁衍后代,于是两性民俗文化中出现了人生仪礼的民俗,包括育儿习俗和诞生礼,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三朝”、“满月”、“命名”、“百岁”、“抓周”、“挂锁”等等仪礼都要度过。接下来就到了成年礼。汉族的成年礼失传了很可惜,少数民族如今还在过。成年礼的仪式很重要,就是让孩子知道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南方有的少数民族习惯是男孩成年礼后,就可以结交女友了,可以和成年人一起参加生产了。女孩也是,成年礼那天,举行穿裙子礼,全村寨人都来参加,就是让大家知道她可以结交男友了’可以准备婚嫁了。

  由于人类自身的繁衍,在两性文化的习俗中,还出现了结婚礼、寿诞礼、丧葬礼等等人生的仪礼,传到现在,婚礼和丧礼变成了人生两大仪礼,俗话叫做红白大事。而寿诞礼是诞生礼的回顾。

  3.信仰崇拜民俗和传统节会民俗,由于民间节日、祭日都有信仰民俗意识的遗留,所以把它们统归为信仰民俗类:包括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灵信仰、神灵信仰、祖灵信仰、禁忌、巫卜、传统节日、祭日、庙会等系列。

  古代先秦的史家就是当时的巫师,他们记录了很多三皇五帝的神话,就成为史。司马迁把巫师讲的那些古代的口头传说都变成史料或史实记下来,所以我们至今也难以说清楚黄帝到底是部落酋长还是一位大神。黄帝为中央神,黄颜色的帝,黄色代表土。东边叫青帝,青色代表木;西边叫白帝,白色代表金;南边叫赤帝,赤色代表火;北边叫黑帝,黑色代表水。最早夏、商、周时代只有“天”或“皇天”大神,又把“天”称为“帝”或“上帝”,自西汉开始中国就信仰了五帝,没叫上帝,后来有了基督教,才把至上神翻译成“上帝”。过去叫天帝,就是民间叫的老天爷。信仰五帝标志了中国的信仰是多神的。我们承认黄帝是我们的祖先,那就是中央的帝,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央属土,是以农业为中心的古老王朝的首领。

  祈求老天保佑庄稼丰收,希望人们生活过得富裕,那就要举行仪式,逐渐形成观念形态的信仰,所以信仰是与生俱来的。是积累了几千年上万年的信仰,根深蒂固。中国的多神信仰就是这样出现的。在中国,非常突出的就是民间禁忌,现在还是如此。比如有的老人教导小孙子不可以对着太阳撒尿,说那是对太阳不敬等等。

  这些观念是非常多的,不仅中国人有很多禁忌,非洲土人、澳大利亚土人也有很多,欧洲文明国家的人也很多。现在全世界各民族各地方人们的禁忌习俗都有很多。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里,这些民俗禁忌观念有大量的遗存。

  占卜是民俗文化生活中最普遍流行的信仰形式和手段,《易经》占卜其实是一种平衡心理的学问,平衡帝王、圣贤和平民百姓心理的知识和技能。在古代,许多人都或多或少懂得一点《易经》占卦的知识。懂了《易经》八卦的知识以后,人们遇事心理不平衡时,就能立刻用它做出调整。每个上上吉的卦后面隐藏着一点凶,每个下下凶的卦里面也深藏有一点吉,就像“太极图”似的。一黑、一白,像两条阴阳鱼,那个黑鱼里有一个白眼睛,白鱼里有一个黑眼睛。那两个黑白因子一旦扩大了,最后就使白鱼变黑,黑鱼变白。《易经》占卦就是这样,需要懂得卦爻的辩证关系,要懂得祸福相依、吉凶相伴的道理,不要强求出它的具体答案。走江湖的阴阳先生的算卦是对易经的歪曲解读。魏晋南北朝以后把《易经》占卜给弄成神秘化的一种数术。其实《易经》占卜是根据占卦人此时此刻的时间,或者诞生的时间,推算该人运气走势,提供你及早注意调整。所以古代人从来不用《易经》算“死卦”。

  4.民间文学艺术、游艺竞技活动的民俗,又简称游艺民俗:包括民间工艺、雕塑、绘画、音乐、歌舞、戏曲、游艺娱乐和竞技体育,还有民间口头遗产的神话、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系列。所以说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最重要的就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的无形资产作为优秀遗产。中国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约国,我们已经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工程。中国民俗学界也提出,中国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年代来到了,要重新把我国56个民族珍藏多少年多少代的文化瑰宝抢救出来。

  粗略统计,民俗文化的小类过千,细目过万。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事象,多如牛毛,不计其数。这是文化领域的基本国情,它在全人类民俗文化的总量中也占有较大的分量。总之,把这说完以后,我们就知道民俗文化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而我们过去为什么没有注意它?就是因为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同,它早已被人们习以为常了,我们之所以没有关注它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就生活在民俗文化之中,不以为然了。

民俗文化的特点

  1.民俗文化是从远古原始文化传承而来,所以,以口传心授为手段,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传7陛特点,是民俗文化产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文化传递特点。

  2.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不断扩散是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性特点,民俗文化因此形成了许多同质的和异质的文化圈、文化带的分布空间。中国有56个民族,首先我们的民俗文化是以族群为单位的。当你到了新疆以后,你马上就能感受到维吾尔族民俗,然后到哈萨克自治州,你就感受到哈萨克族民俗。外国人到了中国,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的民俗,还能分门别类地感受到傣族、彝族等等多民族的民俗。所以一定要有这种民族的族群观念,特别要注意各个族群文化之间的混合。新疆的民族文化不完全是维吾尔族的,也不完全是哈萨克族的,都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动不动就讲“文化碰撞”或“文化冲撞”。我认为他们只看到了文化冲撞,而忽略了“文化邂逅”。两个民族文化接触以后,互相交流,渐渐融合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你不要我,我不要你。所以现在出现了文化的极端对立,就成为人类很痛苦的问题,成了人类的灾难。但这种对立不会是永恒的,而是会越来越接近的。从古代到现代,民俗文化的族群特性都表现在民族的文化圈里。我们既要注意到文化圈之间的混合和介入,也要注意那些独立文化圈。在贵州,那么多少数民族混合聚集区里面,居然有一部分古代汉族移民在那里,有一个独立的文化圈。那个地方叫做屯堡,在那里有任何中原地区都找不到的那么完美的汉族古老习俗,包括穿着打扮和居住。我们要保护不同类型的文化圈,这是人类的历程,人类的脚步。中国各个民族的脚印应该让全世界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民俗文化欢迎各国人来分享。

  3.关于民俗文化的群体性是很重要的,以家族、村镇、部落、社区、民族等群体为单位,不约而同地参与民俗活动,是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特征。特别是在节日民俗、庙会民俗、婚丧寿诞礼仪民俗、集市贸易民俗、集体生产民俗等大规模活动中,这种群体从众聚合的特点十分鲜明。

  4.在社会长期处于缓慢演进的条件下,中国民俗文化总是出现文化保守倾向或缺少变化的稳定性特点。

  5.在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条件下,民俗文化呈现出不可避免的或被动的变异性特点。

  6.民俗文化有独具特色的象征符号体系。符号思维的象征性体系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最醒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视觉看到的标记、图形、纹饰、色彩、样式等符号和听觉接收到的各种声响代码,就可以立即了解到它们所象征的民俗信息和内涵。中国民俗的象征符号体系极为突出,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周边国家曾经受到中国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的影响,也多有借鉴。

  中国的各种吉祥符号,令世人惊叹。比如,庆贺寿诞就画“鹤鹿同春”,画寿星和桃子。画五个蝙蝠围着一个圆形寿字符号,就叫“五福捧寿”。对婴儿诞生表示祝贺,就用“文王百子图”或画石榴开裂的“榴开百子图”,表达多子多孙的含义。

  基督教里的“十”字符号,不是等边的十字,是一个垂直的长臂符号,就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那个“十”字。早在基督教没有诞生的时候,那个十字符号就已经流传了至少两千年。佛教用的那个“础”(音万)字,也不是从佛教才开始用的,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出现在古印度艺术品上了。这些符号原来是普普通通的民俗的,最后都被精英文化的宗教使用了,或被其他政治势力使用了o民俗文化符号的原符号,在中国比较多。比如说箭,最古老的就是行军过程中插—支箭,用来指示方向,或者在平地上摆一支箭指示方向,这就是最古老的民俗符号。

  中国古代的民俗符号,包括吉祥符号,也包括中国的五行符号观念,也是独一无二的。最早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就是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认为这就是主要的物质。由此而带来的中国的全部的民俗文化的思考,几乎所有的符号思维活动全用五行统率。音乐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不同的季节要演奏不同调式的音乐,遵守五行是很严格的,所以五行的五色观就是红、黄、蓝、白、黑。中医的原理也和五行密切相关。西医总说中医医理说不清楚。其实中医自己很清楚。按照中国的医理,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是和五行相对应的,现在西医也开始越来越懂了。在中国,饮食也要分阴阳五行,菜过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

  中国人的五色观就是用五行符号分辨颜色的传统视觉民俗观念。第一个重要的颜色就是红色。为什么现代中国选择红色为革命的颜色?在中国,红色自古以来就是正反两义的色彩,古代犯人的罪衣罪裙都是红色。《苏三起解》里,苏三出场就是一身的红色衣裙。红既代表着凶险;但同时也代表火焰,代表流血牺牲。它是两义的,就看你用在哪里。工农革命选择了红旗,标志了革命火焰和革命烈士流血牺牲。并没有离开古代的传统,周代的国色就是红色,周朝统一天下后,第一个大型的史诗性表演,用来歌功颂德的就是《大武》舞。歌功颂德就是歌三公之德,歌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统一天下的功劳。演出的《大武》就是在这个思想上编排出来的,汇集各地的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形成一个大的演示,相当于现代的《东方红》史诗。演员全都是拿着红色盾牌、红色矛戟,身穿红色演出服,十分壮观。所以我二十五年前发表《戏曲古源辨》时,对戏曲家就讲:“当年,红色的民俗就这样出现了。”

  第二个重要的正色就是黄色。黄色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理念的崇高和尊贵,黄色在欧洲也曾经是很盛行的,黄金大厅、黄缎带、黄金饰物都是很高贵的。中国人从古代神话时期就有“女娲抟黄土造人,’,知道自己皮肤是黄色的,黄泥做成的黄人就这么出现了。接着就出现了“黄帝”,他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首领,“黄”在五行中代表“中央”,代表“土”,也就是代表了农耕民族的根基。所以他也是几千年来受到崇拜的中央天帝神。黄河文化、黄土高原,所有的皇朝宫殿的最高顶盖都是高贵的黄色。一直到清末,功臣得到皇帝赏赐的一件黄马褂,就会热泪盈眶,感念皇帝的恩宠。

  德国一位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民俗学家,令人敬仰的W.爱伯哈德教授,在中国住了多年,出版了—本国际著名的《中国符号词典》,欧美人学中国文化都要读这部词典。词典里面,关于黄的民俗解说是:“与西方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色在中国被看做是极好的颜色。”而我们现在却采用了西方的观点极力贬低黄色。过去皇朝帝制的户籍是“黄册”,说明黄色还是高贵的。

民俗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2.上层文化是在不断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中发达起来的。民俗礼仪上升为皇家礼法,俗信崇拜上升为庙堂祭祀,民间文学和通俗艺术不断被汲取为高雅艺术样式,使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发展。民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母胎。古史证明: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源于民间,古典文学的文学体裁形式几乎都来自民间文艺。

  孔夫子时代其实挺开明。孔子当时教的课程,包括礼、乐、射、御、书、数,都是非常平民化的。“御”就是教弟子驾马车,他的学生有好几个赶车的能手。因为有了车,他才能访问各国,这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会赶马车才能在战时驾战车作战。“射”,就是学军事射箭的技能,孔夫子那年代就有军训了,青年要学会打仗,要不一旦国家被侵略怎么办?“乐”,就是你得会奏乐,会唱,要学音律,五音不全都不行。“=}L’’,要懂得各种礼仪、礼节和各种规范的礼貌语言、行为动作。这些都是很平民化的。大多数也是来自民间的知识体系。

  3.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

  4.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世世代代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其中俗信观念: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吉凶、祸福、生死、阴阳等对中国人_直影响深刻。在天灾人祸面前,民俗文化所显示的“天人合一”观念,深深地打上了因果报应的民间俗信的烙印。凡具有规范模式的民俗文化对大多数人都有程度不等的约束作用;凡具有威慑力的民俗事象,都会显示出对人们民俗心理暗示的作用,甚至产生或强或弱的控制作用。在我国,禁忌习俗和巫卜习俗的功能就长期具有这种对精神上的深层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交织在一起的极为复杂的作用。

  5.民俗文化在传承中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并不都是有益无害的事物和现象,许多已经形成了的恶俗和陋习,形成了某种习惯势力,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 文章来源:摘自2011年7月11日《人民政协报》,新华文摘2012年第19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