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燕《清代雍正时期的京畿水利营田》读后

  

  李成燕博士的新著《清代雍正时期的京畿水利营田》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9月),全书33万字。是书具体研究了清雍正时期京畿一带的水利营田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出现该结果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因其“就事论事”的明确主题和具体时期,所以对史料的搜集可以做到“一网打尽”,因此,这是对雍正时期京畿地区的水利营田这一历史活动全面、详尽、深入的研究,当然也是有关这一历史活动的第一本专著。比起已有的研究,该专著有自己的特色和闪光点。

  独特的研究视角——下层耕作者眼中的水利营田。京畿地区,因其朝代流转,都城变迁,所指范围不一,该著作所指乃清代所辖直隶之州县,属于今天的海,滦河流域。在这一地区开辟水利进行营田的活动古已有之,有官方之力举之,亦有私人之力举之,当然主要以官方之力为主。前人对它的研究可谓不少,其中不乏佳作,如张芳的《清代雍正年间畿辅的水利营田》、王培华的《元明清江南官员的西北水利思想》和《元明清华北西北水利三论》、徐浩的《论清代华北农田水利的失修问题》等等。

  然而,以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水利”上,即便论及营田,也主要是着重于水稻田的分布及产量。该著作的研究重点放在“营田”上,首先把握住了雍正朝清人在畿辅推行水利营田活动的本质特征:“水利”仅仅是手段,而“营田”才是根本。其次因为改善水利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行为,由国家出钱,出技术,在官方的主导下进行,体现的是国家意志,鲜少反映“人”的意志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探究这一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更多地纠结于国家层面上的政策与制度纰漏,而无人探究这一大规模运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利益权衡。该著作将重点放在“营田”上,因为相较“水利”而言,“营田”过程中有更多普通百姓的参与,选择耕种旱田或是水田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比较,去衡量利弊。这些耕作者最终放弃了国家花费巨资为他们打下一定基础的、单产量更高的水稻种植,而回归单产量较低的旱作物种植,为什么?经过对京畿地区水田与旱田投入与产出及风险的对比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耕作者之所以不再经营水田而改旱田,有他们的合理理由——几年平均下来,耕种水田获利少于耕种旱田,或者根本不能获利。这才是雍正时期“水利营田”活动难以为继的真正原因。没有这种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恐怕就无法探究出这样的结果。

  其实这也是近年来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一种趋势,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在一个越来越反对大政府的时代下,在一个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氛围下,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的具体活动的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应该说是势所必然。

  多元的研究方法——多学科的综合解读。随着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的出现,不管哪个学科领域都对研究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研究者要具备“通识”,对各领域都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李成燕所研究的这个课题就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性质的题目。论述雍正时期京畿的水利营田,首先要了解雍正时期的典章制度,官民体系,施政特点等等,这些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水利营田又涉及大量的水利、农业、地理环境等问题,所以又要求论者对水利学、农学和环境学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因此做这样一个题目,对一个学历史学出身的人来说并不容易,比做一个单纯的制度史和事件史的研究要难得多。但结果证明李成燕对多学科结合的研究论题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论者的历史学功底毋庸置疑。可贵的是,作者对农学、自然环境和历史地理的知识也有充分的把握,从文中所论水稻和水土之关系即可见一般,而作者最后的结论更能体现这一点。

  以往对雍正时期京畿地区的水利营田活动的研究,人们认为它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起初轰轰烈烈但很快就归于沉寂的主要原因,要么是由于怡亲王去世的“人亡政息”,要么是南北两个经济体的利益之争,或是所谓的自然气候条件加社会条件的制约。可以想象得出,既然雍正帝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一活动,对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肯定有了较多的考虑。由皇帝下令、亲王负责、国家大量投资,自上而下地推行这样一个活动,社会条件的制约不会太大。就水源方面而言,恐怕谁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明知水少还种水稻。可以肯定,营田之初,水是够用的。那么,在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情况下,为何南方水稻种植获利那么多,而京畿水稻种植仍然难以获利?

  对此,作者引入了生态环境变化的观点,来探讨雍正时期水利营田失败的深层原因。根据大量的材料记载,作者梳理了当时海、滦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情况,发现这个地区其实在第四纪的时候就形成了疏松的土壤,以致这里的水土极易流失;而且其地势落差极大,加之暴雨多发,使得这里的河流水势迅猛异常。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超出了当时的水利技术的驾驭范围,直隶水利的投入就像无底洞,水利兴修的成果短短几年便化为乌有,从而导致这次营田最终不得不废弃。李成燕这一新论的所得,很显然是运用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有力的佐证——数理统计与分析的应用。书中绘制了大量表格,并做了充分的数理统计来佐证相关结论,使之更为坚实可信,从中可见作者所下的功夫。在这个学风浮华的时代,能秉持这样的学风与下这样的苦力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不少表格与统计数据对以后深入研究京畿水利营田的学者,会有不小的借鉴作用。

  当然,该著作也有个别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最后在分析清代雍正京畿水田开发失败的原因时,对清代人的各种观点归类列举有余,而分析总结不足。

  总体来说,该著作小中见大,论述全面,知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史料丰富,统计与结论间充实吻合,学风严谨,与前人相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对进一步加深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是目前研究京畿营田问题的一部重要学术专著。

  • 作者信息:刘上琼(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 徐毅(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 文章来源: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
  

Comments are closed.